北京/對火熱生活的真誠書寫——讀黃彩梅散文集《石頭開花》(余 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重定向至:
《石頭開花》是中國當代作家余寧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石頭開花
收到散文集《石頭開花》時剛從瀘州回京不久,京城的最後一場春雪已消融殆盡,陣陣寒意襲人。但料峭春風中浮動的潮潤,卻告訴我們這裡的春天即將到來。南國春來早,而翻閱發自貴州的散文集《石頭開花》,也便早早感知到了來自南方土地的鳥語花香、生氣盎然。 一個優秀的作家不會只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淺吟低唱,陶醉於一己悲歡,他會把專注的眼光投向火熱的生活,投向這個充滿劇變的時代里一幕幕動人的故事。於是,我們就可以從散文集《石頭開花》中閱讀到諸多關於扶貧內容的篇什。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精準扶貧實踐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書寫和謳歌這個奇蹟是每一位文學家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細數近些年來關於扶貧題材的文學創作,可以說是精品佳作不斷湧現,呈現出繁茂的態勢。因為書寫的是正在發生的事情,所以報告文學也就以其優勢展示出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別樣的文學表現力和思想張力。報告文學家們深入到各地的扶貧點進行長達數月的採訪,創作出了一批深刻反映脫貧攻堅戰的文學精品。但陳述這些,並不是說其他的文學體裁,包括散文,書寫精準扶貧題材時,就不能展現出文學的魅力,不能迸發出文字穿透人心的感染力。黃彩梅的筆下,《傾情為民步履勤——扶貧攻堅名譽村長鄭傳樓》《核桃之戀》《果林深處的笑聲》《就戀這把熱土——〈文朝榮〉觀後》《楠木渡的水,沉靜而流深》《五星村裡的「頂呱呱」》《花茂村的土陶》《就為這一句話》等涉及脫貧扶貧的篇章,或表現基層扶貧幹部的擔當和堅守,或表現當代鄉賢的桑梓情懷,或表現鄉村群眾的自立自強,一篇一篇讀來,漸被感染,心中油然沁出美好生活的甜蜜。這些文章篇幅不長,讀來輕鬆舒適,但不影響其中的情感是厚重而深沉的。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黃彩梅這類內容的文章絕非為寫脫貧扶貧而寫脫貧扶貧,而是在情感的驅動下,自然而然地展現了扶貧脫貧這一時代的宏偉實踐。這些文章中展現的不同人群、不同事物,就鮮活地存在於黃彩梅的身邊,駐紮在她的視野里,吸引着她、感動着她,然後內蘊於她敏感的內心,通過有情感溫度的筆觸豐富多彩地呈現在廣大讀者面前。這些人群的故事,就是黃彩梅「親朋好友」的故事,我們為文中人物脫貧摘帽後迎來美好生活感到喜悅,也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內心的喜悅,她真情投入地體味和書寫造就了這些篇章的感染力。 正因為黃彩梅對生活懷有一種持續而真摯的情感,所以那些令她感動、在她心中激盪起層層漣漪的或人、或事、或物,都成為她筆下給予生命、給予思想、給予溫度的對象,體現着她對生活的感悟、對人生的理解。在她的筆下,七十多歲高齡的白衣天使醫者仁心,依然工作在臨床一線;年輕的創業者不屈服生活的磨難,勇毅前行,終開闢事業的新局面;以「以其無私,能成其私」為人生方向的出租車司機,高舉愛心、十年不間斷義務接送高考學生……這些平凡的人,以不平凡的姿態向我們走來,向我們揮手示意,給我們以振奮的力量。 貴山貴水養育了黃彩梅,她自然會對這方她所生活的熱土無限眷戀。翻開《石頭開花》,雲貴的歷史人物、民俗風情,乃至奇花異草,隨處可見。出於對家鄉的深沉愛戀,黃彩梅對於家鄉的書寫也就顯得格外自豪和濃墨重彩。《2013年不同尋常的國慶長假——走訪滇緬界內的貴州籍中國遠征軍日記》以作者的親身經歷,用筆記體的形式,展現了探尋抗戰遺址,聆聽遠征軍老戰士口述抗戰歷史,回顧了發生在大西南的家國往事,告訴今人要時刻銘記歷史。而在《水之魂》《漫筆神龍潭》等篇章中,我們能欣賞到貴州的山色秀麗、水汽氤氳;在《寨沙戀歌》《心戀務川》等篇章中,我們能領略到貴州民族村寨的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而在《茶尖上舞動的旋律》《開壇啦》等篇章中,我們又嗅到了貴州的茶酒飄香。在《石頭花開》的一些敘事記人的篇章中,黃彩梅也似乎在有意將它們與當地的人文歷史、民俗風物勾連起來,從另外一個側面予以展現。 可以說,真摯情感的表達與彰顯是整部《石頭開花》的鮮明特徵,正因為此,散文集也就有了一種特殊的引人魅力。這種魅力是撲面而來的,也是字裡行間慢慢滲透出來的。認真讀完散文集《石頭開花》,就能感受它的語言表達是質樸的,無意粉飾雕琢,注重在平實中見驚奇;同時也是清新自然的,簡潔且清晰,展現出獨特的韻味。 黃彩梅對文學是充滿熱愛的,也是充滿期許的,否則,她也不在散文集的封面莊重地寫下這句話:「一個人能寫多少,還有寫得怎麼樣,其實並不要緊,只要願意寫,能夠寫下去,就是一件有希望的事情。」黃彩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文學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祝願黃彩梅繼續保持她對生活和人生的飽滿熱情,和她的同道們一起仔細閱讀生活和人生的大書,以充滿真情的筆觸繼續為廣大讀者奉獻動人的文學作品[1]
作者簡介
余寧,《中國藝術報》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