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刘晓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晓波
原图链接

刘晓波(1955年12月28日-2017年7月13日 )中国建政6年之后,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家有5个孩子,都是男丁。刘晓波排行老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家、前任独立中文笔会主席、持不同政见者、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1969年至1973年,他随父母奔赴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大石寨公社插队下乡。

1974年7月,他19岁时再次下乡,吉林省农安县三岗公社。

1976年11月,他回到长春在建筑公司任职工人。

1977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

1982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班。

1984年,拿到学位,留系任教。

1988年6月,刘晓波发表博士论文《审美与人的自由》并应聘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中国政府坚持将他囚禁到生命终点

刘晓波到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为何中国政府坚持将他囚禁到生命终点? [1]

刘晓波经典名句

中国的所有悲剧,都是中国人自编自导自演和自我欣赏的。

不要埋怨别人。 —- 刘晓波,1988年11月

文革兴起的年代

刘霞为丈夫刘晓波所拍摄的一幅照片,相中刘晓波的肩头坐著丑娃娃。
原图链接

刘晓波天生聪明,从小调皮捣蛋,自承从11岁就开始吸烟,“始于好奇,中经冒险和叛逆,终成一个瘾君子。”那也是文革兴起的年代。

对于文革,刘晓波如此回忆:“我非常感谢文化大革命。那时我是一个孩子,我可以想干什么便干什么。父母都去干革命。学校都停课了,我可以暂时摆脱教育程序,去干我想干的事,去玩,去打仗,我过得很愉快。”

“我在文革中能看到的书只有马克思选集,马克思给我提供了不少西方哲学史的线索,是当时‘走向世界’的唯一桥梁。我看过马克思全集四十多卷,可以大段大段背下来。马克思前期的作品不错。”

但刘晓波还是回到“教育程序”,而且克绍箕裘,

震撼文坛的“刘晓波现象”

1984年4月,刘晓波在《国际关系学院学报》上发表第一篇作品《论艺术直觉》,并持续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美学和文学评论。

1985年至1986年发表的〈一种新的审美思潮〉、〈无法回避的反思──从几部有关知识分子的小说谈起〉、〈危机!新时期文学面临危机!〉,让刘晓波与后来震撼文坛的“刘晓波现象”初露锋芒,透过《深圳青年报》的传播而在青年学生中激起回响。

呼吁“从自我否定起步的自我重建”

他感叹:

“中国文坛缺少具有挑战姿态的人物”

“中国作家仍然缺乏个性意识。这种无个性的深层就是生命力的枯萎、生命力的理性化、教条化,中国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以理性束缚感性生命,以道德规范框架个性意识的自由发展”

“不打破传统,不像五四时期那样彻底否定传统的古典文化,不摆脱理性化教条化的束缚,便摆脱不了危机。”

担任访问学者

1987年,刘晓波发表首部著作及成名作《选择的批判——与李泽厚对话》。

1988年6月,刘晓波发表博士论文《审美与人的自由》,其论文答辩会(口试)吸引数百名学生旁听,9位学者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刘晓波成为文学博士,并应聘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1988年8月到1989年5月间,刘晓波应邀赴挪威奥斯陆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

刘晓波以知识分子圈里的“黑马”之姿名扬内外,在学术领域即将有大好前程。但八九年的六四却是他人生转捩点。彼时正在美国讲学的刘晓波得知学生运动波澜已起,他和于大海胡平等海外民运人士与学者共同发表《致中国大学生的公开信》来支持学生。这封公开信辗转交到学生手里,引起广大回响,在北大三角地到处张贴,刘晓波也因此被中国政府视为操纵学生的幕后黑手。[2]

主张“修改宪法”

1989年4月15日,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去世,北京及全国高校(大学)学生相继举办悼念活动,发展成大规模街头抗议运动,当时人在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的刘晓波立即响应,参与海外中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声援活动。要求重新审查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1987年“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的有关问题,并主张“修改宪法”,取消邓小平“四项基本原则”,加入保障基本人权的条款,开放民间报刊,禁止因言定罪,真正实行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新闻自由。

1989年4月22日,刘晓波在《世界日报》发表〈胡耀邦逝世现象的省思〉,起草〈致中国大学生的公开信〉,批判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是“专制政体”,鼓动学潮要“抛弃寻找开明君主的改革模式,而尝试著走一条从制度上改造中国的道路。”“如果大陆的大学生们和那些追求民主的知识分子们,能在公开支持党内开明派的同时,也公开支援魏京生等人和海外的《中国之春》,肯定会加快中国民主化的进程。”“暴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暴政的屈服、沉默或赞美。”

发表〈六.二绝食宣言〉

1989年4月26日,刘晓波离开美国,27日回到北京,并立即参与学运活动。5月13日,北京数百名大学生到天安门广场开始绝食静坐;14日,刘晓波到广场支持和协助学生,参与广场绝食团的宣传、撰稿、讲演、募捐等活动,为《北师大绝食团通讯》筹款、组稿、编辑和发行,并参与“首都各界联合会”的筹建工作。

