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册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册页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册页 是书画作品的一种装裱形式,也是我国古代书籍装帧传统形制中的一种,书画册页是受书籍册页装出现的影响而形成的。册页装由最早的卷轴装经折装的过渡后发展而来,现存最晚的古代书籍基本以线装书为主。而书画册页则由宋代时受书籍册页装的影响出现的。作为一种书画小品,其尺幅不大,易于创作,易于保存的特点深受书画家和收藏家的喜爱[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册页

别名 小品

拼音 cè yè

性质 中国书画装裱体式之一

介绍

册页 【注音】:cè yè

中国书画装裱体式之一。因画身不大,亦称"小品",又称册叶,叶册。由一张张对折的硬纸板组成,可以左右或上下翻阅。册页有三种样式,一种是横式画心,裱成上下翻阅的,称为"推篷式";一种是竖式画心,裱成左右翻折的,称为"蝴蝶式";另一种裱成通折连成一体的,称为"经折式"(经摺式),较小的竖条称为"折子";也有的裱成单片,称为"散装"。

一般册页均取偶数,少则四开、八开,多则十二、十六、二十四开等,页数再多可分为两册,每本册页的前后各加素白副页(又称护页)两开或四开。 一般都外镶边框,上下加檀木、楠木或宋锦裱装的硬壳板面做为封面和封底,收叠时成一部书状。这样无论是欣赏、携带,还是保藏都比较方便。

历史源流

起源于唐代,是为解决长卷翻看不便和散页保藏不便,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书画装裱形式。

在唐以前,书籍、字画多数是卷轴,卷轴式书籍不便阅读,如果要读一卷书的最后一个章节的话,必先展舒到最后方可,费时费力。为了方便阅读,唐人便把横卷款式的书籍折叠起来,像折扇一样,前后再糊以较厚的纸作封面,起牢固作用。因唐代的书籍多为经书,故称为"经折式"册页。印刷术的发明又促进了这一款式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包背装"与"蝴蝶装",一直延用至今。

自唐时,即有人把长幅画卷切割、装裱成单幅叶子,又因叶子久翻易乱不便保存,进而装潢成册,人称为"页册"。自唐宋以来,各代的书画集藏者,将一些零散的单件式手札、团扇、折扇类书画小品,分门别类地集中改装成册页。现存的明清以前的原装册页,除了少数敦煌实物以外几乎未见。而明清以前的不少小幅书画原作,因明清人集装成册后,才使其得以留存至今。可见册页对于小幅书画原作的收藏保护之价值。到了明朝,册页开始成为时尚,故明清时的成本册页,多是预先装裱制作成册,后作书画。

类别与制式

册页的分类方法有两种,即样式和制式的分类。

从样式上说

册页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折叠式,另一类是活页式。折叠式册页上下表层装有硬壳封面,与此相连的页心为前后重复开合的相连叠体,其前后两面皆可有画;活页式册页较为简单,一般将单幅作品裱成单页,并以盒装。

从制式上说

可分为集成册页和空白册页两类。集成册页是先有页心书画,后经装裱而成的册页;而空白册页则是先预制成的册页。从历史沿革可以推断,集成册页应是起源,且一直占据历史上的主流;而从当代的发展看,空白册页制式大有成为主流的趋势。

册页的画幅较小,直长者像小轴,横长者像小卷,也有许多近于正方形、正圆、椭圆、葫芦腰,以及拆下来的各种形状的扇面等集装成册。

装裱知识

册页是中国传统的装裱款式之一。册页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如一些小幅面的书画小品,书画扇面、名人信札和古人留下来的各类"帖"、"柬"等墨迹及各种拓片等等,以册页形式装裱起来,即便于随手展阅欣赏,又利于长期收藏。

形式

常见的书画册页中,大多数为"开板式",而在这种款式中,又分为几种装裱形式。 "蝴蝶式":如书画的规格系横窄竖长者,可裱为左右开板式,即由左往右翻阅的竖式册页,俗称蝴蝶式。 "推蓬式":如书画的规格系竖窄横宽者,可以装裱为上下开板式,即由下往上翻阅的横开式册页,俗称推蓬式。 "经折式":通册是为一个整体,其形式如同折扇。这种册页多用于装裱法帖和信札之类,其规格一般较小,背纸也较前两种稍薄。

