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五则故事告诉你因邪淫损失的福报还能不能找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十四则故事告诉你因邪淫损失的福报还能不能找回,主人将梦告诉某生,并问他是否做了败德的事,某生面红耳赤不敢回答。到了考完试放榜,果然张玮中解元,而某生竟落第,某生大为惭悔,后来贫郁而终

原文

一、

上海市有位姓崔的绅士,请人画了十几幅春宫淫画,每幅都画得惟妙惟肖。后来崔某得了疟病,每次疟热发作时,就见到十多对赤身裸体的美男子和美妇人被两个鬼卒挖肚抽肠,血流满地,接着鬼卒又对崔某剖腹钩肠,崔某疼得哀号惨叫,自己说是受到画十几幅春宫淫画的报应,全屋的人都听到了。崔某清醒后,急忙将淫画全部烧毁。淫画烧毁后,崔的病竟也消除了。

赵岩士,少年时就开始犯淫色,后来逐渐身体衰弱、精神恍惚,乃至骨瘦如柴,几乎到了不能活的地步。有一天,赵刚巧看了‘不可录’(寿康宝鉴前名),才醒悟到自己犯邪淫的凄惨报应,因此痛改前非,并且捐出钱财印送了许多‘不可录’。后来身体渐好,精神渐旺,而且还连得六个儿子。

三、

明朝嘉靖年间有位书生,住屋的东邻有一美艳妇女,时常向书生抛送媚眼,有日艳妇乘丈夫外出的机会,在两家的隔墙下挖洞,招引书生,叫书生越墙相会,书生也内心怦动,取了梯子靠在墙边爬上,突然想到:做败德的淫事,虽可瞒过人,却瞒不过天。因此又下梯。艳妇见书生退却,便用言语挑逗他。书生被逗得情动,重新爬梯而上,当骑到墙顶准备越过时,心里又想着:上天毕竟不可瞒。因此急忙退下,并锁门外出,以避开艳妇的挑逗。次年,书生北上参加考试。主试官进场当夜,忽然耳边听到有声音说:‘状元乃是骑墙人考取。’等放榜后,主试官召见状元询问,才知道他骑墙复退,临时悔改的事情。

四、

   明朝神宗时,武进人张玮和某生,一起到南京应试。在抵达投宿的旅舍当夜,旅舍主人梦见迎接天榜,天榜上的解元乃是和张玮同来的某生。主人将所梦告知某生,某生听了洋洋得意,主人的两个女儿住在楼上也听到了,怦然心动,于当晚叫婢女招引某生,并缒下布幔做梯。某生拉张玮一起爬布梯上楼,张玮爬到一半,突然自省想到自己是来考试的,怎么可以做损阴德的事,因此急忙随身退下,但某生已经爬上楼去了。当天晚上,旅舍主人又梦见天榜,见到榜上的解元已经换成张玮。次日,主人将梦告诉某生,并问他是否做了败德的事,某生面红耳赤不敢回答。到了考完试放榜,果然张玮中解元,而某生竟落第,某生大为惭悔,后来贫郁而终。

五、

宋朝名诗人黄山谷,喜欢写一些冶艳的诗词,有一次和画马的名师李伯时,去谒见圆通秀禅师,秀禅师首先劝戒李伯时不可将一生心力用在画马,倘若念念马身,只怕来世堕落投胎为马。山谷听了发笑,禅师呵斥他不要取笑别人。山谷便说:‘难道我也会堕入马腹吗?’禅师说:‘伯时念马,堕为马身也只是他个人的事。但你写淫色艳词,却是挑动了天下许多人的淫心,害许多人贞洁不保,这种罪过,何止是堕入马腹,恐怕泥犁地狱等着你去受刑。’秀禅师是有名的得道高僧,黄山谷听了禅师训诫后,惊惧惭愧,从此绝笔,不在写败德的冶艳诗词。[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