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量折舊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產量折舊法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有文化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產量折舊法是假定固定資產的服務潛力會隨着使用程度而減退,因此,將年限平均法中固定資產的有效使用年限改為使用這項資產所能生產的產品或勞務數量。
產量折舊法可以比較客觀的反映出固定資產使用期間的折舊和費用的配比情況。
產量折舊法的計算公式
產量折舊法的計算公式為:
單位產品的折舊費用=(固定資產原始價值+預計清理費用-預計殘值)÷應計折舊資產的估計總產量
固定資產年折舊額=當年產量×單位產品的折舊費用
其中:
固產資產原始價值亦稱固定資產原值或原價,是指購置、建造和以其他方式取得某項固定資產時所支出的貨幣總額。
預計清理費用是清理固定資產將要發生的費用,只是處置固定資產發生的一些通常費用而已;比如發生的裝運費等。
預計殘值是指被評估資產在清理報廢時淨收回的金額。在資產評估中,通常只考慮較大的殘值,如較小可忽略不計。
折舊費指根據企業的固定資產原值,剔除不提折舊的固定資產因素,按照規定的殘值率和折舊方法計算提取的折舊費用。
術語解釋
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的有形資產。
年限平均法,是按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平均地提折舊的方法。按此計算方法所計算的每年的折舊額是相同的,因此,在各年使用資產情況相同時,採用直線法比較恰當。它是最簡單、最普遍的折舊方法。
參考文獻
- ↑ 文字記載前的1500年的歷史都發生了什麼,搜狐,2020-10-14
- ↑ 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搜狐,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