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創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創新

創新,是一個漢語詞語,亦作"剏新",一指創立或創造新的,二指首先。出自《南史·后妃傳上·宋世祖殷淑儀》:"據《春秋》,仲子非魯惠公元嫡,尚得考別宮。今貴妃蓋天秩之崇班,理應創新。[1]

基本含義

創新的定義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2]

創新的符號 創新符號是代表創新的符號,類似於人民幣有"¥"號、等於有"="等號一樣的意思又可以應用於提示創新、發明創造、思維訓練等等;創新號屬於沒有定勢的符號,創新號的後面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合理或能被大部分人認可或經得起實驗的解!

哲學內涵 創新從哲學上說是一種人的創造性實踐行為,這種實踐為的是增加利益總量,需要對事物和發現的利用和再創造,特別是對物質世界矛盾的利用和再創造。人類通過對物質世界的利用和再創造,製造新的矛盾關係,形成新的物質形態。

創意是創新的特定思維形態,意識的新發展是人對於自我的創新。發現與創新構成人類相對於物質世界的解放,是人類自我創造及發展的核心矛盾關係。其代表兩個不同的創造性行為。只有對於發現的否定性再創造才是人類創新發展的基點。實踐是創新的根本所在。創新的無限性在於物質世界的無限性。

創新的哲學要點

物質的發展。物質形態對於我們來說是具體矛盾。我們認識的宇宙與哲學的宇宙在哲學上代表了實踐的範疇與意識的範疇兩個不同的涵義。創新就是創造對於實踐範疇的新事物。任何有限的存在都是可以無限再創造的。 矛盾是創新的核心。矛盾是物質的本質與形式的統一。物質的具體存在與存在本身是矛盾的。 人是自我創新的結果。人以創新創造出人對於自然的否定性發展。此是人超越自然達成自覺自我的基本路徑。人的內在自覺與外在自發構成內在必然與外在必然的差異。創新就是人的自我否定性發展! 創新是人自我發展的基本路徑。創新與積累行為構成一個矛盾發展過程。創新是對於重複、簡單方式的否定,是對於人類實踐範疇的超越。新的創造方式創造新的自我! 認識論認為創新是自我意識的發展。自我意識的發展是自我存在的矛盾面,其發展必然推動自我行為的發展,推動自我生命的成長。 從認識的角度來說,就是更有廣度、深度地觀察和思考世界;從實踐的角度說,就是能將這種認識作為一種日常習慣貫穿於具體實踐活動中。創新是無限的。

從辯證法的角度說,它包括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從而也就包括肯定之否定與否定之肯定。前者是從認同到批判的暫時過程,而後者是一種自我批判的永恆階段。所以創新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是一種"懷疑",是永無止境的。

社會學概念

創新是指人們為了發展需要,運用已知的信息和條件,突破常規,發現或產生某種新穎、獨特的有價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動。

創新的本質是突破,即突破舊的思維定勢,舊的常規戒律。創新活動的核心是"新",它或者是產品的結構、性能和外部特徵的變革,或者是造型設計、內容的表現形式和手段的創造,或者是內容的豐富和完善。

經濟學概念

創新的定義:創新是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於各種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什麼是創新?簡單地說,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資源或社會要素創造新的矛盾共同體的人類行為,或者可以認為是對舊有的一切所進行的替代、覆蓋。

經濟學上,創新概念的起源為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概論》。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它包括五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闢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新的組織形式。熊彼特的創新概念包含的範圍很廣,如涉及到技術性變化的創新及非技術性變化的組織創新。

到20世紀60年代,新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美國經濟學家華爾特·羅斯托提出了"起飛"六階段理論,對"創新"的概念發展為"技術創新",把"技術創新"提高到"創新"的主導地位。

