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如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如曾
作曲家、戏曲家
出生 1918年
上海
逝世 1999年11月22日
国籍 中国
别名 刘今、金流
职业 戏剧学院副教授
知名作品 《女神》、《晚安曲》、《自君别后》、《骑马到松江》等

刘如曾(1918年-1999年)作曲家、戏曲家[1]。 原籍江苏常州。1918年出生上海。笔名(刘今、金流)少年时代爱好音乐和戏剧。1942年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1945年参加雪声剧团,致力于越剧音乐改革。除越剧外,他还为话剧和十几个戏曲剧种作曲、编曲1937年作词作曲创作了第一首歌曲《我们的行列》。建国后,历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员、上海戏剧学院教授[2]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至四届理事、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等职。1999年11月22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上海,享年81岁。

主要成就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

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至四届理事

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

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 《女神》、《晚安曲》、《自君别后》、《骑马到松江》等

人物经历

1942年,刘如曾就读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课余曾为话剧配乐,肄业。

1945年,参加雪声剧团,为《月光曲》一剧写了两首主题歌,在剧中贯串使用;在乐队中还增加了钢琴,由他弹琴伴奏。

1946年8月,再次到雪声剧团担任作曲,从此投身于越剧改革事业。在《乐园思凡》中尝试运用了中西混合乐队,接着为《凄凉辽宫月》、《凤箫相思》、《洛神》、《女贼》等剧作曲。

1947年1月,雪声剧团暂告解散后,转入东山越艺社。

1947年,刘如曾加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从事流行歌曲创作,作品温柔婉约,中西融合。以刘今和金流为其笔名,先后创作了《女神》、《晚安曲》、《自君别后》、《骑马到松江》、《春来人不来》、《明月千里寄相思》等歌曲,享誉歌坛。

1948年,为越剧影片《祥林嫂》作曲,伴奏全部用管弦乐队。同年为已恢复的雪声剧团作曲,在《珊瑚引》(田汉编剧)演出时,对乐队进行了重大改革,全部使用民乐,乐器用了4只琵琶,还用了三弦、凤凰箫、笛子等,增强了表现力,受到各越剧团及其他剧种的重视。同时还教乐队识简谱。

1949年7月至9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与老艺人结合,挖掘、收集、整理、介绍越剧早期老调。

1950年初,为越剧影片《相思树》作曲,与袁雪芬合作创造出[男调]新腔。以后为合作、东山、芳华等越剧团和沪剧作曲。

1951年8月,到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歌舞剧科任教。

1952年,刘如曾为华东戏曲研究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编曲,荣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音乐创作奖,以及文化部颁发的个人奖。1953年,该剧改编成电影,刘如曾负责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翌年该片获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举行的第8届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

1955年,为越剧《西厢记》编曲,与袁雪芬合作在音乐语言的创新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同年参加"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访问演出。

1959年,为袁雪芬主演的《秋瑾》编曲。

1962年,为袁雪芬主演的《祥林嫂》编曲。

1978年,负责彩色宽银幕越剧影片《祥林嫂》的音乐。

刘如曾还参加了沪剧《星星之火》、戏曲片《罗汉钱》(与董源合作)、沪剧《金达莱》、《王贵与李香香》沪剧《璇子》创作的主题歌,越剧《西厢记》、越剧《血染深宫》谱曲、扬剧《偷诗》、锡剧《六里桥》、京剧《智取威虎山》、昆剧《长生殿》、淮剧《满江红》.........的音乐创作,并多次获奖。 在1992年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举办的首届中国戏曲音乐评奖中,获得唯一的特别奖。1992年10月,上海戏剧学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联合举办了"刘如曾戏曲音乐作品专场",演唱了他新创作的清唱剧《祥林嫂》和一些代表作的片断。1994年2月,获上海宝钢高雅艺术特别荣誉奖。

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剧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兼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和戏曲音乐组组长、艺委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第二、三、四、五届人民代表、上海市第五、六届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

1999年11月22日,刘如曾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于上海,享年81岁。

代表作品

剧曲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曲

越剧《西厢记》编曲

昆曲《长生殿》

京剧《智取威虎山》

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音乐创作

越剧影片《祥林嫂》作曲

越剧影片《相思树》作曲

沪剧《罗汉钱》、《星星之火》

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词曲

关于歌曲

《明月千里寄相思》,词曲作者刘如曾(刘今、流金),原唱吴莺音,后来有众多歌手翻唱。

关于这首歌的轶事 -- 如今,深入人心又为众多歌星翻唱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即是在那个时期灌录的。可是,当初《明月千里寄相思》的作者刘如曾将写好的歌给吴莺音唱,却"碰了一鼻子灰","不怎么好听嘛,我不要这首"。吴莺音说,当初自己认为这首歌"曲调不美",还差点宣判了此曲的死刑,"当时写歌的人的作品没有人唱就等于卖不出钱,迫于生计的刘如曾一再怂恿我一定要录,我才终于答应了。"

谁知道歌曲一发行,在港台等地大受欢迎,"唱片卖疯掉,我和刘如曾都觉得好玩,想想差点就没有这支歌。"试想,假如没有吴莺音献声,《明月》很可能就此埋没在中国流行音乐长河里,默默无闻。

这首歌曲是2005年香港电影《长恨歌》的插曲;2007年泰国电影《暹罗之恋》的插曲。

视频

化蝶,电影版,1{1953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刘如曾作曲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