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在路上(王友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人生,總在路上》是中國當代作家王友明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人生,總在路上
——鄭友貴散文集《一路行走》讀後
記不清是誰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這一生,要走很遠的路,有如水坦途,有荊棘擋道;有簇擁同行,有孤獨漫步;有幸福如影,有苦痛襲擾;有迅跑,有疾走,有徘徊,還有回首……正因為走了許多路,經歷的無數繁華與蒼涼,我們才能在時光的流逝中體會歲月的變遷,讓曾經稚嫩的心慢慢地趨於成熟。一直走吧,我們的終點在那遙遠的地方。」用這段話,高度概括鄭友貴新近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散文集《一路行走》,我覺得,真是再恰當不過了。
人生,總在路上,這是不可辯駁的事實。
其實,最美的旅程,就是不斷地行走,不斷地經歷,不斷地啟程,不斷地抵達,直到生命的結束。這對於中文學之「毒」最深的作家們,應該是體認最深,感受最切的。
鄭友貴在《文學之光將永不熄滅》代後記中,這樣說:「因為你我都有夢,都有喜怒哀樂,都在一生求索、尋找詩與遠方;因為我們都行走在追夢的路上。」
這話說到了點子上。茫茫大千世界,漫漫人生旅途,人生的夢想無疑都是十分美麗的,豐富多采的。可對酷愛文學的人來說,其夢想,卻既單一,又漫長,傾其一生,只會有一個夢想——「文學夢想」。這夢想中,包含着希望,包含着期待,包含着無限的憧憬。正是因為這希望,這期待,這憧憬,其夢想,才如此執著,如此強烈。循着夢想,走在人生的旅途,幾多筆耕的迷茫,幾多追尋的失意,又幾多收穫的喜悅……
由礦工成長起來的作家鄭友貴,被稱為「生活中如孫少平」,雖然比我小十來歲,但與我有着同樣的目標,同樣的信念,同樣的夢想,同樣的堅守。從書卷中的字裡行間,我讀出了他的真性情:但行筆耕,莫問前程。他的活法,讓我堅信,凡是熱愛文學的人,一定是永遠在路上行走的人。
一路行走,離不開親人的呵護。
親情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永恆。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哪個能夠離得開親人的呵護與關懷?深諳此理的鄭友貴,把寫親情的16篇文章,放在了書卷的第一輯「親情依依」板塊。僅這「依依」二字,便把他縈繞胸懷與依戀不舍的情愫,體現得淋漓盡致了。
在行走的旅途中,《父親的歌》是鄭友貴聆聽到的最熟悉、最親切的歌兒。所以,他把這篇文章放在了散文集的開篇。他說:「我耳邊常常響起父親那山歌,那歌聲於我並不亞於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羅蒂甚至更美妙……」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由於我們都是農民的兒子,我非常理解鄭友貴的心情。當年,是堅韌與豁達的父親,用飽含着對新生活的無限希望和欣喜之情的歌聲,為農友們打起了精神,為年少的兒子增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一路行走的力量。他深情地說:「那歌聲,仿佛一縷縷燦爛陽光深入我心……」心中有了陽光,腳下自然就有了力量。的確,《父親的歌》經過歲月沉澱,最激勵鬥志,最鼓舞人心,是心靈呵護的最佳方式。
《母親的淚花》是「親情依依」板塊的第三篇文章,乍看標題,我真有點大惑不解了。在鄭友貴童年行走的難忘記憶里,為何父親是歌聲,母親卻是淚花?