1962年,由伊諾思(J. L. Enos)在其《石油加工業中的發明與創新》一文中首次直接明確地對技術創新下定義,"技術創新是幾種行為綜合的結果,這些行為包括發明的選擇、資本投入保證、組織建立、制定計劃、招用工人和開闢市場等"。伊諾思的定義是從行為的集合的角度來下定義的。而首次從創新時序過程角度來定義技術創新的林恩(G. Lynn)認為技術創新是"始於對技術的商業潛力的認識而終於將其完全轉化為商業化產品的整個行為過程"。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也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興起並組織對技術的變革和技術創新的研究,邁爾斯(S. Myers)和馬奎斯(D. G. Marquis)作為主要的倡議者和參與者。在其1969年的研究報告《成功的工業創新》中將創新定義為技術變革的集合。認為技術創新是一個複雜的活動過程,從新思想、新概念開始,通過不斷地解決各種問題,最終使一個有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新項目得到實際的成功應用。到70年代下半期,他們對技術創新的界定大大擴寬了,在NSF報告《1976年:科學指示器》中,將創新定義為"技術創新是將新的或改進的產品、過程或服務引入市場。"而明確地將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術知識的改進作為最終層次上的兩類創新而劃入技術創新定義範圍中。

20世紀70-80年代開始,有關創新的研究進一步深入,開始形成系統的理論。厄特巴克(J. M. Utterback)在70年的創新研究中獨樹一幟,他在1974年發表的《產業創新與技術擴散》中認為,"與發明或技術樣品相區別,創新就是技術的實際採用或首次應用"。繆爾賽在80年代中期對技術創新概念作了系統的整理分析。在整理分析的基礎上,他認為:"技術創新是以其構思新穎性和成功實現為特徵的有意義的非連續性事件"。

著名學者弗里曼(C. Freeman)把創新對象基本上限定為規範化的重要創新。他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創新。他認為,技術創新在經濟學上的意義只是包括新產品、新過程、新系統和新裝備等形式在內的技術向商業化實現的首次轉化。他在1973年發表的《工業創新中的成功與失敗研究》中認為,"技術創新是一技術的、工藝的和商業化的全過程,其導致新產品的市場實現和新技術工藝與裝備的商業化應用"。其後,他在1982年的《工業創新經濟學》修訂本中明確指出,技術創新就是指新產品、新過程、新系統和新服務的首次商業性轉化。

我國80年代以來開展了技術創新方面的研究,傅家驥先生對技術創新的定義是:企業家抓住市場的潛在盈利機會,以獲取商業利益為目標,重新組織生產條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強、效率更高和費用更低的生產經營方法,從而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工藝)方法、開闢新的市場,獲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給來源或建立企業新的組織,它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此定義是從企業的角度給出的。彭玉冰、白國紅也從企業的角度為技術創新下了定義:"企業技術創新是企業家對生產要素、生產條件、生產組織進行重新組合,以建立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生產體系,獲得更大利潤的過程。"

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推動下知識社會的形成及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進一步被認識,科學界進一步反思對創新的認識:技術創新是一個科技、經濟一體化過程,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雙螺旋結構"(創新雙螺旋)共同作用催生的產物,而且知識社會條件下以需求為導向、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進一步得到關注。《複雜性科學視野下的科技創新》在對科技創新複雜性分析基礎上,指出了技術創新是各創新主體、創新要素交互複雜作用下的一種複雜湧現現象,是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雙螺旋結構"共同演進的產物;信息通訊技術的融合與發展推動了社會形態的變革,催生了知識社會,使得傳統的實驗室邊界逐步"融化",進一步推動了科技創新模式的嬗變。要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急需構建以用戶為中心、需求為驅動、以社會實踐為舞台的共同創新、開放創新的應用創新平台,通過創新雙螺旋結構的呼應與互動形成有利於創新湧現的創新生態,打造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創新2.0:知識社會環境下的創新民主化》進一步對面向知識社會的下一代創新,即創新2.0模式進行了分析,將創新2.0總結為以用戶創新、大眾創新、開放創新、共同創新為特點的,強化用戶參與、以人為本的創新民主化。

