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史·察罕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史·察罕傳出自《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於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滅亡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1]

原文

察罕,西域人也。父伯德那歲庚辰,國兵下西域舉族來歸事親王旭烈授河東民賦副總管因居河中猗氏縣後徙解州贈榮祿大夫宣徽使柱國芮國公。從奧魯赤移治江西。民言:「某鄉石上雲氣五色,有物焉,視之玉璽也。不以兵取,恐為居人所有。」眾惑之。察罕曰:「妄也,是必構害仇家者。」核問之,果然。

成宗大德四年,中書省奏為武昌路治中。廣西妖賊高仙道以左道惑眾,平民詿誤者以數千計。察罕與憲司雜治之,鞫得其情,議誅首惡數人,余悉縱遣。武宗即位,立仁宗為皇太子,授察罕詹事院判,仁宗謂曰:「進卿秩資德大夫。」察罕謝曰:「進秩非所敢當。」固辭。武宗崩,仁宗哀慟不已。

察罕啟曰:「天下重器懸於殿下,縱自苦,如宗廟太后何?」仁宗輟泣曰:「曩者大喪,必命浮屠,何益?吾欲發府庫以賑鰥寡孤獨,若何?」曰:「殿下行之幸甚。」仁宗即位,拜中書參知政事,但總持綱維,不屑細務,識者謂得大臣體。帝嘗賜枸杞酒,曰:「以益卿壽。」前後賞賚不可勝計。

誦范仲淹所撰碑詞甚熟。帝嘆息曰:「察罕博學如此邪!」嘗譯《貞觀政要》以獻。帝大悅,且詔譯《帝范》。又命譯《紀年纂要》等書,俱付史館。嘗以病請告,暨還朝,與平章李孟入謝。帝曰:「病癒邪?」命賜茵以坐。顧李孟曰:「有言察罕不善者,其人即非善人也。」

又語及科舉並前古帝王賜姓命氏之事,因賜察罕姓白氏。田宅之在河中者,悉分與諸昆弟。縱奴為民者甚眾。故人多稱長者。既致仕,優遊八年,以壽終。 (節選自《元史•察罕傳》)

譯文

察罕,是西域人。父親叫伯德那,庚辰年,國家軍隊攻下西域,(伯德那帶領)全族來歸附。伯德那事奉親王旭烈,被授任河東民賊副總管,因此居住在河中騎氏縣,後來遷居解州,被追贈芮國公,察罕體魄魁偉,聰慧過人,博覽群書,記憶力強,通曉多國文字,任行軍府奧魯千戶。

察罕隨奧魯赤調往治理江西,百姓說:「某鄉村石頭上飄浮看五色雲氣,雲氣中有一物,察看它原來是玉璽。如果不派兵去取,恐怕會被住在那裡的人占有。」大家對此感到迷惑。察罕說:「胡說,這一定是設計陷害仇家的,」查驗訊問這件事,的確(像察罕說的)這樣,成宗大德四年,中書省上奏任命他為武昌路治中,廣西妖賊用旁門左道迷惑眾人,被連累的平民有數千人。察罕與憲司共同懲辦他們,審訊得到實情,商議處死首惡數人,其餘都釋放遣返,武宗即位,立仁宗為皇太子資,授察罕詹事院判,仁宗對他說:「現在晉升你的官階為德大夫,」察罕拒絕說:「晉升官階不敢擔當。」他堅決辭謝。

武宗逝世,仁宗痛哭不止,察罕稟告說:「國家社稷依賴殿下,即使自己痛苦,對宗廟太后又有何用?」仁宗停止哭泣說:「從前皇家喪禮必定差使僧人,有何益處?我想要散發府庫錢糧來救濟沒有勞動力而又沒有親屬供養的人,怎麼樣?」察罕說:「殿下施行賑濟實在值得慶幸。」仁宗即位,任命察罕為中書參知政事。

察罕僅統管主持法度道德,不介意瑣事,有見識的人說他與其身份相符,皇帝曾賞賜他枸杞酒,說:「用它來增加你的壽命,」前後賞賜之物不可勝數,察罕背誦范仲淹所寫碑文,非常熟練,皇帝嘆息說:「察罕如此博學啊。」察罕曾翻譯《貞觀政要》來進獻,皇帝非常高興,並且詔令他翻譯《帝范》。

又命他譯《紀年纂要》等書,都交給史館,察罕曾經因病請求告假,回到朝廷後,他和平章李孟入朝拜謝。皇帝問:「病好了嗎?」命令賜褥墊給他坐下,回頭看着李孟說:「有說察罕不好的人,這個人就不是好人。。」又談到科舉與前代帝王賜姓氏的事情,於是賜察罕姓白氏。察罕天性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在河中的田地和房屋,都分給各個兄弟,他釋放許多奴隸成為庶民。所以人們大多稱讚他是有德行的人。退休後,悠閒自得地生活了八年,最後無疾而死。 [2]

作者簡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