認真閱讀了文章,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在那個貧窮的年代,是母親勤儉持家,節衣縮食,供他們幾姊妹讀書。面對千辛萬苦,堅強的母親沒有掉過一滴眼淚,用她那瘦弱的肩膀為兒女們撐起了一片天。可是,當母親得知兒子高考落榜時,眼眶裡的淚水直往下淌;懂事的兒子,理解母親的心情,發奮復讀,終於「金榜題名」。看到兒子的「錄取通知書」,母親喜極而泣;大學畢業後,兒子走上工作崗位,不負母親厚望,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績。年邁的母親,看到兒子寄回家的詩集和刊有其詩文介紹的《四川工人日報》,再次流下了淚水……
那一段段文字,一個個場景,彰顯着母親的平凡與偉大。是母親用心血、汗水和淚水,甚至於生命,為兒子鋪平了一條順利走向成功人生的坦途。作為兒子,自然是不會忘記,也絕對不能忘記。
寫到這裡,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白髮親娘。娘那滿頭白髮,是將純潔無瑕的色素注入我的肌體,染得國防綠更綠的人生傑作;娘臉上那縱橫的皺紋,是我安心工作,健康成長的階梯!剎時,我潸然淚下,點點滴滴打濕了心扉。這便是我在閱讀過程中,同鄭友貴產生心靈共振與感應的情形映照,也是感動情緒自然流露的必然結果。
產生心靈共振與感應,進而感動到落淚,是閱讀的高峰,是閱讀過程中,讀者的感知、體認、聯想、理解等多種心理情愫,與作者達到的完美契合。
靜心一想,這或許正是鄭友貴的睿智之處,他用鮮明的情感對比手法,深刻揭示了「一路行走」過程中,親人呵護的主題。
一路行走,必須時刻心懷感恩。
多年以前,我曾在一篇《朋友如鑽石》的文章中,讀到這樣的文字:「真正的朋友永遠是心靈上的,他們是茫茫沙漠中一泓清泉,是寒冷的冬夜裡一聲鳥鳴,是久雨的天空中一片緋紅的晴朗,他們可遇而絕不可求。」字裡行間蘊涵的那一種令人難以言狀的感恩力量,猛烈地撞擊着我的心靈。
現在,從鄭友貴書卷第四輯「思緒浪花」板塊里的開篇《別忘了」陪練們》一文中,我又找到了那種猛烈撞擊心靈的感覺。
文章講述了27屆奧運會柔道比賽金牌得主、四川威遠姑娘唐琳,英勇奪冠、為國爭光的故事。唐琳不滿足現狀,自我加壓,克服傷病痛等巨大痛苦,為祖國爭得榮譽的事跡,固然令我感動至深。但猛烈撞擊我心靈的是,鄭友貴寫在文章最後的那一段話:「當我們有朝一日擁有成功,登上事業高峰時,千萬別在成功的鮮花、掌聲和迷人悅耳的讚美聲中,忘乎所以或失去自己,別忘了像唐琳那樣,對那些默默無聞的『陪練』和所有幫助支持過你的人,道一聲感激,真誠說一聲『謝謝!』」這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恩情愫,沒有一絲一毫的矯情和虛假。
豪放派詩人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中有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着實如此,人生就是一趟艱難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過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棧停了又走,走了又停。相遇已是不易,相知更是難得。如果遇到樂於幫助自己的人,一定要懂得感恩。只有時刻心懷感恩,才能行穩致遠。
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崇高的思想境界。行走在人生的漫漫旅途,每一步都會有朋友的陪伴,這應該是大家共同感受到的。但是,也總會有人,不知恩報恩,卻忘恩負義,這恐怕是最令人寒心和傷感的吧。想到這裡,我更對鄭友貴直抒胸臆,直抵靈魂的率真語言,敬佩有加。我相信,他的感恩言語,也會給予諸位看官心靈的浸染。
在新的歷史時期,鄭友貴之所以有着道德直覺,呼喚感恩意識的回歸,我認為,源於他對弘揚感恩文化的深刻認識和理解。
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存在一些「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現象,是行走途中必須跨越的荊棘,也是感恩文化必須經歷的磨練。對此,有着清醒認識的鄭友貴,在《面對世俗》一文中,如是說:「這是一個『世俗』的世界。衣食住行,生存之必需。正因為如此,我們追求高尚。不要過多去責怪『勢利』的眼光和行為。其實,生活在現實,誰也不能百分之百免俗。」這話很有道理,表現出一種大愛情懷。