許多公司和設計機構傾向於看設計和創意從狹義的角度階段。通常,設計團隊是鎖在房間的思想與世界的接觸到它提供的想法沒有得到批准的客戶或項目經理。

一旦一個項目進入危機狀態,應力增加,創新是一個更為有限的作用在項目。這是一個結果,發展創意概念或缺乏自信,富有創造力的人處理壓力的能力在這個項目的關鍵階段提供幫助的高成本。

此外,開發過程的通用模型,不重視創新,無論是部分或整體,如BT、微軟、星巴克、施樂公司的龍頭企業,雅虎和其他提供證明的創新設計過程可以導致在市場競爭一個位置看"十一節課:在全球十一家公司的管理設計"(PDF)。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許多事件提供了實例,創新和創造力可以在危機中組織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創新和創新將發揮更大的作用的想法外的房間。它們可用於重新設計一個公司的結構和設計一個創新的過程中,導致產品創新和業務需求的滿足。

對於本課題的研究來說,從企業角度對創新加以定義更有意義。我們總結前人的觀點,以傅家驥先生的定義為基礎,對創新加以界定:企業的企業家抓住市場潛在的盈利機會,或技術的潛在商業價值,以獲取利潤為目的,對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進行新的組合,建立效能更強、效率更高的新生產經營體系,從而推出新的產品、新的生產(工藝)方法、開闢新的市場,獲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給來源或建立企業新的組織,它包括科技、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

領域

創新涵蓋眾多領域,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創新。因此,創新可以分為科技創新、文化創新、藝術創新、商業創新等等。

創新突出體現在三大領域:學科領域--表現為知識創新,行業領域--表現為技術創新,職業領域--表現為制度創新。

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源泉。科技創新指科學技術領域的創新,涵蓋兩個方面:自然科學知識的新發現、技術工藝的創新。在現代社會,大學、科學工程研究等研究機構是基礎科學技術創新的基本主體,而企業是應用工程技術、工藝技術創新的基本主體。

企業創新

企業創新是現代經濟中創新的基本構成部分。企業往往由生產、採購、營銷、服務、技術研發、財務、人力資源管理等職能部門組成,因而企業的創新涵蓋這些職能部門,企業創新包括產品創新、生產工藝創新、市場營銷創新、企業文化創新、企業管理創新等。何道誼在《技術創新、商業創新、企業創新與全方面創新》一文中將企業創新分為企業戰略創新、模式創新、流程創新、標準創新、觀念創新、風氣創新、結構創新、制度創新十個方面的創新。

文藝創新

傳統文藝非常講究創新,評論家王進玉表示,幾乎每個重要的歷史節點都有重要的文藝創造出現,譬如"造字六法"的產生,以及篆隸楷行草不同書體的演變;再譬如山水畫中不同皴法的形成,以及不同流派的確立等,都是創新的具體體現。

地位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這是江澤民同志總結20世紀世界各國政黨,特別是共產黨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得出的科學結論。

近代以來人類文明進步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主要得益於科學發現、技術創新和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得益於科學技術應用於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生產力,得益於近代啟蒙運動所帶來的人們思想觀念的巨大解放。可以這樣說,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從原始到現代的進化歷程,就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不同民族發展的速度有快有慢,發展的階段有先有後,發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根本,民族創新能力的水平是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之一。

方法

創新方法一直為世界各國所重視,在美國被稱為創造力工程,在日本被稱為發明技法,在俄羅斯被稱為創造力技術或專家技術。我國學者認為創新方法是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工具的總稱。其中,科學思維是一切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起點,始終貫穿於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的全過程,是科學技術取得突破性、革命性進展的先決條件。科學方法是人們進行創新活動的創新思維、創新規律和創新機理,是實現科學技術跨越式發展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科學工具是開展科學研究和實現創新的必要手段和媒介,是最重要的科技資源。由此可見,創新方法既包含實現技術創新的方法,也包含實現管理創新的方法。2007年6月,大陸學者王大珩、劉東生、葉篤正三位資深院士提出了《關於加強我國創新方法工作的建議》,國家領導人對此作了重要批示。之後,科技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和中國科協,聯合啟動了創新方法工作。5年來,全國已經有24個省市開展了創新方法工作,10萬餘人參加了創新方法培訓。

