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倒爺是中國的一個專有文化術語。
語言一發即逝,不留痕跡。當人類意識到需要把說出的話記下來時,就發明了文字[1]。在世界範圍內,曾經獨立形成的古老文字除我們的漢字外,還有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瑪雅文[2]。後來,這些古老文字的命運各不相同,或因某種歷史原因而消亡,如瑪雅文;或因文字的根本變革而遭廢棄,如楔形文、聖書字,只漢字沿用至今,而且古今傳承的脈絡清晰可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良好載體。
名詞解釋
就是由於雙軌制 而不能是一價定律存在產品在同一市場上存在兩種不同的價格,因此由於有特權的人能夠以較低的價格買入而以較高的價格賣出進而從中獲得利潤的交易者
詞語
拼音:dǎoyé
釋義: [方]以前北京管做買賣的(主要是做小買賣,賣個衣服,手錶什麼的)的人叫倒爺。就是倒買倒賣的人。
比如:票子(列車票、戲票、有價證券、限購物資票等)以低價買進,再用大大高於原價的價格賣出,特指從事這不法活動的人。
歷史
20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從事商品倒買倒賣的人。買賣是商品經濟中最常見、最基礎的行為,但在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的時代,有買有賣、又買又賣、買了又賣、低價買來高價賣出的做法,在1960年代叫「投機倒把」,要被繩之以法;在1970年代叫「二道販子」,也是見不得人的勾當;到1980年,就有「倒爺」這一毀譽參半的稱號了。 「倒爺」是計劃經濟價格「雙軌制」的產物,也隨着價格雙軌制的消失而遠離人們的生活。由於同時存在國家統配價和市場價,就給那些嗅倒爺覺靈敏或者擁有關係的人帶來了利用價差牟利的機會。
倒爺們最初不過是從鄉下收來幾百顆雞蛋、小心翼翼搬回城裡換糧票,或從沿海論斤稱來電子手錶用軍帽裝了在各地大城市兜售,後來發展到缺什麼倒什麼、什麼緊俏就倒什麼。國際倒爺牟其中,用川東某城瀕臨倒閉的廠里的積壓罐頭換回了民航飛機,讓雙方受益而自己從中更是賺了一大筆。隨後,大大小小的倒爺們開始琢磨着倒騰埃菲爾鐵塔和巴黎聖母院。其中真有個外國倒爺將一段不常通車的國有鐵路慷慨地倒給了一家公司,這家公司派了施工隊前去拆除了一大半路軌時,這一大騙局才被發現。
分類
倒爺有公私之分,亦即官民之別。民間倒爺名為「私倒」,官家倒爺稱為「官倒」,後者神通當然是更為廣大。官倒手裡一般都有權有勢,通過「批條子」利用價格差行賄受賄、投機詐騙,是上個世紀80年代腐敗的主要形式。
社會影響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倒爺」是值得書寫的群體之一。就是這些數以百萬計的個體戶、倒爺、小作 坊、集體工廠以「螞蟻雄兵」的方式,推倒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堤防。
20多年過去了,曾令計劃經濟下流通體制坍塌的「倒爺」,也已經成為一個過往時代的名詞。在大多數國人的眼中,「倒爺」這個詞說起來似乎依然不是那麼的褒義。事實上,這些人恰恰是改革開放之初最善於抓住商機的那撥人。
參考文獻
- ↑ 漢語是什麼語言,其本質是什麼?,搜狐,2020-10-19
- ↑ 精美絕倫的藝術瑪雅文字,搜狐,20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