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日組詩:山·第一(楊煉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人日組詩:山·第一》是詩人楊煉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註:「人日」是楊煉自創的一個漢字,字形為篆書的「人」字頂着一個「日」字。

作品原文

「現在 誕生就是死亡」

燦爛的日子 被鑿穿的七個洞穴中的光明

猝然老了 夏季赤裸裸着歡呼

尾巴碧綠越纏越緊

彼此的身體

都成了有陰有陽灼燒的肉


愛已死去 陶醉 天空迸發新的殺機

聳入雲霄的頭顱白雪普照

懷裡的太陽悠閒散步

玩着火 泥土織品與神的色澤

一頭黑鴉蹲坐終極

巨大的毛孔中蟾蜍爬 爬 斜穿擁抱的晝夜

而光 前後左右

瞎着


尖尖的快感自圍困中射出

扯斷臍帶 那腐爛的梯子最後溜回天上

兩隻野獸 以走投無路的血相識

兩雙長長的手臂使岩石遍萌綠葉

死 降人生者的皮膚

旋轉 透明 像耳鼓深處的音樂


令人作嘔的心——埋葬 山向海洋奔去

肉彎曲 一個預兆風暴的圓

環繞月亮 臉是石 夢是石

黑暗鑿刻下 彼此啜飲亮而乾渴的水滴

大地孤獨的符號:它


註:「人日」是楊煉自創的一個漢字,字形為篆書的「人」字頂着一個「日」字。

作者簡介

楊煉(1955-),男,出生於瑞士伯爾尼,祖籍山東,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利西斯獎」評委。[1]

1974年高中畢業後,在北京昌平縣插隊,之後開始寫詩,並成為《今天》雜誌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楊煉以長詩《諾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國內地讀者推選為「十大詩人」之一,同年在北京與芒克、多多等創立「倖存者詩歌俱樂部」。[2]

楊煉的作品以詩和散文為主,兼及文學與藝術批評。其詩集八種、散文集兩種,與眾多文章已被譯成二十餘種外文,在各國出版。他不停參加世界文學、藝術及學術活動,被稱為當代中國文學最有代表性的聲音之一。《大海停止之處》、《同心圓》等被稱為楊煉的代表作。《大海停止之處》以特定的組詩形式,把外在漂流轉為一場內心之旅。《同心圓》更是取消了時間概念,直指人性不變之處境。[3]

如果說,楊煉屬於當代中國最早達成了詩的自覺、嘗試建立自洽的個體詩學,並用以指導自身寫作的詩人之一,那首先是因為他最早深切體驗並透徹反思了母語現實和文化的雙重困境,由此拓開一條決絕的向詩之路。「一顆無法孵化的心獨自醒來」(《半坡·石斧》,那一刻也就是孤獨的漂泊之旅啟程的時刻。[4]

從澳大利亞到新西蘭,到美國到德國再到英國,二十年來楊煉漂泊的足跡印遍了大半個世界,其要旨或許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以生存方式的簡約,換取精神宇宙的豐富。在他的身後,不斷矗立起以他所鍾愛的組詩形式構成的紙上建築群。那是他的世界,一個足以與他走過的世界相對稱的同樣浩瀚,同樣深邃,同樣生生不息的漢語詩歌世界:《面具與鱷魚》(1989)、《無人稱》(1991)、《大海停止之處》(1992—1993)、《同心圓》(1994—1997)、《十六行詩》(1998—1999)、《幸福鬼魂手記》(2000)、《李河谷的詩》(2001—2002)等。此外,他還以類組詩的結構創作了長篇散文《鬼話》(1990—1992,由16篇構成)、《十意象》(1994)、《那些一》(1999,由5篇構成)、《骨灰瓮》(2000)、《月蝕的七個半夜》(2001,由7篇構成)等。這些作品,再加上他此一時期的二十餘篇理論、批評文章,如同由一個看不見的中心(虛無的中心)興發,波向四面八方的道道漣漪,構成了他創作自身的「同心圓」。「同心圓」既是他個體詩學的核心概念,是他心目中的詩歌秩序圖像,也是他把握生存,語言臨界點的方式。[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