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仁保縣馬口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仁保縣馬口鎮馬來西亞森美蘭州仁保縣下屬的一個重要小鎮,位於一個策略性的地理位置。它交通發達,暢通四方,行駛全國都方便至極。北上吉隆坡,距離大約二百五十公里。取道於南北高速公路,整個行程大約只需兩個小時;南下距離新加坡大約四百五十公里,橫貫馬來西亞的南北高速公路,路程只需四個小時;距離吉隆坡國際機場只需一個半小時。馬口有三大民族,他們是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包括錫克人和原住民。[1]

中文名稱: 馬口鎮

所屬地區: 馬來西亞森美蘭州仁保縣

民 族: 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

優 勢: 交通發達

地理位置

橫越馬來亞半島,向東可達到達東海岸最大的城市關丹,行程大約兩小時;鐵道提供了另一通行的選擇,驅車南下花二十分鐘到金馬士可乘火車。金馬士位於"Y"形的鐵路的中心,是馬來西亞鐵道的樞紐,它銜接了馬來亞半島北部和南部的主要城市。北有怡保、檳城、哥打巴魯等。在南呢有昔加末、居鑾、新山等。因此到這些城市都便利至極。

民情簡介

馬口有三大民族,他們是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還有一些少數民族,包括錫克人和原住民。傳統上,馬來人大都住在「甘邦」或者是鄉村。也有一大部分住在聯邦土地發展局墾殖民區。這些住宅地區大都分布在郊外。華人則住在圍繞在市鎮的住宅區內。印度同胞大部分居留在園丘里。有了這三大悠久的文化和風俗,各族人們的生活也變得多姿多彩。一年到頭都有許多的節日。譬如開齋節,華人農曆新年、屠妖節和聖誕節。通常慶祝這些節日時他們都門戶大開,歡迎每一個人的到來,來者不拒的一起慶賀。各大民族的節日慶祝也變得特別有意義。這樣的慶祝方式,甚為特別,三大民族交流得非常融洽。

名稱由來

馬口有個有趣的名字。照字面翻譯,「馬的口是也」。更引人入勝的是,離開馬口三公里向北的地方,正有一個叫馬身的鄉村。每當外地人來到馬口,識得如此別致的名字時,總免不了用開玩笑的口吻問道:「你們不會有個叫馬尾的地方吧?」關於馬尾的這一地名,有着這麼一個倍受爭論的傳說。在離開馬身再向北十六公里以外的亞逸依淡園丘曾一度被命名為「馬尾」。在十九世紀中葉,大量的華人從大陸漂洋過海來到南洋求以生計。他們利用河流川流於馬口和馬身,當他們抵達亞逸依淡時,發現路線形如一頭馬,於是便把此地命名為「馬尾」。可是由於當地人為馬來人居多,後來「馬尾」一名就被摒棄了,這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證實,可是它卻為這地名來源增加了不少趣味。

其實,關於馬口的名字來源,根據老人家的敘述,有着這麼一個傳說。在十九世紀中葉,當馬口被開拓時,原始森林以及沼澤產生的瘴氣,形成惡劣的生活條件,使得許多人都病倒了。也可能是水土不服的關係吧,有一些人甚至得到了怪病和中暑,環境糟透了。在那個時候這些拓荒者大多數為客家人,當他們見面問好時,都問「您好末!」,大部分的回答都是「未好!」,發音頗像「茫嚎」(與馬口的馬來名字「Bahau」相似)。不幸的是,後來到達的福建人,也遭受到同樣的遭遇。見面問候時也都說「柏厚」(不好的意思)。日子一久,涵生而成了這個名字。

馬口的風水

英殖民時期,馬口曾風光一時。福利部彩票的幸運兒都有幾番落在馬口這彈丸之鎮。許多從商以及進軍木材事業者都發了大財,製造了不少百萬富翁。馬口曾一度享有「小金山」的美譽。

英國人對於馬口這一小鎮的繁昌百思不得其解。一番調查後,發現到包圍着這市鎮的泰梳山巒,實為此昌盛的秘密。看來洋人對於風水迷戀不亞於華人。被嫉恨驅使,這些洋人展開了一連串的破壞馬口風水的行動。首先,他們在龍脈的正中釘入了一根長達數十尺的柱子,然後,在龍尾的地方建立了一個園丘。他們還感到不足夠,於是便在其中一個龍爪建立了一間警察局。據說,像衙門,警察局之類的建築物對於風水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因為它們有極大的殺氣。說也奇怪,經過這一連串的破壞行動以後,馬口再也不似以前那麼繁盛了。洋人已達到他們阻撓及約束這條龍的目的。看來,馬口的風水已受到徹底的破壞,這龍氣數已盡。

以上只是傳言,可一笑置之。

經濟社會發展

如脫韁之馬,馬口的經濟在六、七十年代飛馳。托農業和木材業之福,她享有了超凡的經濟成長。在七十年代,馬口一度被美譽為「小金山」。一時之間,產生了不少百萬富翁。可惜的是,好景不長,她的經濟遭受到兩度的挫折。在八十年代中期的經濟衰退與九十七年的亞洲經濟風暴,她都不能倖免。無論如何,經過中央政府一連串的整頓經濟的努力,許多一度被擱置的計劃都得以復興起來。最近,位於縣議會的小山丘,已建立一間期待已久的三星級酒店。另一方面,一組新的商店在葛尼路被豎立起來,銜接於舊的商店。計劃完成後,馬口將會有一番新市容。

雖然馬來西亞正努力創造一個以工業和資訊工藝為主的經濟,可是馬口經濟的推動力尚屬於農業為實。馬來人一般都在聯邦土地發展局墾殖民區里從事割樹膠和收割棕油果的工作,也有不少任職於政府機關。華人大都從商或成為專業人士如醫生和技術人員。一些卻涉足於壽險與金融界。大部分印度人居留在樹膠園丘當割膠工人。印裔精英則成為成功的專業人士,如律師、醫生等。橡膠和棕油猶如兩大柱石,支撐着馬口的經濟。

州政府正努力使到經濟多元化。其中,在州政府與韓國集團的合作下,成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洋灰廠在日來,一個離開馬口約五公里的小市鎮。另一個計劃則分別在馬身和馬口郊外各建立了輕工業區。進行着機械與汽車維修和零件供應的行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