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劉皂 貞元間(785—805)在世,身世無可考。漢族,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唐代诗人。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說他是唐德宗貞元間人;生活于中晚唐时代。
著作
唐令狐楚的《元和御覽詩集》和韋莊的《又玄集》都選了他的詩。《全唐詩》錄存他的詩五首,都是絕句。 代表作是《渡桑干》(一名:旅次朔方)《全唐诗》录存其诗五首。
代表作
【邊城柳】
一株新柳色,十里斷孤城。
為近東西路,長懸離別情。 [1]
【旅次朔方】
客舍並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並州是故鄉。
這是一首寫羈旅愁情的七絕。前二句寫久客並州的感觸。
作者客居並州已十年,十年是一個很長的時間,所積累起來的鄉愁,對一個異鄉客居的人來說,是煎熬得夠難受的,“歸心日夜憶咸陽”,深刻地表現了作者日夜思鄉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運好象與詩人作對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陽,反而又踏上更遙遠的徵程。後二句接著寫北渡桑乾河後的心情。
桑乾河離並州二百餘里,由此北行,便是荒寒的朔漠地帶,這對詩人來說,無異於是遠去天涯,這思鄉之情,變得更為深重了。既是如此,作者為什麼不返回故鄉,反而要遠赴朔方呢?這原因沒有點明,但從詩中的“無端”二字,卻頗可玩索。“無端”就是無緣無故,沒來由之意,也就是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麼一回事的意思。果真如此嗎?只不過是極其含蓄地表露出一種求取功名富貴未遂、進退兩難、身不由己的感慨罷了。當時一般讀書人,為了仕宦,不得不離開父母妻子,流寓異鄉,甚至到邊遠地區去游宦。詩人也是如此。十年以前,他遠游並州,只望求得個一官半職,而十年過去了,卻依然故我,這對他來講,心情是很抑鬱難堪的。所以雖然日夜思歸,卻是有家難歸啊!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忍受痛苦,另覓出路了。所以他遠赴朔方,也還是為了功名富貴,這真是事與願違了。但既以心為形役,就只得忍受內心日夜被煎熬的思家的痛苦了。詩中“更渡”二字,正包含有事與願違之意。
由於離家日遠,思鄉之情也就更為深切,所以當渡桑乾河北去的時候,詩人不禁迴首南望,以至於“卻把並州作故鄉”了。產生這種心情,看來似乎有點微妙,其實也是非常自然的。過去作者客居並州十年,只憶念故鄉咸陽,覺得並州可厭不如歸去,因為並州究是他鄉,與咸陽相比,感情自然不及咸陽深。
但現在離開並州,遠赴朔方,不僅不能回到咸陽,而且連並州也不能回了。並州在唐代曾稱北都,繁榮一時,後設太原府,是著名的城市,與荒寒的朔方相比,近故鄉得多,也好得多了。況且作者在並州一住十年,在這長期客居之中,自然也有了感情。事實上,它在詩人心中,已經成了第二故鄉,所以迴首南望並州,自然也就感到親切而懷念起來,正象在並州時憶念咸陽的心情一樣了。這種微妙心情,凡是長期羈旅異鄉的人,想來都有同感。 [2]
【長門怨三首】
《其一》 雨滴長門秋夜長,愁心和雨到昭陽。 淚痕不學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
《其二》 宮殿沈沈月欲分,昭陽更漏不堪聞。 珊瑚枕上千行淚,不是思君是恨君。
《其三》 蟬鬢慵梳倚帳門,蛾眉不掃慣承恩。 旁人未必知心事,一面殘妝空淚痕。
劉皂詩鑑賞
長門,漢宮名。漢武帝的陳皇后失寵後的居所。
相傳司馬相如曾為陳皇后作《長門賦》,淒婉動人。
實際上,《長門賦》乃後人假託司馬相如之名而作。
自漢以來古典詩歌中,常以“長門怨”為題抒寫失寵宮妃的哀怨之情。
劉皂《長門怨》組詩共三首,此其一。通篇借長門宮裡失寵妃嬪的口吻來寫,雖不著一個“怨”字,但句句寫怨。
首句“雨滴長門秋夜長”,通過寫環境氣氛,烘託人物的內心活動。詩人著意選取了一個秋雨之夜。
夜幕沉沉,重門緊閉,雨聲淅瀝,寒氣襲人,這是多麼寂寞淒清的難眠之夜啊!長門宮裡的女子,天天度日如年,夜夜難以成眠,何況正值這秋風秋雨之夜!
“滴”字用得好,既狀秋雨連綿之形,又繪秋雨淅瀝之聲,繪形繪聲,渲染了淒涼的氣氛;內心本就愁苦的妃嬪,耳聽滴滴嗒嗒的雨水聲,不由得產生一種秋夜漫長的感覺。這幾句,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愁心和雨到昭陽”。昭陽,殿名,漢成帝皇后趙飛燕所住的地方,後世泛指得寵宮妃所居之處,與冷宮長門形成對照。長門宮裡的妃嬪輾轉難眠,思緒紛繁,很自然地想起昭陽殿裡的種種情景來。她們想了些什麼,詩人沒有點破,但聯繫“愁心”二字看,最基本的還是怨恨。昭陽殿如今依舊歌舞昇平,皇帝仍然在那裡尋歡作樂,所不同的是昭陽殿的主人已經更換,皇帝又有了新歡,過去得寵的人們被閒置一邊,她們被損害的心只有伴著秋雨才能飛到昭陽,這是何等可悲的命運啊!著一“和”字,蘊含豐富,有秋雨引發愁思,愁思伴隨秋雨之意,愁心和秋雨完全揉合在一起了。
三、四兩句是全詩感情的凝聚點。詩中女子由往日的歡娛想到今日的淒涼,再由今日的淒涼想到今後悲慘的結局,撫今追昔,由彼及此,不禁哀傷至極,淚如雨下。“淚痕不學君恩斷,拭卻千行更萬行”,後一句雖是誇張,但這是緊承前一句來的,突出地表現了一個幽禁深宮、愁怨滿懷、終日以淚洗面的失寵妃嬪的形象。“不學”二字,將失寵宮妃之淚痕不斷與君恩已斷相對比,皇帝的寡恩無情暴露無遺,熔議論、抒情於一爐,直率而又委婉。這一筆不僅寫出了怨,而且也寫出了怒,大大增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和思想性。白居易的《后宮詞》有云:“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熏籠坐到明”,正面揭示主題,宣洩人物感情,寫得很直率。劉皂的“淚痕不學君恩斷”,其直率有如白詩,其餘味卻勝於白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