創新方法包含試錯法、六頂思考帽法、大腦風暴法、6西格瑪等。TRIZ是俄文теории решения изобретательских задач拉丁譯文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的縮寫,其英文全稱是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在我國被直譯為"萃智",意譯為發明問題解決理論。該方法源於前蘇聯,於1946年由著名的教育家、發明家根里奇·阿奇舒勒及其團隊在分析專利的基礎上總結而成並最先提出。因其在不同技術領域發揮的巨大作用,TRIZ理論成為前蘇聯的最高國家機密,被西方國家譽為"神奇的點金術"。前蘇聯解體後,TRIZ理論傳播至歐美國家及日本和韓國等地,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逐漸成為各國實現創新的制勝法寶。

TRIZ理論之所以被世界各國所推崇,是因為其源於前人的實踐,是從辯證唯物主義出發,應用進化論的觀點,濃縮數百萬份世界各國優秀專利後所揭示出的創新問題的內在規律,並由此形成了一套強有力的技術創新理論、方法和工具。TRIZ理論擁有4大分離方法、8大進化法則、40個發明原理、76個標準解和101個科學效應庫等工具,擁有矛盾分析法、物場分析法、HOW TO模型和功能分析法等分析模型。其中,TRIZ理論的思維方法和問題分析方法可以有效的打破思維慣性,使人們從傳統的思維中解放出來,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待問題,快速發現問題的本質;"最終理想解"指明解決問題的目標所在,明確解決問題方向,從而有效避免盲目性;系統進化法則可以幫助人們認清技術系統的進化規律,並預測產品與服務的未來;分析模型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定義問題的矛盾,細緻梳理產生矛盾的過程和原因,保證有效、徹底的解決問題。此外,TRIZ理論還可以與其它優秀的創新方法如六西格瑪、頭腦風暴法、模糊前端技術、質量功能展開等方法或理論結合使用。TRIZ理論自身也在進一步發展完善,主要應用於工程技術領域,但也在向社會科學領域發展和滲透。TRIZ理論所揭示的規律和提供的工具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從事任何行業的人在學習過TRIZ理論後都會受益匪淺。

原則

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資本越來越集中,競爭也必然越來越殘酷,尤其在國內,消費增長比投資增長慢,必然會導致生產過剩的時代提前到來,所謂的"紅海"戰略,描述的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競爭的企業戰略,其一個主要特點就是"血腥"。資本集中導致產品技術競爭的差異化程度越來越小,營銷創新就成了許多企業的救命稻草。過去的幾年,可以說是國內企業營銷創新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渠道創新、概念營銷等等,都讓人耳目一新,但這些凝聚了許多營銷人心血的創新,好像流行音樂一樣,來得快,去得也迅速。比如憑藉着渠道營銷創新一夜走紅的三株,也就風光了幾年,最終倒在自己的營銷思維上,還有風光一時的秦池、愛多等等,這種現象讓營銷界陷入了一種迷幻之中:究竟是什麼造成營銷創新的短命?

其實,如果我們深層理解營銷創新,把營銷創新當成一種戰略,而不是戰術或者救市稻草,我們就會發現:營銷創新其實是可以如經典歌曲一樣,長盛不衰。

營銷創新的原則之一 永遠不要拋棄創新的根本:產品。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思維好像非常超前,一說起營銷,必然滔滔不絕的一大堆聽起來非常前衛的理論,讓人云里霧裡,肅然起敬,更有人出賣所謂的"點子"成了大營銷家,但一旦實踐起來,這些理論和"點子"就如被包裝好的流行歌曲,即使成名,又能維持多久?我不否認,前衛理論和"點子"的作用,關鍵是我們的營銷人應該在這些讓人暈旋的五彩面前始終要保持一種清醒的意識:有哪個百年企業是依靠一時的前衛理論和"點子"一直發展的?可口可樂、寶潔等跨國企業的長盛不衰的一個秘訣就是始終把產品是否能夠符合消費者的要求作為營銷至高無上的法寶,當別的企業在炒作概念的時候,這些優秀的企業始終堅持把優秀的產品才是最好的營銷當作自己的理念,只有在產品的基礎上創新的營銷,才是永遠能夠保持活力的營銷,才能不斷創新。

