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出自商余山(崔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元结出自商余山》是中国当代作家崔蕾的散文。
作品欣赏
元结出自商余山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唐朝诗人元结成年后写诗回忆河南鲁山县商余山的童年时光,致敬留在。因为,小时候我奶奶程志英带我走亲戚时到过商余山的商余口村。农村生活,时逢当地药王庙会,人山人海,我夹在在人群中,随波逐流,然流连忘返。绵延时光,多少年没有回还到商余口村看看。却在童年记忆中有太多太多的景片,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而且,对应了千年人物中的唐代诗人元结就出生在哪里,成长在哪里,并且与我有着同样一段人生经历。其生在鲁山,并在青年时期到过江西瑞昌,我则一样出生于鲁山,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在江西瑞昌生活过一段时间。因之,千种情结,宛然若在,在于在随后的曼妙时光中,解读鲁山这位杰出人士时,自身感受中的星星点点。写此文,在我看来,元结出自商余山自有历史渊源。
鲁山自古山水形胜,尽管西部多山地,但缘起于沧海桑田的变迁。因之,从伏牛山主峰尧山东望,顺尧山主峰向东南蜿蜒的一系列山脉中,在中古中国历史中,地位显赫。鲁山县与方城县交界处是东牛心山和青山。其中青山海拔523.2米,曾名商余山,因周边无大山,山上望去,原始次生林郁郁葱葱。沙河支流肥河流贯其间,长约40多里。若论渊源,元结故里便在肥河中游的商余口村,和我亲戚同属一个村庄。我在想,商余山来历何以有商字。尽管没有资料可供借鉴,但根据商字不难判断,一者出自商朝;二者出自商品交换。商人最初发祥地当然不是鲁山,但商人在迁徙过程中,鲁山毕竟是他们停留之地,商余之地就是例证。在小时候赶庙会赶的是药王孙思邈的会。当地口传,从商余山到新城区滍阳街是古代要是药市,繁荣的日子早在唐宋,甚至更早。而我看宋朝笔记,称宋代三奇“钱塘江潮、汝州的风和成都的药市。”而传统中国四大药都是.安徽亳州、江西樟树、河北安国、河南禹州。此外还有,成都荷花池、哈尔滨三棵树、湖北蕲春、辽宁本溪、河南辉县、福建永春等多个地区,它们的药材业也是很著名的,也被人们视为药都级别的城市。但与鲁山药市想比,真有点小巫见大巫的味道。
走进药王庙后得知,唐代商余山都有老药王庙,传说是唐王生病来此寻灵药,后建庙供奉。历史上曾经多次修缮,最近的两次是清代和1991年。清代时,山西药商岳来号掌柜拿白银千两,重修药王庙,许下“山西岳来号,独建药王庙,付银整千两,不够只管要”之诺言。庙修葺一新后,香火一时繁盛。19991年,附近群众自发修缮,如今看来,在老庙址上新建庙内供着孙思邈,两侧配享华佗、张仲景。俨然在医界也等级森然。庙宇如此,庙外的谢店街西起商余口村,东至滍阳街,是全国中药材集散地,其与“晋药商捐庙”反映的都是商余山盛产药材的历史实事。因此,在鲁山河南(泛指沙河南)民间流传“四十五里谢店街”的说辞。