6月2日,刘晓波与周舵高新和台湾歌手侯德健发表〈六.二绝食宣言〉,一方面大声疾呼“我们不是寻找死亡。我们寻找真的生命。”一方面开始72小时绝食。

后来在军队进入天安门广场的所谓“清场”过程中,刘晓波等人“广场四君子”曾经与军队谈判,试图让学生安全撤离,但仍无力阻止举世震惊的“六四惨案”。

参与举世震惊的“六四惨案”

1989年6月6日,刘晓波遭到拘捕,后来被迫在中央电视台“作证”表示“未见军队在天安门广场上杀人”。9月,刘晓波被开除公职。

1991年1月,刘晓波在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被判“反革命宣传煽动罪”,但因说服学生撤离广场被作为“重大立功表现”而免予刑事处分释放。

获释后大量发表文章,抨击时政、关注民间维权。这使得他成为中国当局重点监控的对象,在每年的一些敏感时期(如六四周年、两会、党代会等),中国当局对刘晓波实施某种程度的软禁,要求不得外出、访友,甚至切断其电话、网络的通讯。

不断发表言论,不断被监控、逮捕

1993年1月,刘晓波应邀出访澳洲和美国。同年5月,谢绝海外朋友留下避难的建议,返回中国。

1995年2月20日,刘晓波起草并与包遵信、王若水、陈子明、徐文立等人联署发表《反腐败建议书——致八届人大三次全会》。5月,他又和陈小平共同起草《汲取血的教训推进民主与法治进程——“六四”六周年呼吁书》,被北京市公安局以“监视居住”的方式关押在北京郊区,1996年2月才获释。

1996年10月10日,刘晓波与王希哲发表《双十宣言》,论及两岸统一的政治基础问题、西藏问题、关于健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问题、钓鱼岛问题。在宣言正式发表的前两天,刘晓波被北京市公安局拘留,后来以“扰乱社会秩序”判处劳动教养3年,被关押到大连劳动教养所。

与诗人、画家和摄影家刘霞结婚

1999年10月7日,刘晓波劳教期满获释,回到北京从事自由写作。同年刘晓波与诗人、画家和摄影家刘霞(1961年生)结婚。

2000年,刘晓波出版了三本书:《向良心说谎的民族》,《刘晓波刘霞诗选》、《美人赠我蒙汗药》(与王朔合著)。同年7月,刘晓波参与创立中国独立作家笔会(后改名为独立中文笔会)。

《零八宪章》争自由、人权、民主、宪政

2008年,刘晓波发起并参与起草《零八宪章》,《零八宪章》提出6点理念与19点主张,阐述自由、人权、民主、宪政等概念,主张修改宪法、实行分权制衡,实现立法民主,司法独立,主张结社、集会、言论、宗教自由。

2008年12月8日,《零八宪章》发表的前2天刘晓波被以“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刑事拘留。

2009年6月23日被批准逮捕,12月25日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年。

2010年2月11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刘晓波的上诉,维持原判。

2010年5月26日,刘晓波被转入辽宁省锦州监狱服刑。

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颁与刘晓波

2010年10月8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以“在中国为基本人权进行长期的非暴力抗争”(for his long and non-violent struggle for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in China)为由,将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颁与刘晓波。北京当局强烈抗议,继续囚禁刘晓波,并软禁刘霞。

2010年12月10日,奖颁奖当日,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以空椅代表刘晓波,保留奖状和奖金,等候刘晓波领取。

诺贝尔和平奖,这一至高无上的桂冠“具有上帝般的权威”,不仅是授予刘晓波本人,而且是授予整个中国民运群体,包括六四死难者和天安门母亲们。中国民主运动的国际能见度,从此被大大提升,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之于中国人权进步与民主进程,其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不可估量。[3]

“保外就医”

2017年5月31日,刘晓波在身体检查时发现异状。6月7日,刘晓波被医师确诊罹患肝癌,终于以“保外就医”的方式离开他待了3103天的监狱,住进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尽管刘霞与各方都希望刘晓波能出国接受治疗,受邀会诊的美国与德国的医师也认为可行,但北京当局始终拒绝放行。

[4][5],其后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与外界隔离的状态下接受治疗。7月13日17:35,医院宣布刘晓波病情恶化并因多重器官衰竭,经抢救无效病逝,终年61岁[6][7][8][9][10][11]

近代中国政治史最伟大的篇章之一

2017年7月13日,中国沈阳市司法局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先后发布消息:刘晓波“因多重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12]

刘晓波享寿61岁,以61年生命谱写出近代中国政治史最伟大的篇章之一。

2019年7月10日,已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的遗孀刘霞遭中国软禁多年,直到去年刘晓波逝世周年前夕,她被获准离开北京前往德国柏林,但刘霞的弟弟刘晖仍留在中国。 [13]刘霞她一直不愿意面对或承认刘晓波已经离世,更说:“跟晓波所有被迫进行的告别仪式,我觉得都是演的,都是演戏,都不是真的。”

《德国之声》4日在脸书分享一段近3分钟的影片,为刘霞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个人摄影展时,与流亡海外的中国异议艺术家艾未未对谈,这场活动由美国著名汉学家林培瑞主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