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陽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任陽鎮是常熟市舊鎮名,2003年撤銷。今為支塘鎮任陽管理區。有 "中國無紡之鄉" 、"中國無紡城 "之稱。
建制沿革
位於常熟市東南部,距市區27千米。七浦塘橫穿鎮中。1949年稱任陽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改鎮。1996年,面積46.4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岐涇、雙鳳、小涇、任西、長東、長西、陳東、陳西、徐政、陸涇、浩涇、重江、馬沙、孫浜、外涇、永豐、胡橋、杏涇、漁業、蔣巷、吳港、蔡涇22個村委會和任陽鎮居委會。
2003年,支塘鎮與任陽鎮合併設立支塘鎮,全鎮面積93.75平方千米,人口4.91萬人,轄4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支塘。同年,支塘鎮與何市鎮合併設立支塘鎮,全鎮面積128.96平方千米,人口7.21萬人,轄5個居委會、3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支塘。
任陽現為支塘鎮的一個管理區。[1]
經濟概況
無紡機械設備製造和無紡布生產,作為支塘鎮(任陽)的特色產業,在全國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聲譽。 自從 20 世紀80年代初期第一台無紡設備針刺機誕生以來,不斷向周邊鄉鎮發展,形成了以支塘為發展中心的無紡產業集群,無紡工業企業300多家,年產銷額達45億元,年產各種無紡機械設備生產線 550多條,年產各類無紡布25萬噸以上,無紡機械和無紡布的生產能力、產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60%和14%以上。擁有數個江蘇省名牌產品、蘇州市名牌產品。創下了三個"全國第一 " ,即國內第一個研製成功並規模開發生產無紡機械設備;無紡機械設備和無紡布年產量全國第一;無紡機械設備和無紡布銷售量全國第一。產品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無紡機械設備製造,在全國更是聞名遐邇,並出口美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泰國等 20 多個國家和地區,被稱為 " 中國無紡之鄉" 、"中國無紡城 " 。2004年9月,被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授予 " 江蘇無紡機械、無紡布名鎮 " ,12 月,又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授予 "中國非織造布及設備名鎮 " ,成為名符其實的 "無紡之鄉 " 、 " 中國無紡城 " 。
為確保無紡產業在同行中的主導地位,發揮集聚優勢,進一步壯大和發展無紡產業,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研發生產銷售一體化的產業基地,當地政府還積極引導企業與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東華大學、天津工業大學、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亞洲非織造材料協會、中國土工合成材料協會等單位進行聯合開發,走產學研聯合發展之路。研製成功水刺法生產線,6.6米寬幅針刺土工布生產線,高速針刺機、紡粘法生產等一大批新工藝技術產品及生產方法。[2]
交通概況
道路
錫太一級公路、224省道、204國道、七浦塘七級航道。距離滬宜高速、常嘉高速公路各十分鐘車程。
公共交通
常熟公交202路、常熟公交318路、崑山公交121路、太倉公交329路、任陽至蘇州北站直達公交。
風景名勝
蔣巷村位於常、昆、太三市交界的陽澄水網地區的沙家浜水鄉。全村186戶,800多人,村轄面積3平方公里。先後被表彰為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村、全國敬老模範村、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最有魅力鄉村、江蘇省文明村標兵、衛生村、百佳生態村、循環經濟示範村、民主法治示範村、三星級信息化示範村、人居環境範例獎。2012年蔣巷村黨委被評為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
全國文明村
黨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鄉鎮企業家、全國第三屆道德模範村黨委書記常德盛同志懷着"窮不會生根,富不是天生"的信念,下定"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的決心、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團結拼搏、務實創新、艱苦奮鬥、敬業奉獻,帶領黨員幹部、村民群眾沿着"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遊旺家"的科學發展新思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實現強村富民、共同富裕;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四個文明建設;堅持科學發展觀,走上人、自然與環境和諧發展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路;堅持經濟建設中心,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發展主體工業,扶持民營經濟,吸引外資,擴大聯營,促進主體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加快步伐,村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顯著提高。2013年全村經濟總產值13.3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萬美元,村民人均收入超過3.2萬元(不包括集體福利和別墅房補貼)。人均社區股份制分紅8000元。
蔣巷村是"全國文明村"、"全國農村現代化建設示範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中國小康建設十佳紅旗單位"、"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等。2004年、2006年,溫家寶總理、曾慶紅副主席和賈慶林主席先後來村視察,給予高度評價和讚揚。現已推出"新農村考察游"、"學生教育游"、"農家樂趣味游"、"田園風光游"、"休閒生態游"等五大旅遊產品。[3]
著名人物
常德盛
1944年7月生,江蘇常熟人,1960年畢業於任陽農業中學。1963年任蔣巷大隊第10生產隊會計,1966年5月入黨,1966年9月至1973年8月任蔣巷大隊大隊長,1973年9月至今,任常熟市蔣巷村黨支部書記,1990年兼任任陽鎮黨委副書記、江蘇常盛集團公司董事長、總經理。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中榮獲全國誠實守信模範稱號。中共十八大代表。
特產美食
任陽爊鵝爊,是製作熟食的一種方法。
爊的過程。將整理洗淨的雞鴨鵝等葷素原材料,投入爊鍋長時間燒煮。鍋里的湯料大多為蔥姜味精鹽熬出的滷水,再添加數目不等的桂皮、八角、茴香等調味香料,甚至還可以使用中藥材,投料配比和操作流程因人而宜,每個人都不同,稱作秘制。久煮過後,湯汁味道浸染到爊的對象,由外入內。這可以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古法,也可以通過自己摸索,根據食客喜好不斷調整爊味;可以濃油赤醬,也可以清淡些。爊成的熟食自然消弭易腐敗的細菌,沉積高鹽成份,在炎熱暑天可以做到當天不會變質,放置兩天重新回鍋燒下也能保證安全食用。天氣涼了保存期就更長啦。
爊的辦法,能夠在純手工作業前提下,大批量加工處理食物,達到量產,這不能佩服前人的智慧。到了當下,這種料理方法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並未從生活中消失。
在江南常熟,虞山鎮有馬詠齋爊味,西南角有楊園爊野味,尤其以爊野雞和野鴨最為著名,陽澄湖邊的沙家浜鎮錢氏爊雞和根根爊雞,香氣濃郁,肉質鮮嫩,連特別挑剔來蘆葦盪旅遊的上海人都會買上幾隻帶回去作為伴手禮。
地處偏遠的任陽,也誕生了一款遐邇聞名的爊味,就是王瑞英爊鵝。
任陽歷史上田多人少,向為農業大鎮,農民有飼養家禽的習慣,池塘大量分布,形成了在田埂上散養食草禽類草鵝的風氣。
草鵝體積碩大,生長迅捷,跟鴨子一樣,鵝肉涼性,清熱解毒,其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漸漸被市場和養殖農戶發掘,從而催生出產業鏈。走商品化加工的企業有江禽公司等企業,生產真空包裝的禽類食品,保存期達半年以上,但民眾向無食用此類工業化製成品的嗜好,認為味道不純正,有防腐劑,不夠健康,除非出門在外,不得已才食之。
象王瑞英這樣的傳統工藝熱加工熟食門店,靠美味獲得口碑。
任陽鎮被合併進支塘鎮後,撤鎮設管理區,街道依舊,規模不大,找到紅綠燈處的小店很容易。王瑞英爊鵝店,招牌醒目,門前有人排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