伾山大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伾山大佛
|
|
|
伾山大佛位于河南省浚县城内大伾山东部的天宁寺院内。始建于北魏,靠山开凿,总高八丈,藏于七丈高的楼内,为世界佛屋景观之一,这是我国最早、北方最大的石佛,素有“南看乐山大佛,北看伾山大佛”之说。 中文名伾山大佛位 置河南省浚县建造年代北魏高 度22.29米保护级别一级
大佛介绍
伾山大佛开凿于十六国后赵时期,距今1600余年。高22.29米,为善跏趺座式的大型弥勒佛像。其开凿年代比乐山大佛早400多年,高度比龙门大佛高5米有余。因此,被专家称为“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石佛,大石佛造型古朴,线条遒劲,风格雄建,反映了早期造像的艺术特点,与北魏后期尤其是隋唐造像的清秀匀称风格大不相同,是我国佛教造像史发展中留下的典型范例。其历史、考古、宗教、艺术价值早已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被旅游界列为精品王牌。 为什么这里会有这么高峻的佛像?传说当年黄河从大伾山下流过,河水经常暴涨,冲坏堤坝,淹毁庄稼、闹的民不聊生。弥勒佛不忍心看着黎民百姓受苦,就驾祥云来到大伾山,发功治水,河妖纷纷逃匿,河水又归了东海。群众称其为“镇河将军”。为保护佛像,北魏时修建了大佛阁,建天宁寺,明代重修大佛楼,就有了今天“八丈佛爷,七丈楼”的奇观。
“八丈佛爷七丈楼”,对于许多未曾领略过大佛风貌的人来说,这句话很费解。不过到了近前,你就明白了。原来,大石佛底部低于楼房底座两米多,所以佛爷虽然住在楼里,个头儿却比楼高。
地理位置
伾山大佛位于河南省浚县城内大伾山东部的天宁寺院内。
人文历史
伾山大佛开凿于十六国后赵时期,距今1600余年。摩崖大佛依山而凿,面向黄河,通高21.33米。大佛为坐式弥勒大佛像,左手扶膝,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却痛苦的意思)。摩崖大佛附近,现存历代摩崖石刻三百多块,包括北魏石兽,唐代“大山铭”、千佛洞石窟、王阳明的《大任山诗》等。摩崖大佛及石刻大体保存了南北朝时期原样的大佛像,同时也保存了北魏到明代大量珍贵的石刻、碑铭和石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国家级一级重点保护文物
浚县伾山大佛是一躯善跏趺坐式大型弥勒佛像。面庞方颐,丰满适中。目平视,唇紧闭,挺两肩,表情庄重。左手覆膝,右手曲肘前举,示无畏印。坐四方墩,脚踩仰莲,脚面平直,五趾平齐。《准敕不停废记碑》载:大石佛“首簇连珠,肩偎合壁”。今大石佛系螺髻发式,披双领下垂式五彩方格袈裟。?
大佛凿于十六国后赵主石勒时期,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据《浚县志》载,大石佛系依佛图澄之言而凿。佛图澄是天竺高僧,晋永嘉四年(310年)来中国传教,以幻术骗取后赵主石勒信任。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疆域辖今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为十六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佛图澄借助石勒势力,大兴佛寺。黎阳是后赵重邑,兴佛寺当在其列。
大佛俗称镇河将军。当时,古黄河流经大伾山之东,水患频仍,为害黎阳甚烈。人民苦于水患,却又无力抗拒。“凿大石佛以镇河”,迎合了广大人民的宿愿。凿石佛是一件浩大工程,后赵时期是不可能全部完成的。大伾山东崖有明代卢象升题大石佛诗:?
孤山突兀起层峦,石壁菩提玉掌寒。?
拂磴苍虹千岁老,襟流匹练几回湍。?
禅光若共林光隐,法界应同下界宽。?
应是巨灵曾劈处,芙蓉觌面切云看。?