商余山多灵药是历史上真命题。至于是商代在此发现,抑或是后来年代在此采药都不得而知。但从古代隐士多隐于名山大川来看,其生活来源在秦汉靠放猪谋生,再就是靠采药生活。汉代有三位隐士在鲁山,其中樊英比较有名。由此而始,商余山产药,商余口村曾是药材集散地,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当地才有“元延祖以采药为生”的传说。那么,元延祖是何许人也?他是元结之父,个人志趣像陶渊明,有着强烈的道家隐逸思想,人到中年就是不想出仕,后被亲友们督促逼急了,才勉为其难做上小官。他在湖南道州(今道县)做了一段小官后,发誓自己不再做官。因“鲁山商余山多灵药,遂家焉”。也就是随后举家迁到鲁山商余山,闲暇时种菜拾柴。还自诩到:“这日子过得舒服,当官发财可不是老夫的追求。”元延祖在鲁山乡下,怡然自乐,摈弃了利禄之心,靠着灵山灵药,活到了76岁。元结祖父元亨,字利贞,学儒术有成,霍王李元轨慕名请他做幕僚。元结曾祖父元仁基,曾随唐太宗参加朝鲜战争有功,做过几任小官。依次往上寻根问祖,就找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那里。原来此人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率先将皇族拓跋改汉姓为元姓,他成了元宏。之后,元姓皇族籍贯成为洛阳。之后,皇族后裔散居各地。元结父亲元延祖来到鲁山就是一例。
元延祖移民鲁山,图的是鲁山山水之乐,从健康长寿考虑,身居药市,希冀长命百岁。至于采药之事,偶尔为之,也不为过。商余山下生下元结后,元结在父母悉心照料下度过了欢乐的童年。在命名时,善余山的山不在话下。次字则出自《礼记•檀弓上》注:“次,舍也。”《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次于鱼陵。”《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会意兼形声字,原意指不在前列的、未经精选的;泛指处于第二等级的排列次序,一说次的本义为顺序、次序。《辞海》释意,“引申为随从,犹言步”,有学习之意。没承想此名一出,为中国诗坛添一战将。但在其成长过程中,元结起初和我一样,顽劣不喜读书,最爱游山玩水,足迹遍游鲁山。此时,鲁山县令元德秀琴台善政颇有名声,元延祖见管不了元结,就把17岁的元结交给鲁山县令元德秀,论辈分元德秀是元结的宗兄。开元二十三年(735),元结十七岁,折节向学,以从兄鲁山县令元德秀为师。
天宝六年(747),唐玄宗欲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艺以上者皆诣京师,29岁的元结与36岁的杜甫俱应试长安(今陕西西安)。但奸相李林甫以草野之士猥多,恐窥得其机密,斥言其奸恶,乃令尚书省一概不予录取,却上表欺哄唐玄宗,贺以“天下太平,野无遗贤”。
元结归居鲁山商余山,潜心治学,著《元子》十卷,其《文编》受到礼部侍郎杨浚的赏识。天宝十三年(754),杨浚知贡举,擢元结为进士。次年,“安史之乱”爆发,东京洛阳、京师长安相继沦陷,元结举家逃难,浪迹武昌(今湖北鄂州)猗玗洞,后移壤溪(今江西瑞昌境内),自号浪士,世称“浪翁”。乾元二年(759),史思明降而复叛,再陷洛阳。唐肃宗诏问天下可用之士,国子司业苏源明举荐元结,元结得到肃宗召见。肃宗命元结于唐邓汝蔡等州召集义军,抵御史思明叛军的南侵。元结率领义军数万人,成功保全豫南十五城,使百姓免遭叛军蹂躏。唐肃宗以功擢升元结水部员外郎兼殿中侍御史,充荆南节度判官。元结为政清明,忠于职守,既仕,或谓“浪者亦漫为官乎,呼为‘漫郎’”。宝应元年(762),代宗李豫即位,元结以老母久病,乞免官归养,代宗许之,拜著作郎,隐居武昌樊水郎亭山下,与渔人、酒徒为邻。渔者呼为“聱叟”,酒徒称为“漫叟”。这一年元结44岁。是时孟彦深为武昌令,与元结过从甚密。郎亭西乳有巨石,石顶有窊,元结修以藏酒。