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賽飛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劉賽飛(1962年-),畢業於澳洲西悉尼大學工程管理系,碩士學歷,曾任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裁。
其於2003年加盟世茂集團,歷任世茂房地產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副總裁、世茂旅遊有限公司總裁、世茂房地產控股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世茂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總裁。
人物簡介
劉賽飛先生,自2003年起加盟世茂房地產控股有限公司及於2010年2月1日獲委任為世茂房地產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現為世茂房地產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兼區域工程管理總裁,負責世茂房地產控股有限公司項目的工程管理。劉先生於2000年取得澳洲西悉尼大學工程管理碩士,並於建築設計及項目管理方面擁有逾29年經驗。加盟世茂房地產控股有限公司之前,劉先生於1998年至2001年任職於CRGContractorsDte,自2001年至2003年於ShanghaiMerryLandCo.Ltd.擔任項目經理。
任職信息2020年7月8日,上海世茂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董事、總裁劉賽飛因個人原因,於當日向公司董事會提交了辭職報告,申請辭去公司董事、總裁職務,辭任後其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
相關新聞
2014年,地產大佬許榮茂的世茂系過得並不輕鬆,旗下兩家上市公司—香港上市的世茂房地產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世茂房地產,股票代碼:0813.HK)及A股上市的上海世茂股份(600823,股吧)有限公司(下稱世茂股份,股票代碼:600823.SH),業績雖然創新高,但均未達到預期。
兩家公司股票的價格表現也不樂觀:世茂房地產與2009年年底的價格相比,僅上漲13%;世茂股份與2009年年底的價格相比,甚至還下跌了16%。
身居中國國內房地產前十位的世茂,難以贏得投資者的青睞,原因耐人尋味。
公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世茂房地產2014年全年累計銷售702.16億元,同比增長5%。但與年初制定的800億元的銷售目標相比,僅完成不到88%。不過,世茂房地產認為,其實現的是有質量的增長,周轉率進一步提升,財務結構維持穩健,為2015年業績增長提供了運營基礎。
作為世茂房地產的控股子公司,主營商業地產的世茂股份。2014年,實現合同簽約額160.3億元,同比增長23%,剛好完成年度銷售任務。但幾乎就在同時,世茂股份總裁、許榮茂女兒許薇薇辭職,歷任世茂房地產執行董事兼副總裁、世茂旅遊總裁的劉賽飛接任。權力的變更,或許顯示出許薇薇在商業地產上的成績未達到股東的期許。
資本騰挪 上市公司成「工具」
世茂創始人許榮茂深諳現代商業的經營之道,他曾在公開場合說:「一個成功的商人不應僅僅只能製造優秀的商品,如何完善資金鍊條,掌控資本市場,才是現代商業的重要部分」。
而「世茂房地產」和「世茂股份」這兩家上市公司成為他掌控資本市場的有力工具。但優質資產的騰挪,在零和遊戲的博弈中,容易對弱勢群體方帶來不利影響。或許,許榮茂的精湛資本運作技藝為其支撐起強大的地產王國時,在資本市場上也使其失去了很多信任。
2000年3月,許榮茂創建了上海世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世茂投資」)。同年8月,世茂投資以1.44億元購入擁有著名品牌「恆源祥」的上市公司「萬象集團」26.43%的股份,在A股成功借殼上市,並更名為「世茂股份」。不久,世茂投資將「恆源祥」品牌等相關資產陸續出售,上市公司共計獲得1.58億元現金。
接下來,A股上市公司世茂股份開始為H股上市公司世茂房地產的誕生培育項目。2001年,世茂股份和許榮茂的世茂投資共同出資組建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公私合資公司「世茂建設」(世茂股份占股60%,世茂投資占40%)。之後,世茂股份又陸續與許榮茂所控制的在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的投資公司(簡稱:BVI)成立了一系列的房產公司,進行房地產項目的開發。在這個過程中,上市公司世茂股份以其信用優勢為基礎,成為各個項目銀行借款的擔保方。
從2002年開始,世茂投資陸續增資這些合資公司,降低世茂股份的股權比例。比如,2002年10月,世茂投資再次增資世茂建設1億元,使世茂投資所占股權比例上升至66%,而世茂股份下降至34%。之後,這些開發項目在即將獲得收益前,開始與上市公司脫離關係,世茂股份和世茂投資將這些項目的股權陸續轉讓給了許榮茂在海外控制的BVI公司,完成了產權的轉移。
接下來,許榮茂開始着手將內地主要房地產業務打包赴香港上市。2005年2月24日,世茂集團宣布:公司主席許榮茂已將世茂集團在內地的11個主要項目打包,欲以「世茂房地產」的名義赴港上市,主業為從事內地大型物業開發。2006年7月5日,世茂房地產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正式上市成功。