1984年4月,国内一些专家莅浚考察大佛,一致认定,浚县大石佛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一躯大型摩崖造像,因而,伾山大佛也成为了国家级一级重点保护文物。关于大佛的身世之谜近年来受过国、内外各大媒体,联合文物专家考察组跟踪报道,曾多次被CCTV-10走进科学栏目连续播出报道。
伾山大佛象征着古黎阳的繁荣,鉴证了浚县今天的繁荣昌盛,更成为了浚县一重要标志。
面朝东方的神秘隐喻
三月的大伾山一片烂漫。在浅粉桐花与青嫩榆钱的掩映中,高与崖齐的伾山大佛面容肃穆,无比庄严。“这是一座真正的大佛。”回忆六年前参加工作时第一次见到大佛时的情形,浚县文物旅游局宣传科科长冯宇震撼依旧。 这座比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还高5米的趺坐式弥勒佛,头部螺发,面方颊圆,略呈梯形;平视的目光,紧闭的嘴唇,让面部的表情更加凝重。而其坐姿,也很庄重:身披五彩方格袈裟,坐在四周方墩上,足踏仰莲,五趾平齐,脚面平直。其左手扶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肱前举,手心向外。
大佛这种周身散发出的威严与肃穆,让冯宇想起以往所熟悉的弥勒佛,那种大肚盘坐、喜笑颜开的模样。为何伾山大佛的模样如此迥异?
显然,从风格上,如此塑造,似乎隐含着一个迥异常态的神秘隐喻世界。这个神秘隐喻,自然让人想起它的朝向问题。与一般的坐北朝南的大佛相比,伾山大佛却是坐西朝东。这种朝向,是否与大佛的身世有关?
冯宇了解到,在当地百姓口中,人们一般把大佛叫做“镇河将军”,那用意十分明显——这座大佛显然是为镇压水患所造。这与凿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四川乐山大佛功用相同,皆是为民禳灾祈福的产物。
历史上,浚县曾被称为黎阳县,黄河流经大伾山东侧,而黎阳则是地扼黄河渡口,居四方交通要冲。黄河自古为害河,在豫北地区尤甚。
但问题是,大佛是在什么年代雕成,又是谁用如此完美的想象来对抗奔腾不羁的黄河?
争论中的蛛丝马迹
这仿佛是一道谜题,横亘在古往今来的争论中。
1983年刚进入浚县文物旅游局工作的张富民,开始面对这个谜题,如今25年过去了,已成为副局长的他依然要面对这样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大佛的建造并无确切的关于自身的历史资料留下,只能根据零星的资料判断。
张富民说,关于大佛的雕造年代,古人就有不同的说法。
说法之一,是在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著名文学家王恽在大伾山游玩后所写的《游东山记》中,认为“其镌凿本末,以寺石麟考之,为高齐所造无疑”。王恽的根据是大佛所在的天宁寺门前石狮的雕造风格,根据石狮的雕造风格判断大佛是在北齐时代所建。
而在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浚县知县张肯堂主修的《浚县志》中,文物部门发现有“石勒依佛图澄之言,铲崖石为佛像,高寻丈,以镇黄河。拓跋魏覆以重阁,元末毁于重兵”的记载。
查《十六国春秋·后赵录》,石勒为羯族人,是十六国时代后赵的皇帝,这无疑意味着大佛是后赵石勒执政时期(公元328年~公元333年)所建造,显然这个时间要早于北齐时代。
公元319年,石勒始称赵王,并开始大兴佛教,在其死去之前的10年间,后赵对外已基本没有什么战争,处于短暂的较为安定的环境中,开凿大佛完全有成熟的条件。
遗憾的是,这两种说法,前一个只是一个推测,没有确切的出处;而后一个,虽有因有果,也同样没有引出证据的出处,都是不足以作为凭信的文献。
自身设计迷局
史料尚存疑问,能否从大佛自身的雕造手法与风格上看出蛛丝马迹?
