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興馬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興馬鄉位於四川省南江縣城東南部,位於東經106°59′,北緯32°14′。2005年3月鄉鎮區劃調整,原瓦池鄉整體並人興馬鄉,東與通江板橋鄉相連,南抵大河鎮鯉龍潭,西靠關門鄉金銀岩,北接關路鄉的陳家坪。幅員面積114.96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地距南江縣城47公里。[1]

行政區劃

全鄉轄余家坪、齊家灣、棕園子、川柏樹唐家坪鯉魚壩馬驢寨、紅岩觀、雞公嘴、飲馬池、羅崗、木羅、銅馬、廟坪、熊山、魚池16個村委會,73個村民小組,1個街道居委會,7個鄉級單位,總人口13533人(2017)。

地理環境

數億年前的造山運動,使四川省和陝西省交界地帶出現一個大斷裂谷,而興馬鄉恰巧處於裂谷中央。興馬鄉呈三叉形,地勢東西兩側高,中部低,山高谷深,山坡較多,平壩較少,地勢從北向南傾斜。境內有全縣第二大河流明江河自南而北貫穿其中。

興馬鄉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暖夏熱,高溫集中在7、8、9三月,年平均日照1845小時;無霜期240天,年平均氣溫17度,最高氣溫33度,最低氣溫1.3度;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175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72%。由於森林植被保護較好,且無工業"三廢",空氣清新,氣候宜人。[2]

歷史沿革

興馬鄉政府駐地小地名為興馬坎,原名倒馬坎,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將"興馬"改名"紅岩",故有"紅岩公社"之稱,沿用一年之後又復名興馬,文化大革命中改為"金光",沿用3年後於1972年復名興馬。民國初年(1912年),全縣三鄉四十八場,興馬屬崇清鄉的一個場 ,1920年四川實行軍閥防區制,南江縣設九個區,興馬屬第四區(大河口)所轄,1932年,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進駐興馬坎,成立了興馬鄉蘇維埃政府,民國二十五年興馬坎整編為四保。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興馬坎,1950年冬成立興馬鄉人民政府,鄉設立"農會"和政府兩個機構,設正、副主席,正、副鄉長,武裝中隊長,文化、民政、生產委員等職,全鄉轄11個村。2005年4月,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將原瓦池撤消並人興馬,內設黨政、社會事務、經濟發展、安全穩定四大辦公室,同時組建農業、 醫療、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核定行政編制27名,事業編制9人。[3]

民風民俗

嫁娶

定婚到結婚程序繁複,女婿必須經過嚴格"考察",一路過關斬將,一般都要經過"發八字"、"落拜"、"清話"、"拜堂"、"拜客"、和"回門",等程序。過禮時講排場的有旗鑼號傘,鼓吹轎莽。

喪葬

十二歲以上男女死後入土安葬,一般都要經過以下程序:燒倒頭紙,設靈堂祭奠,做禱喪,入殮,封棺,送葬,開路,清宅,燒七,百期,周年。同時人死時要削髮靜身,葬後送火把七天。 l

生誕滿月

"花甲"才能大慶,"無孝"方能掛匾。初生滿月辦滿月酒,男多於女。

元宵節

也稱小年,家家戶戶備酒席,送跳蚤。當日下午,大人、小孩早早清掃房間,把掃出的垃圾倒在屋前院壩邊,點火燒盡。火燒得越大,吼得聲音越大(一般都是大人、小孩聲嘶力竭地大吼:跳蚤公、跳蚤母,對河那些娃兒請你吃晌午,十個盤子八個碗,把你脹個扯巴眼。)

元宵燈會

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設有燈會,推選會首,主持燈會工作。每年臘月,由街道居民湊錢,作為扎龍燈的開支。龍有兩種,一是白日彩龍:彩龍的龍頭龍尾共9一ll節,均系彩扎,用紅綾或紅布纏繞而成龍身。舞者畫裝、穿彩衣,舞時燒黃煙以助舞興,如龍騰雲霧。彩龍後面一般有笑和尚逗獅子,增添熱鬧氣氛;後又跟有彩船,彩船用彩色紙紮成船,扮一少女立船中,幽唱小調,前後扮有艄翁推船。彩龍在春節開始,一直耍到正月十五才倒燈,逢場上街,平時轉鄉。二是晚上火龍:龍頭龍尾也是彩扎,共9-11節組成,用麻布繫結各節竹籠紮成龍身。舞時,各節內插上臘辮子,舞者赤膊上陣,只穿下裝,觀燈者大燒"花兒",如銀海翻騰,頗增舞興。有時火龍跟有車燈,車燈系彩扎,內扮"旦角"一人,清唱車燈調,前後扮有車夫,正月開場開燈,正月十五日倒燈。[4]