结构

开板式册页的每一开都是由对折的两页组成,可装两幅书画心。开数一般取双数,少则4开、6开一册,多则24开一册。常见的多是12开一册。因册页系随手展阅之品,故幅面一般不宜太大,规格一般可取一平尺左右。 不论书画心是多少幅,开板式册页的前后应加1-2开空白背纸,一作装贴面板之用,一作名人题首和题后用。

配色

册页的镶料可选用绫、绢、锦绫。书法册页多用淡青色、淡灰色、米黄色或白色。忌用艳丽而火气的颜色。若用仿古作旧纸完成的作品,可以用色调深沉的镶料。在一本册页中,颜色可以统一,也可以多样,当然,应根据作品的创作形式来确定。

装面

册页面都为硬板式,有木面和锦面之别,规格应比册页稍大。木面可以红木、檀木、梧桐木以及樟木等上好木料,制成0.4--0.6厘米的板面,正面四围打去棱角,并磨光上蜡,取其木质原色,即华贵,又便于镌刻。锦面是以木板做胎,用锦绫糊就。胎板多用纤维板等不易变形的材料。

折叠其他信息 《装潢志》:"册以厚实为胜,大着纸十层,小者亦必六七层"。古人装册比较注重厚实,现在最多不超8层,较小规格的册页一般5层即可。(层数是指册页的背纸,太薄了容易变形,影响整体效果)

常见类型

旋风装

(龙鳞装)唐代风行的卷轴装方式与方便翻检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继续采用单面书写的卷轴装,翻检方便很难达到;完全突破卷轴装,采用新的装帧方式,一时又无可能。于是便出现了从传统装帧到新装帧过渡的旋风形式。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载:"成都古仙人吴彩鸾善书名字,今世间所传《唐韵》犹有,皆旋风页,字画清劲,人家往往有之"。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唐写王仁日句刊谬补缺切韵》,展示了旋风装的形制。该书共有五卷,凡二十四页,除首页是单面书写外,其余二十三页均为双面书写,所以共有四十七面,每面三十五行(部分三十六行)。其装帧形方式,是以一比书页略宽的长条纸作底,除首页因系单面书写,全幅裱于底纸右端外,其余二十三页因均系双面书写,故以每页右边无字空条外,逐页向左鳞次相错地粘裱在首页的末尾的底纸上。收藏时,从首向履卷起,外表仍是卷轴装,但打开来翻阅时,"除首页全裱于底纸上不能翻动外,其余均能跟阅览现代书籍一样,逐页翻转"。这种装帧形式,既保留了卷轴装的外壳,又解决了翻检时不够方便的矛盾,可谓独具风格,世所罕见。大概因为一书长期卷舒后,书页很象空气分成若干层朝一个方向放心转而形成的旋风,所以称做"旋风装";又因其书各页看上去错落相积,好像龙鳞,所以又称"龙鳞装"。

经折装

经折装是对卷轴的一种改造,名为"经"折,应与佛经有关。唐朝时佛教在中国达到了鼎盛时期,寺院遍布各地,僧尼、善男信女普便诵经。传统书籍的卷轴装形式,给诵经带来不小的麻烦。任何一种纸质经卷,由于长期卷舒产生的惯性,读过的部分,会自动自左向右卷起,未读的部分,则会自右向左卷起。如不随时调整镇尺的位置,则左右两端同时向中间卷起,根本无法适应佛教弟子正襟危坐的诵经姿势。所以一场针对卷轴装的改革首先在佛教经卷上发生了。这就是将写有文字的整幅经卷沿内文空隙,按照一定的行数或宽度,一反一正地折叠起来,形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在首尾分别粘上硬纸,作为封面、封底。经折装书籍展开以后虽仍为长卷,但却彻底脱离了卷轴的形式,是书籍形制的一大进步,是从卷轴装到册叶装的过渡形式。这种折叠形式始于唐代,沿用到北宋,至今有些裱本字帖仍使用这种形式。经折装在阅读时容易散开,仍不理想,于是人们又对经折装做了改进:用一张整纸对折起来,作为书籍的封面、封底,并将其与书的首页、末页粘接在一起。这样在阅读时,书便不会散开成一条长卷。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