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对大佛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发现其自身设计更是迷局一团,从不同的部位看,时代特征也不一样,有的是早期的,有的是晚期的,这更加深了其对人们的迷惑性。
从大佛的形体来看,其方墩座、平挺肩、长脖颈、平板脚,这些特征应该属于北魏早期甚至更早的时期,特别是脚踩仰莲,在全国雕造的大佛中还是独此一例。
大佛面相方圆,两肩齐亭,身躯浑厚,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胸部平直,腿上有双阴线衣纹,都直承云冈石窟第19窟西耳洞依坐佛的风范,而后者则造于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
这种双领下垂袈裟的服饰风格,无疑是北魏太和年间服饰改革以后的形象。
从其头顶的“髻珠”、腿部和颈部的圆刀法衣纹来看,却是唐代的风格;而其头顶的“宝严”及其周围的螺发,则又是明代的风格。
大佛自身形象如此“混乱”,使得文物工作人员很难窥探到其原来的完整风貌和具有时代特点的雕凿技法,给识别其雕凿年代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耗时长久
为何专家的判断出现如此的差异,是否大佛设置的其他不为人知的迷局欺骗了专家的眼睛?
1990年9月,浚县文物部门开始对大佛进行整修和加固,他们将大佛身上外敷的明代彩色泥皮剥掉,才显露出大佛的庐山真面目。呈三角形的轮廓,似是比例失调,表现出早期造像的不成熟性。
浚县文物部门几次邀请专家学者考察座谈。
在第一次座谈会上,专家们就提出了关乎大佛身世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大佛的时代特征是“两头(头和足)早,中间晚;轮廓早,细部晚”?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证明大佛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先凿出了一个轮廓,后世接续完成。也就是说大佛是经过几个朝代才竣工的。“开凿偌大的石佛像,不是十几年的时间可以完成的。”与会专家分析说。
假如大佛为后赵所凿,在后赵期间,不可能全部完工,因为后赵较为安定的局面只在石勒死去之前的10年时间。石勒死后,子弘继位。不到一年,弘被石虎所杀。石虎穷兵黩武,发动战争数百次;几年后,石虎被杀,18年间黎阳归属更易五次。在这期间,统治者均无暇顾及修佛;直到北魏占领,佛事大兴,大佛才有继续修造的可能。
这样一来,大佛的坎坷身世可见一斑:凿于后赵,至前秦或遭破坏,北魏继续雕凿,唐时加工细部,元末毁于兵火,明时又塑以外身泥皮彩绘。
身世秘密
在专家的座谈和研究中,都注意到了一通极其重要的碑刻,这通碑刻就是“黎阳大伾山寺(即天宁寺)准敕不停废记碑”。
此碑为后周年代所刻。在该碑碑文中,有“以兹山之足为佛足矣,以兹山之顶为佛顶焉。有缺落碑铭,载相续月日,俨三十二相,亦四五百年”的记述。
河南省石刻艺术专家吕品对此分析说,“三十二相”即佛之三十二妙相,也指佛的泛称,这里即指大佛;“亦四五百年”应指的是大佛距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的约略年数。按五百年向前推算,应该是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按四百年推算应该是北齐文宣帝天保九年。而北魏文成帝造像的重点在云冈,不可能在黎阳;北齐文宣帝活动的中心在邺城,造像的重点在邺城西边的响堂山。受其影响,离邺城不远的黎阳官吏商绅在大伾山造佛,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可据此断定建造时间当在北齐。
在论证的过程中,有人想起在天宁寺前,曾经有一对石狮,即元代文学家王恽所误认为的石麟。
专家考证后认为,这对石狮既不似北魏石狮风格,也不像唐代的狮子类型,在雕造技巧上继承了东汉石兽的某些手法。从整体形象上看应该是北齐时代的作品,也就是说它应该是和大佛同时代雕造的。[1]
参考文献
- ↑ 《河南文物之窗》——伾山大佛,河南新闻广播 2019-11-06,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