營銷創新的原則之二 渠道。無論是眼下流行的終端制勝論還是大批發萎縮論,企業的營銷是絕對不能沒有渠道的。渠道是企業營銷創新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企業通過渠道變革來達到營銷創新的目的,並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比如,國內一家很著名的摩托車企業,在90年代初期,當其他企業忙着收穫因為賣方市場帶來的好處時,就把渠道變革當成營銷創新的基礎去開展工作了,當90年代中期,國內摩托車行業走向買方市場,供大於求的時候,這個廠家的營銷創新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1995年上海助力車市場開放的時候,該企業通過其完整的渠道提前得到消息,迅速研發,並通過渠道迅速將該車在上海銷售,該企業賺的眉開眼笑的時候,別的企業才慌忙跟進。

營銷創新的原則之三 不要把營銷當作企業度過難關的戰術使用,一定要把營銷創新提升到戰略的高度。為什麼很多外國專家都評價說中國的民族企業最終不能擔當大任?除了企業整體戰略,就是營銷創新戰略的缺失。內行看行情,外行看熱鬧。別看國內許多企業在營銷上搞的有形有色,但細看了,卻基本上沒有幾個能夠把自己的營銷創新堅持下來,並發揚光大。一旦營銷掌門人換掉,企業的營銷創新又換了一種思路,最終受損失的是企業。如果我們的企業能夠把企業營銷創新當作一種戰略,這種尷尬的局面就不會出現,企業也就不會因為換人也換思路了。

營銷創新的原則之四 服務是別人永遠無法複製的制勝法寶。當海爾宣布自己的服務營銷戰略時,曾經有很多企業跟進,給我影響最深刻的有2個事例,第一是家電行業的美菱,服務人員去用戶家裡服務時,必須隨身帶着紅地毯,避免弄髒用戶的地板,這就是轟動一時的紅地毯服務,但由於各種原因,沒多久就銷聲匿跡了;還有一個是摩托車企業春蘭,曾經用飛機空運一台發動機到安徽,但也沒有了下文。而海爾始終把服務創新當作自己的營銷戰略貫徹於始終,不管別人說海爾產品質量怎樣怎樣,但就憑海爾的服務特色,海爾的營銷戰略就是成功的,至少在目前的國內企業,還沒有一個企業能夠把自己的營銷創新貫徹到戰略高度並且如此徹底,這就是海爾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

重要性

沒有創新的企業是沒有希望的企業,開拓創新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

1、優質高效需要開拓創新

(1)服務爭優要求開拓創新

(2)盈利增加仰仗開拓創新

(3)效益看好需要開拓創新

2、事業發展依靠開拓創新

(1)創新是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巨大動力

(2)創新是事業競爭取勝的最佳手段

(3)創新是個人事業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人才

創新不容易,第一,創新意味着改變,所謂推陳出新、氣象萬新、煥然一新,無不是訴說着一個"變"字;第二,創新意味着付出,因為慣性作用,沒有外力是不可能有改變的,這個外力就是創新者的付出;第三,創新意味着風險,從來都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而創新的付出卻可能收穫一份失敗的回報。創新確實不容易,所以總是在創新前面加上"積極"、"勇於"、"大膽"之類的形容詞。

因為創新不容易,所以創新成為人才的一大特徵,也就有了創新人才的問題。那麼,創新人才除了專業知識及技能外,要具備什麼個性心理特徵呢?首先,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其次,要有激情,為實現目標不懈奮鬥;再次,要擔責任,控制失敗風險和勇於承擔失敗後果。

