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亓官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丌官姓,即亓姓,亓,古"其"字,也作"丌(古音Qí(其),今音Jī(姬))"。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百家姓之亓官司寇,虽经改姓运动,厥应有亓官之后流传于世,或史书相关人物记载也。但观之历史文献,均无后人之记载,只单姓亓有流传,并自古有之。

亓官(qí guān)姓源出

单一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笄官之后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笄官,亦称丌官、亓官。据史籍《姓氏寻源》中的记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官职名称,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在古代,笄礼是当人年龄满十五、十六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人的象征。因此,古人十分看重这个仪式和官职。在史籍《姓氏寻源》中记载:"丌与笄同,掌笄官之后。"笄即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弁冕。在史籍《仪礼•士昏礼》中也记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这是指"发笄"。另外,在史籍《仪礼•士冠礼》中亦记载:"皮弁笄,爵弁笄。"这是指弁笄,即男子贵族所用的笄。周王朝时期的礼制中有专门掌管"笄"的笄官职,多为世袭。

古代的姓氏学者研究后认为,"丌"之字义与"笄"字相通,在古代,插笄为一种礼仪,所谓"女十五、男十六而笄",不是随便就可以使用的,因此,从两周至先秦时期,列国诸侯都设有掌笄之官,专门管理公族的男女及笄之礼。丌官氏复姓,就是出自笄官们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笄官氏、亓官氏、丌官氏,后统称为丌官氏。周景王姬贵十二年(鲁昭公姬稠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后裔。由于丌官氏源出各诸侯国的官职称谓,因此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在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令严厉禁止胡姓(胡人的多音节多字姓氏),许多汉族复姓也被混认为是胡姓,在之后的一系列改姓运动中纷纷改为单姓,其中的丌官氏就被省文简改为单姓亓氏,亦有因避难改称王氏者,还有因户籍警不识"丌"字而乱改为齐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1]

得姓始祖

笄(丌、亓)官。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笄官这个官职,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人。丌官复姓,后来在明初都演化成单姓亓。故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样,姓源相同。他们的共同始祖是丌官一职。

郡望

陇西郡: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