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僧達——德厚君王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僧達——德厚君王服,南北朝時的高僧僧達,曾受到當時四個皇帝的禮遇,名震一時。

原文

僧達十五歲出家,以聽人講經和自己修持為日常的功課。受具足戒後,僧達專門研究軌毗尼。後來,僧達遇到勒那三藏(天笠僧人),以勒那為師。接着,僧達又聽光法師講《十地論》,並受了菩薩戒。此後到南方,又向徐部學習了地論。  

僧達出家修學兩年,就已經名聲大振。魏孝文帝把僧達請到家廟中,讓他宣講《四分律》。  

梁武帝弘揚佛法,僧達聽說後前去拜見。武帝讓駙馬殷均把僧達領到重雲殿宣講佛法。僧達從早晨講到夜晚,梁武帝聽興猶濃,命人點燈,繼續聽講。講着講着,兩個一看外面,已是天光大亮。梁武帝向僧達會心一笑:  「大師所講,是我前所未聞的。真是相見恨晚。請大師接着講。」  

僧達又講了起來。第二天過去了,武帝還在聽講。前來奏事的大臣們來了又走,他們不明白是什麼人使皇帝如此着迷。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僧達一連給武帝講了七天七夜。在第七天講完時,武帝向僧達深施一禮。  

「法師,佛法如此美妙,弟子要以您為師,受戒修持。」  隨後,武帝傳旨,讓僧達住在同泰寺,供給豐厚。每十天,武帝都要請僧達到皇宮一次,為他講授佛理。  

一年以後,僧達想找個安靜的地方修煉道法,向梁武帝請求回魏。先後請求七次,梁武帝才批准。那時,袞州行台侯景已經為僧達造了兩座寺。  僧達走後,武帝常向北方遙拜,他常對侍臣說:「北方的鸞法師和達法師都是肉身菩薩。」  梁武還下詔書:「大丈夫應該認識到,身體是苦諦的本源,難以維持長久」。  

武帝開始減少吃穿用度。以後,武帝又幾次投身佛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僧達的影響。  

僧達回到魏後,魏廢帝讓僕射高隆之召他入鄴。廢帝從僧達受了戒。  不久,齊文宣帝用厚禮,先後六次請僧達前去弘法。文宣帝向僧達保證自己要行十善,僧達這才前往。文宣帝知僧達素愛山林,於是傳旨,在林慮山黃華嶺建造洪谷寺,又廢棄了舊時的神武廟,建造定寇寺,讓僧達在兩寺居住。  僧達帶人前去建寺時,老虎蹲在山谷口,擋住了進山的路。僧達上前,向老虎施禮。  

「我們想建一寺廟,福德能夠遍及一切生靈。你如果允許,請為我們讓路。 」  說完老虎就離開了。等到建好寺後,僧達把事情安排好,又回到了都城。  

到夜晚,有神人出現在僧達的房中,身穿黃衣,走到僧達跟前脆下:「弟子是戴山胡,大王在山谷正在準備給您的供奉之物,希望你不久以後到山中去」。  

僧達回答說:「在山在京,全看與弘法是否有利,我將伺機而動。」  

又到了一個安靜的夜晚,一個女子推門而入,自稱是山神的妻子。她對僧達說:  「白天沒有時間,所以現在來參拜,我還給您帶來一筐糕。你的德行高深,請你在拜佛時把弟子的名字帶上,讓佛保佑弟子。」  

僧達讓她把糕拿回去,說到時一定為她拜佛。僧達在拜佛時,讓眾僧說了山神妻子的姓名。  

一個多月後,一隻老虎來到寺院中,把院中的狗叼走了。僧達聽說此事後說:「這一定是小道人,不可怠慢。為施主請經。」  

老虎又來到院中,僧達問虎此事的原因,虎果然說:「我們有一年時間不見了,我來是要讀《維摩經》的。」  

僧達立刻燒香拜佛,說:「昨天我們讀了許多經,得到的福德是施主的。我佛若有靈驗,讓虎把狗放回來。」  

到了早晨,狗果然回來,脖子上還留着牙印。  

齊天寶(文宣帝年號)七年六月七日,僧達覺得身體微微有點痛,於是就端坐在繩床上,口中誦着《般若經》,身體氣息逐漸平靜,在洪谷寺坐化,終年八十二歲。  

文宣帝聽說僧達已死,感到非常震驚。立即趕到洪谷寺,對着僧達的屍體放聲大哭,隨從的六軍也齊聲痛哭,哭聲震動山谷。最後,文宣帝下詔,把僧達葬在山岩下,並立了碑。[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