在培養人才創新本領的時候,不能忽略創新心理的培養。自信心不足,點子不能成為行動,行動不能得到堅持;缺乏激情,創新沒有動力,思維會僵化,行動會遲緩;沒有責任心,創新風險容易失控,即便成功可能也難取得持續進步。

如何創新

一、開拓創新要有創造意識和科學思維

1、強化創造意識:

(1)創造意識要在競爭中培養

(2)要敢於標新立異:第一要有創新精神,第二要有敏銳的發現問題的能力,第三要有敢於提出問題的勇氣。

(3)要善於大膽設想:第一要敢想,第二要會想。

(4)創新的源泉:第一要有興趣,第二要適合所從事的事業。

2、確立科學思維:

(1)相似聯想

(2)發散思維

(3)逆向思維

(4)側向思維

(5)動態思維

二、開拓創新要有堅定的信心和意志

1、堅定信心,不斷進取

2、堅定意志,頑強奮鬥

3、當創新活動誤入歧途,需要調整方向時,它能夠強迫自己"轉向"或"緊急剎車"

創新實例

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牛頓少年時期就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為什麼掛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運轉着,它們為什麼不相撞呢?這些疑問激發着他的探索欲望。後來,經過專心研究,終於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

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則始於對亞里士多德"物體依本身的輕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結論的懷疑,他憑着"自信的直覺"和多次實驗,證明了物體下落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無關,進而動搖了亞里士多德長期在物理學中的統治地位,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他終於發現了自由落體規律。

中國數學家、語言學家周海中教授在探究梅森素數分布時就遇到不少困難,有過多次失敗,但他並不氣餒。由於追求創新的欲望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他終於找到了這一難題的突破口。1992年他給出了描述梅森素數分布性質的精確表達式。目前這項重要成果被國際上命名為"周氏猜測"。

名人論

說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前國家主席江澤民

不創新,就滅亡。--福特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

沒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學術創新。--著名學者周海中

在市場競爭激烈、產品生命周期短、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不創新,就會滅亡。創新是企業生存的根本,是發展的動力,是成功的保障。在今天,創新能力已成了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是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第一步。

要麼創新,要麼死亡。--暢銷書《追求卓越》作者托馬斯·彼得斯

創新是企業持續壯大的唯一出路。--創新魔法師李響

主要內容

1.創新是一門腦力活,運用創新思維找到多種解決方案

幫你跳出傳統思維的框框,建立新的思維方法

幫你跳出傳統的拍腦袋做法,建立新的執行體系

2.創新是一門藝術活,融合創新藝術創造行業新奇績

幫你跳出傳統產品完善功能方法,建立新的產品創新法則

幫你跳出傳統會議營銷模式,建立新的感召藝術

3.創新是一門技術活,洞察發展趨勢開創行業新局面

幫你跳出傳統賣產品的方法,建立新的賣貨技法

幫你跳出傳統渠道模式,建立新的電子商務平台

4.創新案例分享(親歷策划過程,絕對原創,絕對真實,有據可查):

1)好尚好:一家外貿五金企業如何轉型內銷且2年內做到行業明星品牌?

2)賽野模型:競爭愈加激烈的傳統企業如何跳脫價格戰,建立新的競爭模式?

3)思朗餅乾:食品企業如何在金融危機與安全食品事件下迅速重樹代理商信心?

4)徽商銀行:如何做一場讓自己的大客戶一輩子都難忘的答謝活動?

5)蒸薯坊:蒸的不一樣,吃了還中獎--蒸薯坊如何大賣的秘密?