因為同屬房地產行業,世茂房地產和世茂股份兩家上市公司便面臨着同業競爭的問題。由於在世茂股份當中的大部分優質房地產項目已經陸續轉移給世茂房地產,只餘下一些小型的地產開發項目,為避免同業競爭,世茂股份被定位於「以自營或控股方式從事中國內地建築面積20萬平方米以下(不含20萬平方米)的住宅項目、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以下(不含10萬平方米)的商業建築項目的開發」。
但這無疑限制了世茂股份的發展。據世茂股份2004年年報記載,當時世茂股份只有3個項目:南京世茂濱江新城、福州世茂外灘花園和世茂湖濱花園。而據世茂房地產2005年的招股說明書記載,其上海世茂國際廣場項目,上海世貿佘山項目、上海世茂外灘凱悅酒店項目等均是購自於世茂股份。
而在香港上市的世茂房地產進入大規模發展的快車道。據不完全統計,通過股本和債券融資,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世茂房地產從國際資本市場籌資近130億港元,為其超速擴張提供了資金支持。
重返A股 「同業競爭」引質疑
接下來劇情的發展更具戲劇性。2006年股改之後,A股市場開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牛市行情,A股市場的高估值對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世茂系也自然開始重新評估A股市場的價值。
於是,世茂股份開始受到垂青。2007年6月7日,世茂房地產和世茂股份同時發布重大資產重組公告,稱世茂房地產的全資附屬公司峰盈國際有限公司(下稱「峰盈」)和北京世茂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北京世茂」),將分別向世茂股份注入位於上海、江蘇、浙江等地11處約40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商用物業,及建築面積為72149平方米的商用物業北京華平國際大廈,此項重組旨在將世茂股份打造成一家專業的商業地產公司。
這項資產注入之後,世茂股份的土地儲備將大幅提高至560萬平方米,其中76.4%為商業物業,世茂股份的股本將由原來的4.78億股擴大至11.78億股。世茂房地產持有世茂股份64%的股權,成為世茂股份的直接控股股東。交易完成後,世茂股份將主要從事商業地產開發業務,而世茂房地產則主要從事住宅及酒店等地產開發業務,兩者的業務內容進行了更為清晰的劃分。
但在實際運作中,市場對於世茂股份和世茂房地產產生了「同業競爭」的質疑,影響着投資者的價值判斷。世茂股份近年年報顯示,2013年公司總營業收入為101.5億元,其中商業地產銷售收入為63億元,占62%;住宅銷售收入30.4億元,占比30%;2014年中報,其總營業收入為61億元,其中商業地產銷售收入44億元,占72%;住宅銷售收入占到12億元,占比20%。顯然,對於以商業地產為核心的世茂股份,其住宅銷售收入的比重過大,甚至遠超房地產租賃、百貨、電影院、物業管理等其他商業地產項目的收入。
《投資時報》記者就「同業競爭」問題採訪世茂股份董秘俞峰時,他並不認為存在任何同業競爭問題。「目前,公司的住宅收入主要來自於南京世茂外灘項目和石獅的一個項目,南京世茂外灘項目是在上次資產注入前遺留下來的項目,而石獅項目是控股子公司的項目,世茂股份占51%的權益。由於這兩家公司是合併在世茂股份內部,所以會產生住宅收入占比較大的問題。公司主要還是以商業地產為主,與世茂房地產的項目劃分和合作還是依據之前簽訂的《不競爭協議》」。
記者就俞峰所說查閱其歷年年報和子公司持股比例,其年報數據確實證實了俞峰的回覆。世茂股份在2009年的一份公告中提出:「今後凡涉及不可拆分的綜合類項目,均由此公司成立全資子公司進行運作;今後凡涉及公司與世茂房地產及其控股子公司(本公司及控股子公司除外)分別持股51%和49%股權比例的業務,亦均由綜合體投資管理公司進行運作。」
俞峰強調,他們的發展重心還是商業地產。
目前,世茂房地產和世茂股份的主營業務線條區分得比較清晰,但針對某些項目的歸屬容易讓外界混淆,容易讓人產生「同業競爭」的質疑。再加上其內部錯綜複雜的關聯交易和子公司的所有權結構等,外界產生誤解也情有可原。如要重拾信任,幫助投資者理清各個業務的關係,世茂系需要下更多工夫。
換總裁 發展跨平台合作
自許薇薇擔任總裁以來,世茂股份總資產從2009年的159.8億元上升至2014年的近600億元,年銷售額也從2009年的10.1億元提升至2014年的160億元,不到五年時間,完成了十餘倍業績的增長,實現了百億突破。
但從市值管理的角度來看,卻難令人滿意。截至2015年2月11日,世茂股份股價為13.92元,尚低於其2009年12月31日的股價16.26元(復權價),5年多時間沒有給股東創造出超額回報。作為一家發展近10年的商業地產開發運營商,世茂股份2013年的租金收入僅為3億多元,在其超百億的總營業收入中占比僅為4%;2014年上半年租金收入也不到2億元,在其超60億元總收入中占比下降到3.3%。
對於世茂股份今後的發展,俞峰表示劉賽飛上任後,世茂股份在O2O模式方面將會有更多動作,跨界整合優質資源。
據悉,世茂正計劃大力發展占地面積僅有1萬平方米的Minimall商業地產,為客戶提供更符合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近身服務。Minimall的空間體驗和多樣化的隱性服務,能起到線下驅動的作用,成為O2O模式很好的入口,增加業務線上消費的可能。並結合世茂已經發布的世茂e社區、世茂走起、世茂e酒店、世茂雲平台等四款生活服務類APP軟件,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領先服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