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应平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侍应平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 |
作品名称:侍应平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 创作年代:宋朝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林景熙 |
侍应平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是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的作品之一。
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阳,又作德旸(yáng),号霁山,南宋温州平阳人。宋元间诗人,官至礼部驾阁 。[1]
咸淳七年(1271年)中进士,担任泉州教官。担任礼部架阁,转为从政郎。元兵南下,林景熙遂弃官不仕,回到家乡平阳隐居。他从此探研经史,教授生徒,漫游江浙,从事著述。
林景熙的作品有《白石樵唱》、文集《白石稿》等,后人编为《霁山集》。学者称之为霁山先生, “以文章节义著于东南”。[2]
正文
其一
春霖卷流芳,霁旭浮远野。 白首贞元人,相期古松下。
其二
试耕黄犊健,入社白鸥真。 柳外呼舟去,水风吹葛巾。[3]
人物简介
林景熙,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进士。受泉州教授,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据新编《平阳县志·林景熙传》载:元世祖忽必烈所任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迦,发掘绍兴宋陵及大臣墓101所,抛弃其遗骨。时景熙在绍兴王英孙家作客,激于爱国义愤,约乡人郑朴翁等乔装采药人前往,拾得高宗、孝宗骸骨,共装六函,葬于兰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树作为标志,又作《冬青花》和《梦中作四首》,以记其事。景熙这种热爱祖国,反抗民族压迫的行动,深受称赞。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霁山先生墓在家乡青芝山。[4]
人物生平
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林景熙出生于平阳腾蛟带溪林泗源。林家兄弟三人,景熙居第二。
景熙自幼聪颖,好读书,20岁时已有诗名。被举荐到首都临安,就读太学。宋时太学分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考试合格,选升内舍,再由内舍选升上舍。内舍、上舍均有限额。上舍考试上等,即可授职,称“上舍释褐”,荣耀等同进士登第。
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三月,元军在伯颜率领下进入建康,临安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可恨那些大臣们尚在勾心斗角。景熙眼看国事已无可为,不久便弃官归里,隐居平阳县城白石巷。
德祐二年(1276)春,在临安陷落前,益王、广王逃离临安,闰三月陈秀夫等在温州江心寺,奉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副之。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林景熙应会稽王英孙的邀请,来到越中。“一曲危栏人独倚,江山浑在梦中看。”宋亡后,贵公子出身的王孙英,在这样百无聊赖的心情下,延致四方名土,啸傲泉石,饮酒赋诗,这是反元情绪一种无可奈何的发泄。景熙在越中先接触了谢翱、唐珏、胡侨等富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志士。
南宋祥兴二年(1279)二月,厓山战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消息传来,林景熙与陈则翁等人秘密举行哭祭。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景熙到58岁后,才大部分时间住在平阳,他在马鞍山麓建了一所超奥别业,教授生徒,过着清贫的生活,以颜回草食瓢钦、乐在其中来自我解嘲。但他还是关心世事。
大德四年(1300)他为判官王秉仁写了《平阳县治记》使人们知道平阳建县的历史。
大德五年(1301),他写了《公溥堂记》向州守孙筠进了药石之言,希望他能为老百姓做些好事。
大德十年(1306),州判皮元修了 阴均陡门,他欣然为其作记。
大德十一年(1307),《平阳州志》修成,他作了序言。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景熙67岁,忽然游兴勃发,北上杭州。来往吴越日久,时感思念家乡,渐觉体力不支。他在杭州患疾,自觉不宜久留异地而挥泪决别友人回到平阳家乡。
林景熙在家卧病两年后,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饮恨辞世,享年69岁。
参考资料
- ↑ 林景熙 知网百科
- ↑ “温州第一诗人”平阳林景熙,被称为是“最懂陆游”的爱国诗人 平阳文旅体资讯微信公众号
- ↑ 「林景熙」诗词全集 侍应平坡侍郎郊行口占二首 诗词名句网
- ↑ 林景熙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