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动(拼音:dòng)是汉语常用字,最早字形见于秦汉篆书。动的本义是行动、为实现一定意图而活动。引申为凡动之称,如移动、振动、运动、发动、感动等。作副词用,指往往、常常。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动

拼音; dòng

注音; ㄉㄨㄥˋ

平水韵; 去声一送;上声一董

统一码; 52A8

五笔; FCLN(86):FCET(98)

部首; 力

总笔画; 2+4

繁体; 动

异体; 勭、㣫、动*、ਔ�

仓颉码; MIKS

郑码; BDZY

字级; 一级(0353)

四角码; 14727

笔顺; 一一㇜丶㇆ノ

字源解说

甲骨文和金文还没发现"动"字。西周时期以"童"为之(毛公鼎),楚帛书"毋童群民","童"读为"动",与毛公鼎同。"童"本意为奴仆,以"童"作"动"大概是因为僮仆是要整天奔波劳碌为主人服役,无时不在动中。后分四路发展:一路加意符"辵(chuò)",以"童"为声,如字形6,或以"重"为声,如字形7。从辵者表示动作之进行,与动义亦切合,与从力无别。一路加"攵",以"重"为声,如字形5,或以"童"为声,如字形11。从攵与从力相通。一路加"力"为意符,以"童"为声,如字形4、10。一路也加"力"为意符,以"重"为声,如字形3、8、9。最后一系发展成为现代汉字。简化字作"动",左边的"云"只是一个记号,用于代替声符"重"。

动的异体字"动"是日本造的汉字,用于"劳动者""劳动同盟"等词语中,后传入中国。《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动"作为"动"的异体字。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十三】【力部】徒总切(dòng)

作也。从力重声。

蔝,古文动从辵。

说文解字注; 作也。

注:作者,起也。

从力,重声。

注:徒緫切。九部。

广韵; 徒揔切,上董定 ‖重声东部

躁也。出也。作也。摇也。徒揔切。九。

康熙字典; 【子集下】【力字部】动 ·康熙笔画:11 ·部外笔画:9

古文:㣫、蔝

《唐韵》《正韵》徒摠切。《集韵》《韵会》杜孔切,并同上声。《说文》:作也。《增韵》:动,静之对。《易·坤卦》: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书·说命》: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又《广韵》:出也。《礼·月令》:仲春,蛰虫咸动。

又摇也。庾信《梦入内堂》诗:日光钗焰动,窗影镜花摇。

又《韵会》《正韵》并徒弄切,同去声。《易·系辞》: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韵会》:凡物自动,则上声。彼不动而我动之,则去声。

又《集韵》睹孔切,音董。振动,拜也,以两手相击而拜。今倭人拜以两手相击,盖古之遗法。[1]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云""力"宽窄相当,顶部"云"低,底部"力"低。

❷"云",上横短下横长,右端都抵竖中线;"厶",㇜从横中线起笔,点笔收在竖中线。

❸"力",㇆从竖中线起笔,与"云"第二横持平,竖钩段左斜,末笔撇起笔高收笔低,伸向"云"下。[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