社會事業

全鄉現有九義校1所,完小1所,教學點16個,初中8個教學班,24個教職工,在校學生473人;小學共有34個教學班,在校生1408人,有教職工50人。全鄉現有小學在校兒童170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有適齡少年190人,在校生鞏固率為98%,校舍危房改造4000平方米。

近年來取得的成就:二00三年獲巴中十年創輝煌紅旗單位,二00一年獲縣六好鄉鎮黨委,二00二年獲六好鄉鎮黨委標兵;鄉人民政府曾先後多次獲市、縣重點工作目標先進單位,銀花基地建設一等獎,實踐t。三個代表"示範鄉鎮,擁軍優屬先進鄉。

基礎設施建設齊頭並進。全鄉共有村道公路14條、120公里,通村率達87.5%;社道公路59條、204公里,通社率達90%;擁有大小汽車66輛,摩托車183輛。電視、電話基本普及,光纖電視入戶率達75%;有5個村開通了程控電話,安裝電話1320門,擁有手機863部;大小農機具已全面普及,全鄉擁有打米機2873台,磨麵機l453台,粉碎機、飼料機2872台。

農田水利建設強力推進。全鄉擁有水庫3座,山坪塘72口,蓄水池83口,渠堰25條90公里,蓄水量128萬立方米,基本解決了群眾生產生活用水。

綜合經濟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特別是"十五"期間,組織發動全鄉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改革、發展、穩定三大主題,解放思想,開拓進取,苦幹實幹,克服了諸多困難,完成了"七、八、九、十"四個五年計劃的各項目標任務,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交通、通訊、農業、基建工程、文化福利、生產條件等不斷改善,脫貧致富跨過溫飽線。特別是巴中建區以來,全鄉幹部保持艱苦奮鬥,苦幹興鄉,實幹改變面貌,大幹促進發展。不等、不靠、不要,團結拼搏,治窮致富,全鄉上下一心一意抓扶貧,集中精力搞建設,因地制宜探路子,突出重點抓發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2004年國民生產總值達3000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6500噸,人均占有糧食450公斤,綠色經濟增加值達2350萬元,財政收入252萬元,人均純收入1460元。使興馬鄉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持續健康發展。

以銀花為主的特色產業發展初具規模。興馬鄉素有巴山"銀花之鄉"美稱,銀花栽植歷史悠久,農民有着長期栽植的習慣,經驗豐富,仲夏時節,客商雲集,人財兩旺,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充分利用空坡、荒芫地及田坎、屋角、地邊大種銀花,全鄉上下、男女老少一齊上陣,鑽深山,臥密林,挖回野生銀花苗,變野生為家寶,開創了"石頭戴帽子,石縫吐穗子,房前屋後拴帶子,田坎地邊穿裙子"的專業村新貌。特別是近年來,該鄉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狠抓以銀花為重點的特色產業發展,取得可喜的成績。高標準完成了鯉魚壩1000畝銀花GAP示範工程和木羅壩銀花重點村建設,高質量建成余家坪、齊家灣、唐家坪、紅岩觀、馬驢寨、雞公嘴銀花GAP示範帶3000畝,利用坡耕地退耕還林新植銀花2000畝,已有鯉魚壩、木羅壩等7個村全面實現了專業村標準。全鄉銀花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產量達24萬蠅,建成銀花種苗專業村5個,發展種苗大戶125戶,年出售優質種苗625萬株,戶均種植銀花3000株以上的大戶335戶,年均銀花收入逾萬元以上的183戶。

以南江黃羊為主的畜牧業發展形勢喜人。黃羊存欄量達2.7萬隻,飼養100隻以上的養羊大戶53戶,已建成川柏樹、木羅壩等6個黃羊養殖專業村和6個黃羊小區,畜牧業產值達1500萬元。

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全鄉共有民營經濟大戶293戶,其中銀花加工運銷大戶43戶,種苗大戶125戶,個體工商戶123戶,民營企業2家,招商引資項目14個,引進魔芋、銀花加工33戶,簽訂合同81萬元,安置轉移勞動力238人。集鎮建設與管理逐步規範。爭取國家投入資金47萬元,完成了集鎮人飲供水管網安裝,入戶率達100%,徹底改善了185戶、2383人日常生活用水。擬定了集鎮發展長遠規劃,完善了環衛、綜合執法、文明規範三支隊伍,杜絕了"三亂"現象,車輛、經商管理步入了規範化軌道。[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