6)首次揭秘一個遊戲讓客戶訂貨會增加1000萬的神奇魔法。

馬克思論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根本在於勞動概念,而創新是勞動的基本形式,是勞動實踐的階段性發展。基於科學的人類進化、自我創造的發展學說的經濟學思想,是來自人類自我內在矛盾創造的實踐思想。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核心,其揭示出社會發展的本質變量。其在廣義上是一切社會存在的基本決定要素。

創新勞動是勞動的階段性發展,是對於同質勞動的超越。勞動的基本矛盾關係是生產工具與勞動力,勞動力與生產工具的發展推動生產力整體的革命性進步。創新是人類對於其實踐範疇的擴展性發現、創造的結果,創新在人類歷史上首先表現為個人行為,在近代實驗科學發展起來後,創新在不同領域就不斷成為一種集體性行為。但個人的獨立實踐對於前沿科學的發現及創新依然起到引領作用。創新的社會化形成整體的社會生產力進步!

人類創造自我的行為就是以發現、創新的質變到重複、積累的量變。對自然及社會的發現是創新的前提條件。人類來自自然物質世界,以創新自我的物質形態為起源。對社會本身的發現與創造構成新的社會關係。在個人的發現及創新以各種信息系統傳播開來形成社會化的大生產後就形成以普遍的人民主導的生產力體系。這個體系主要是重複新生產技術的生產過程,同時積累財富與實踐範疇。在某個時期後為一個新的勞動者發現新的領域及創新新的生產方式所超越,這是一個質變與量變交替發展的階段。 在經濟領域,創新是勞動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是生產力發展的階段性標誌。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前置因素,形成規模性效益的源泉。創新與積累勞動形成經濟發展的兩大矛盾性勞動根源。創新的價值在於以新的生產方式重新配置生產要素形成新的生產力,創造新形式的勞動成果或者更大規模的生產。其在於創新成果社會化過程對於經濟領域的路徑選擇或者創新新的路徑。創新價值是從個別主體的壟斷價值到社會再生產的普遍價值轉化。

創新行為的社會化與創新成果的社會化是相輔相成的。創新社會是依賴創新成果有效社會化的。創新成果的有限社會化同時是創新勞動的社會價值實現。同時其創造了創新理念的社會化。從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看,創新的社會化根本是創新勞動行為的社會化。創新行為的社會化與分工的社會化結合在一起形成總體對於簡單勞動的超越性發展。

創新勞動的價值論在於創新成果的分配過程,分配又看所有制。從社會關係的發展史看財富的流通過程就是形成社會各個主體間關係的直接路徑。但社會財富的生產過程中的生產分工才是分最根本的決定通道,決定分工的競爭要素根本上取決於勞動者的勞動素質。所以一個創新的價值直接的來自財富分配、流通,而根本反映勞動者本人的勞動素質的實現。 創新勞動的根本問題在於創新勞動者自我,勞動者的勞動是對於自我的勞動素質的創造。人來自自然卻是自我創造了自我的人格與生命的統一。人的內在矛盾要素都是人的自我創造並在有意識的連續發展中。人在一定實踐範疇中,卻無時不在超越已有的生命經歷。

社會創新是社會人對於社會關係的創新性發展。其對於社會關係的內在本質及範疇的發現及創新是對於人類自我解放的自覺實踐的反映。只有人類自我自覺的自我解放行為才可以是真的社會創新,才可以形成整體的社會革命性創新。社會的革命性創新路徑依賴的是生產力的解放,是勞動人民內在自我解放能力的提升,是勞動科技中勞動者素質及工具的整體進步。其最終表現為所有勞動者的社會化總體生產力的提升與勞動者作為人的存在的發展。

真正的創新,成功的創新,一定是和開放後的"流出"有關係的,也就是說,必須造成信息的流出。

比如說美國的麥當勞,它即是一個快餐店,也包含了一種文化,它居然就能夠在全球許多地方開了分店。麥當勞吃的東西,是什麼餐呢?是正宗的西餐嗎?肯定不是,那會讓西方正宗的西餐大師臉紅的。因此只能夠叫它麥當勞餐了。那麼,國內現在也有快餐店模仿麥當勞,甚至有的在國內也相當成功,國內到處都是。這樣仍然屬於"拷貝"。我就想,將來國內能不能有一種更新的飯店,裡面賣的東西,你說不上它是中餐還是西餐,不強調什么正宗不正宗,但是能夠開到全世界各地去,也讓全世界各地都能夠見得到?只有那樣,才算是真創新,才是創新成功了。

