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澤古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會澤古城亦稱會澤石城,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西北部,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由時任東川知府崔乃鏞主持建造,核心保護區占地0.92平方公里。 [1]
會澤古城有館藏文物8000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67件。會澤古城會館林立、寺廟眾多,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明清時期曾建有會館、寺廟108座,有會館、寺廟38座,特色民居65處。以八大會館為代表的會澤會館群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稱:會澤古城
外文名稱:Old Town of Huize
地理位置:雲南省東北部
氣候類型:溫帶高原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0.92平方公里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著名景點:江西會館、湖廣會館等
所屬城市:雲南省曲靖市
所屬國家:中國
所屬省份:雲南省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會澤古城,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曲靖市西北部,地處三省五州(市)接壤地帶,距省會昆明市區205公里,距曲靖市區187公里,核心保護區占地0.92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會澤古城地處滇東北高原,烏蒙山主峰地段。
氣候特點
會澤古城屬典型的溫帶高原季風氣候,四季不明,夏無酷暑,冬季冷寒,乾濕分明,高原空氣稀薄,輻射波短,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晴日225天,年日照2100小時,年平均氣溫12.7℃。春季升溫快,秋季降溫快。
建築布局
古城布局
會澤古城最初是土城,為首任知府王永璽所建,後於雍正年間知府崔乃鏞歷時一年半建為石城,城周長2374.3米,寬4.6米,高5米。老城十字街是古城的中心,一橫一縱兩條街道交會構成個「十」字,加上方形的城牆,整個古城其實就是個「田」字形。
會澤現存古城是清代所建,距今約有300多年的歷史,保存着各類珍貴的文物古蹟、比較完整的城市格局和部分歷史街區。城區範圍北到義通河、南至鍾屏街、東到翠屏街、西至京運大街,面積約0.95平方公里。
三區是在中心城區周圍3個古代築城的遺址,分別為:城西北的水城遺址、城西南的土府遺址、城東的土城遺址。
二街是會澤古城內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街區,頭、二、三道巷歷史文化街區以及十字街歷史文化街區。
十九點是指四川會館、陝西會館、江西會館(萬壽宮)、湖廣會館等19座古建築。
建築群落
會澤會館群
據統計,會澤古城有館藏文物8000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67件。會澤會館林立、寺廟眾多,名居民宅獨具特色,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明清時期曾建有會館、寺廟108座,有會館、寺廟38座,特色民居65處。以八大會館為代表的會澤會館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隆時期,清政府已經把銅礦開採的重點轉移到國內,東川會澤一帶的銅礦得到了極大的開發,銅廠在最鼎盛時期達到33個。
古城民居
會澤民居可分為聯排式和合院式兩類,東西兩公里長的東內、外街、西內、外街和南北一市里長的南北街、外街,多為聯排式民居;頭道巷、二道巷、三道巷及豐樂街,則是合院民居集中之地。縣城的合院式民居已遠不只是滿足建築作為「庇護所」的需求,更多地是體現了房主一種自我價值的滿足感,所以類型各異,風格不同,其中有二進院、三進院、一顆印、重堂式、三間兩耳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串閣樓等,表現出一種相似而非相同的特點。
民居幾乎都有即在屋脊上面兩段瓦溝上用板瓦搭成拱形,其頭部則為一高翹起的筒瓦,當地人稱為「貓洞」。除了貓洞,還有「貓拱牆」,即房屋的兩側,為一段圓弧形的山牆,類似於兩隻弓着背的貓。圓弧形的山牆受力較均勻,地震時不易倒塌,最主要的是加入隔壁鄰居失火,貓拱牆可以隔斷相鄰的火勢,起到封牆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