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余甘果 余甘果又名牛甘果, 油甘果,也有“油金子”之称。吃起来又苦又酸,过后甘凉,十分正气,余甘根系发达, 主根有强的穿透性, 能扎入地下4~5m, 耐贫瘠、耐干旱, 能适应瘠薄山地栽培。果实成熟期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肉厚、纤维少、营养丰富、产量高、效益好等特点。[1]
形态特征
余甘果高可达10余米,枝灰褐色。单叶互生,10-23对,排成两列,着生于侧生小枝上,极似羽状复叶,叶线状长椭圆,长2cm,先端圆钝,叶柄短几乎无柄,全缘,叶面浓绿色。余甘果单性花同株,花黄色,生于小枝中、下部叶腋,雄花多数,具细长的梗,花被6;雌花少,不具梗,花被6,子房上位。余甘果果实扁球形,呈不明显的6棱,黄绿色,直径2~2.5cm,果皮肉质,有酸味,表面光滑有光泽,内果皮硬骨质,种子6枚,褐色。余甘果花期和果实成熟期依类型和地区不同,花期有春开一次,春秋两次花和四季开花几种情况,花期约1~1.5个月,座果率高。余甘果一般早熟品种7月成熟,中熟品种8~9月成熟,晚熟品种在10月成熟,二次开花的则翌年2月陆续成熟,但集中成熟期在冬季。[2]
生长环境
余甘果喜光,耐干旱,忌寒霜,对气温要求高,年均温需达20度、降雨量要求在1000mm左右,尤其对热带,亚热带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有着很好的适应性。抗逆性强, 耐贫瘠与干旱, 对土壤要求不严格, 红黄壤、沙质壤均可以正常生长。土壤过于肥沃潮湿地带, 余甘反而易表现徒长, 不宜栽植。余甘趋光喜温, 对温度较敏感, 在年平均气温达到20℃以上、降雨量1000mm地带均可生长, 较高的温度有助于余甘的花芽分化, 促进植株生长。[3]
功效与作用
余甘果中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OD可以有效清除自由基,易疲倦,吃点余甘果可以缓解疲劳,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余甘果性质偏凉,味甘苦,具有清肺利咽的作用,上火烦躁的情况下,可以吃点余甘果来败火,同时兼有生津解毒的作用。余甘果被证实作为酪氨酸酶的抑制剂,有长效,自然渐进的美白功效,并且对于色斑,紫外线引起的色素斑,内分泌失调引起的黄褐斑,妊娠斑,以及卵巢功能衰煺引起的老年斑都有很好的淡化和改善作用。余甘果中含有鞣质成分,鞣质具有收敛性,内服可以用于治疗胃肠道出血,溃疡和水泄等症,外敷可以治疗创伤,减少创伤部位细菌的感染,还能凝固微生物体内的塬生质,抑菌和抗病毒的作用,所以余甘果有止血抑菌的功效。[4]
营养价值
余甘果具有丰富的维生素C、E、B、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纤维素、果胶、单宁、蛋白质、生物碱、磷、钙、铁、钾、钠、鞣质等多种微量元素及矿物质,同时还含有人体所需的14种氨基酸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丰富的有机硒,尤其是维生素C,每100克鲜余甘果中含维生素C500-1841毫克,比素有维生素之王的猕猴桃高4倍,比柑桔高25倍,具有多种保健医疗作用。[5]
种殖技术
余甘果播种采集成熟的余甘果实, 将其堆沤至腐烂后, 洗净阴干, 外层的硬壳自然裂开, 种子就会散出。或者把完全成熟的果实置于太阳下暴晒, 等到果实自然干燥回缩, 果核会随着外层的果肉一起裂开, 种子爆出, 再将种子撒播在预先准备好的苗床或者湿沙中;也可贮藏于阴凉处, 到第二年2月或3月再进行播种。因余甘种子发芽较难, 播种的田间应经常保持苗床湿润, 以利于发芽。利用苗圃的实生苗就地进行嫁接及管理, 易培育出大量的优良种苗。嫁接时间以2~3月为主, 也可在9~10月嫁接或补接。接穗选择优良品种母树、腋芽饱满充实的2~4年生茎粗1.0~1.5cm的枝条。采后及时保湿收藏待用, 尽量即采即接。余甘在生长过程中要适时进行除草松土, 以利于改良土壤, 保持果园的洁净, 减少病虫滋生。根据余甘生长特性, 肥料以磷、钾肥为主, 切忌偏施氮肥。每年重点施梢果肥和复壮肥。[6]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