孟彦深爱之,命为“抔樽”。元结作《柸樽铭》,言“时俗浇狡,日益为薄,谁能抔饮,共守淳朴”。柸樽之下有湖,名之曰“抔湖”,“有菱有荷,有菰有蒲”,作《柸湖铭》:“谁游江海,能厌其大。谁泛抔湖,能厌其小。人不厌者,君子之道。於戏君子,人不厌之。虽死千岁,其行可师。可厌之类,不独为害,死虽万代,独堪污秽。或问作铭,意尽此欤。吾欲为人厌者,勿泛柸湖。”湖西南有谷,孟彦深命之曰“退谷”。元结作《退谷铭》,称“干进之客,不羞游之”。次年九月,朝廷起用元结为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刺史。元结上任不到50天,共接到朝廷各种征调符牒二百余封,且云“失其限者,罪至贬削”。元结以应命则州县乱,违命则自获罪戾,乃作《舂陵行》以抒“宁待罪以安民,毋邀功而贼民”之意,并上书请免百姓所负租杂等税,代宗许之。在道州任上,元结移家祁阳(今属湖南省永州市)浯溪。容州(治所在今广西容县)一带发生民变,占据州城经年,州县官吏流徙无着,呈现无政府状态。大历三年(768),朝廷调元结任容州刺史中丞,充本管经略守捉使,使持节都督容州诸军事。元结单车至任,多方抚谕,两月间收复八州县。大历四年(769),元结因母亲亡故,获准辞掉容州职任,为母守孝。大历七年(772),元结守母孝期满,朝京师,遇疾,夏4月20日卒于长安永崇坊旅馆,荣赠礼部侍郎之衔。11月26日归葬于故里鲁山青岭泉陂原(在今鲁山县梁洼镇泉上村北),好友颜真卿为其撰书了碑铭。后此碑落在鲁山一高校园内的,盖有碑亭,元结碑列为“国保”。
作为是中唐新乐府运动创始人之一,也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践行者。作为杜甫的好友,杜甫赞其诗:“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欧阳修赞其文:“独作古文,其笔力雄健,意气超拔。”他不仅文才卓著,而且军事、政治上均有建树。安史之乱时,他率军抗击史思明,功勋卓著;治理广西湖南时,当地百姓为他刻石立铭建生祠。清嘉庆《鲁山县志》记载:“嘉庆元年四月知县董作栋置,青岭南泉陂原唐元次山公墓一所,其域外为监生阎召业因捐俸买。墓四旁地十一亩五分,充作元公祠田,按年收租,于清明节前三日备特羊庶品供礼,县官亲诣致祭,如遇公出委捕厅代行礼。”“每年二月初六,是元子陵传统庙会日。新中国成立前,赶庙会的啥人都有,但从未有打架斗殴、盗窃等事,官匪一桌吃饭,一起看戏取乐,井水不犯河水。但一离会场,就会拼个你死我活。据说是因慑于元公威仪,唯恐在陵内作乱招惩。”
元结逝后,中书舍人杨炎、常衮为元结撰写墓志,表述其壮志情怀及丰功伟绩,地方官员刘衮、翟令问及元结部将张满、赵温、张协等,感念其旧德,哭送终葬。金紫光禄大夫颜真卿亲撰碑文,并亲手为元结树碑刻铭。颜、元之交,可称莫逆。颜真卿(709年~785年),享年77岁。元结(719年~772年),享年54岁。元比颜小十岁,比颜早逝13年。元结卒于长安,颜真卿及元结好友亲朋为“送丧终葬,竭资鬻石,愿垂美以述诚”,颜真卿在碑文中赞美“其心古,其行古,其言古”,惋惜“之才,之德,之美”,其情意流溢,不能自制。
今日之鲁山县志中记载,鲁山古八景之商峪灵药商峪山。不知何人诗篇?“日出商峪醒,世隐古风从。相望青条岭,寄思碑刻亭。”去年时侯,我去元结墓一拜,为中唐大诗人,为同我相似人生经历中的一段而感慨万千。元结,作为老乡,你是鲁山商余口人的骄傲。
作者简介
崔蕾,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