再說我們的經濟學,能不能發展到這個程度,創立一個全新的學派,即不同於馬克思主義,也不同於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而是全新的,有質的突破的經濟學,不僅如此,還真能解決問題,還能夠流傳到全世界,使得國外的許多經濟學家一發表論文,就引用我們經濟學家的理論?甚至我國能夠經常派出經濟學家到美國到英國去指導他們國家的經濟?能不能?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導致美國人要來中國學習經濟學,那才是真創新。

再說文藝,國內這些年來許多新東西,其實都是拷貝外國的,比如說街舞,比如說RAP。中國的藝術家們能不能夠創造出全新的藝術形式,致使國外流行起來?使全世界人民喜歡?而且並不是拷貝我們的過去,是一種全新的東西,全新的小說,全新的電影,全新的某種舞蹈?

再說社會科學理論,我們不能夠說沒有創新,但是創新有沒有到這樣一種程度,就是被外國人認真地學習?我認為,毛澤東思想是被外國人認真地學習的,比如智利的總統就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因此毛澤東思想可以認為是一種成功的創新。那麼,我們新的社會科學理論,新的政治理論,哪怕就是國家領導人創造的吧,什麼時候能夠讓外國人特別認真地學習?那才是創新成功的標誌。

現在一說宣傳,那就是說要有主旋律。但是,我們能不能夠努力一下,導致主旋律流出到國外,成為越來越多的其它國家的主旋律?還是只呆在中國,只有中國才有這樣的主旋律?

上面講的無非就是一個道理,就是成功的創新的標誌,應當是成功地流出。

再說制度,現在有一種將制度固化的傾向,我認為這是違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因為,制度是上層建築,它是不應當固化的,它應當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而前進的。因此,當生產力處於一個低的水平的時候,有一個低檔的社會制度與之適應,而當生產力處於一個高的水平的時候,就需要有一個社會制度的升級。

比如說,毛澤東當年把游擊戰納入戰略問題考慮,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這並不等於,中國共產黨要永遠地進行游擊戰,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要進行正規戰,再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要獲得戰爭勝利進入建設階段。

與此相對照,當年在改革開放初期,根據我國農村的一些地區生產力不夠發達的情況,設計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但這種辦法雖然是創新,卻和上面講的游擊戰一樣,是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馬克思主義者決不應當認為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一種不可違反的祖訓,而是在農村的生產力上升到一定程度後要進行升級的。因此,農村的改革,需要根據新的生產力,新的情況進行創新,這種創新並不只是黨中央想辦法,全體農民也都要想辦法。聯產承包責任制決不是一個共產主義者終極的理想。

當初小崗村能夠有十幾個農民開秘密會議,搞出一個生死狀。那麼,生產力發展到今天,也可以有一些新農村的黨員在一起開個會,弄出一些全新的東西,而由於政治的寬鬆,也沒有必要搞什麼生死狀吧,黨中央也應當放手發動群眾,讓群眾的首創精神爆發出來,產生真的成功的創新。

提到創新,也許就有人跳出來說對啊對啊,好啊好啊,就是要創新啊,但是他們提的建議,可能還是拷貝,但是拷貝是不成功的。包括美軍在伊拉克親自操刀的拷貝都不成功嘛。

毛澤東當年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我就希望中國革命一聲炮響,給全人類送去更多的東西。正如毛澤東的觀點,中國應當對世界有較大的貢獻。因此中國人沒有必要那麼自私,要多考慮考慮全世界,甚至也可以認為中國人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夠真正實現中華的振興。當中國人對全人類有更多的關懷的時候,可能也就順帶着解決了自己的問題。

總而言之:創新就是在原有資源(工序;流程;體系單元等)的基礎上,通過資源的再配置,再整合(改進),進而提高(增加)現有價值的一種手段。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