在行走過程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一幅「感動與疼痛交織、憂慮與希望同在、主流進步與問題突出並存」的複雜圖景。緣於此,具有高度使命感和強烈責任心的鄭友貴,從心底發出呼喚:「真心、真情、幫助、理解、安慰、支持等,有時比金錢更重要,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我們的生活才多美好多和諧啊!」
這樣的呼喚,沒有大話、空話、套話、官話,有的只是心靈獨語、真情剖白、生命真諦、道德守望。一言一語,瀰漫着強烈的良知意識和高尚的榮辱意識。這兩種意識是支撐其作品的基點和震撼人心的基礎,讓我從中真切地感受到一名作家最應持守的價值和尊嚴,顯現着守護精神家園的良好質底。
一路行走,需要沿途風景滋潤。
人生的風景是無限的,也是美麗的,一路行走,就要懂得欣賞沿途的風景,以此來滋潤心靈,陶冶情操,升華人生的境界。
鄭友貴在書卷第三輯「一路風景」板塊里,放了21篇文章,這是在六個板塊里放文章最多的一個板塊,足見其對風景滋潤的重視程度。
這裡的風景,是生命風景、心靈風景與自然風景的完美融合。
在開篇《三十歲的男人》一文開頭,鄭友貴就直截了當地寫下了斷言:「三十歲的男人是一道特有韻味的風景。」文中,他以孔夫子「三十而立」的名言為論據,對這道特有韻味的風景,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主張,闡明理由,表明態度,彰顯着其贊成什麼,反對什麼的鮮明觀點。最後,僅用一句「男人的三十歲已乘上特快車,轟隆隆地從熱烈的夏季飛馳向成熟的金色之秋……」來結尾。這樣富有勵志的文字,不但蕩滌心靈,而且鼓舞人心,令人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自信心。
讀了《有條河流叫青春》一文,我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著名歌唱家關牧村,多年前唱過的那首《一支難忘的歌》:「青春的歲月像條河,歲月的河啊匯成歌,匯成歌。一支歌,一支難以忘懷的歌,一支撥動着人們心弦的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希望和理想是那麼多……」
遙想當年,關牧村的歌,唱出了多少人所承載的希望、理想、幸福和快樂。時光流逝,但心中依然會流淌着這熟悉的旋律。雖已青春不再,只要心存希望和歡樂,青春活力也將永遠形影相隨。這恰如鄭友貴所言:「青春,是一個能喚起多少人美好回憶並激發人奮力向上的字眼啊。青春,意味着朝氣、活力、理想、希望。如春天般蓬勃,如花朵般芬芳。」
青春,儘管是人生路途中最美麗的風景,卻不是唯一的風景。文章中說:「青春不以年齡劃分,有的人年已花甲,卻童心依舊,生氣盎然,青春風采依舊;有的風華正茂之年,卻暮氣沉沉,未老先衰。青春屬於那些為理想為夢想不懈追求、為人類謀福利之人;青春在奮鬥的汗水、笑容、淚水中閃現;青春裝滿了前進中的苦辣酸甜;裝滿了我們的愛戀與奉獻。」一路行走,就是要學會一邊行走,一邊欣賞,欣賞沿途的個體生命與自然萬物,用生命雨露,滋潤心靈;用自然風光,愉悅身心。只要有心用心,人生的每一步行走都是滋潤心靈的風景。
鄭友貴在一路行走中,觀賞到的風景很多,有《激情人生》《展示之美》《花樣人生》的人物風景,有《考試人生》《追逐陽光》《不再等待》的生命風景,有《走過草原》《走近宜賓》《天涯海角》的自然風景,有《迷人的河流與號子》《心靈的「綠洲」》《一支行走的筆》的筆墨風景,亦有《傳奇商禽》里,大陸台灣詩人的友情風景……正是受到這些多樣性風景的滋潤,才使得他激情豪邁地走向未來。
懷揣夢想,堅定行走的鄭友貴,在《文學是心靈之旅》自序中說:「三十來年的業餘寫作之路,一路行走,有風雨,也有陽光;有艱辛,也有快樂。在我心中,文學如聖女一般高潔,更如莊稼、小草一樣,樸實而充滿生機活力。」我衷心祝福他,在筆耕人生的征途中,一路行走,一路執著,一路精彩![1]
作者簡介
王友明,河北臨西人。中國散文家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