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於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於冰
西南石油大學

於冰,男, 西南石油大學副教授。

人物簡歷

工作經歷

2015.12-至今:西南石油大學土木工程與測繪學院

教育經歷

2009-2015:西南交通大學遙感信息工程系,博士研究生(碩博連讀)

2004-2008:西南交通大學測繪工程系,本科生

學術任職

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thematical Geosciences, IAMG) 會員

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學會 會員

講授課程

本科生:《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基礎》、《遙感數字圖像處理》、《雷達遙感原理與應用》、《數字攝影測量與無人機測繪》

研究生:《雷達遙感原理及應用》、《遙感模型與智能處理》

教學成果獎

[1]第六屆西浦全國大學教學創新大賽年度教學創新一等獎,2021年,第九位。

[2]面對行業變革,結合數字建造的跨專業聯合畢業設計探索與實踐,西南石油大學2020年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2021年,第八位。

教學獲獎

[1]西南石油大學2021年度「課堂教學質量單項獎——教學新秀獎」,2022年。

[2]西南石油大學2020年度「課堂教學質量考核優秀三級」,2021年。

[3]西南石油大學2019年度「課堂教學質量考核優秀三級」,2020年。

[4]西南石油大學2018年度「課堂教學質量考核優秀三級」,2019年。

[5]西南石油大學2017年度「課堂教學質量考核優秀二級」,2018年。

[6]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度「課堂教學質量考核優秀二級」,2017年。

教改項目

[1]師生共創與專業課教學深度融合的創新創業全過程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一般項目,第一位。

[2]面向行業改革,結合數字建造的跨專業聯合畢業設計探索與實踐,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點項目,第八位。

[3]基於SPOC和PBL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以《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基礎》課程教學為例,西南石油大學教學評估處教師發展中心教學研究項目,第一位。

[4]精測空間科技——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項目設計與實踐,西南石油大學2020年度社科專項,第一位。

[5]基於BIM技術的跨專業聯合畢業設計探索與實踐,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第六位。

[6]面向行業變革,結合數字建造的跨專業聯合畢業設計探索與實踐,西南石油大學教務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校級重大項目,第六位。

[7]新工科視角下以學生工程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測繪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西南石油大學教務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校級重點項目,第七位。

[8]基於SPOC和PBL組合的模塊化教學模式研究—以《工程測量》課程教學為例,西南石油大學教務處本科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第四位。

指導學生獲獎

[1]第五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省級金獎,2019。

[2]第五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校級金獎,2019。

[3]第五屆全國高等學校大學生測繪技能大賽測量程序設計特等獎,2018。

[4]第五屆全國高等學校大學生測繪技能大賽團體一等獎,2018。

[5]第二屆四川省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專業組三維激光點雲建模一等獎,2016。

[6]第二屆四川省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專業組團體二等獎2項,2016。

[7]第二屆四川省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專業組二等水準測量二等獎,2016。

[8]第二屆四川省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專業組地形圖數據建庫三等獎,2016。

[9]第三屆四川省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專業組一級導線測量二等獎,2017。

[10]第四屆四川省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專業組三維激光點雲建模二等獎,2018。

[11]第二屆四川省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專業組一級導線測量二等獎,2016。

[12]第三屆四川省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專業組1:500數字化測圖二等獎,2017。

[13]第四屆四川省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專業組1:500數字化測圖二等獎,2018。

[14]第二屆四川省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專業組二等水準測量二等獎,2016。

[15]第三屆四川省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專業組地形圖數據建庫二等獎,2017。

[16]第三屆四川省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專業組二等水準測量二等獎,2017。

[17]第二屆四川省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專業組三維激光點雲建模二等獎,2016。

[18]第二屆四川省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專業組地形圖數據建庫三等獎,2016。

[19]第三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校級銅獎,2017。

[20]西南石油大學第十七期(2017-2018年度)「大學生課外開放實驗」重點項目優秀二等獎,2018。

西南石油大學第十八期(2018-2019年度)「大學生課外開放實驗」重點項目優秀三等獎,2019。

代表性論文、著作和技術規程

代表性論文(*通訊作者):

[1]Bing Yu, Jie She, Guoxiang Liu, Deying Ma, Rui Zhang, Zhiwei Zhou, Bo Zhang. Coal fire identification and state assessment by integrating multitemporal thermal infrared and InSAR remote sensing data: A case study of Midong District, Urumqi, China.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022, 190: 144–164.

[2]Bing Yu, Jinlong Hu, Xiujun Dong, Keren Dai, Dongsheng Xiao, Bo Zhang, Tao Wu, Yunliang Hu, Bing Wang. A Robust Automatic Method to Extract Building Facade Maps from 3D Point Cloud Data. Remote Sensing, 2022, 14(3848):

[3]Bing Yu, Guoxiang Liu, Zhilin Li, Rui Zhang, Hongguo Jia, Xiaowen Wang, Guolin Cai. Subsidence detection by TerraSAR-X interferometry on a network of natural persistent scatterers and artificial corner reflectors. Computers & Geosciences, 2013, 58: 126–136.

[4]Bing Yu, Guoxiang Liu, Rui Zhang, Hongguo Jia, Yunju Nie, Tao Li. Mapping and Interpreting of Subsidence in West Tianjin with High Spatiotemporal X-band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2012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arth Observ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IEEE conference), Shanghai, 2012.

[5]Bing Yu, Guoxiang Liu, Rui Zhang, Hongguo Jia, Tao Li, Xiaowen Wang, Keren Dai, Deying Ma. Monitoring subsidence rates along road network by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with high-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ry.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3, 21(04): 236–246.

[6]Bing Yu, 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Keren Dai, Rui Zhang, Tao Li, Deying Ma, Xiaowen Wang. Short baseline TerraSAR-X PSI for monitoring ground subsidence of highways and railways.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3, (XL-7/W2): 277–282.

[7]於冰, 佘傑, 趙金洲, 張過, 周志偉. 克拉瑪依油田SBAS-DInSAR長時序形變監測與分析. 西南石油大學學報, 2022, CNKI網絡首發.

[8]於冰, 吳滔, 趙金洲, 張過, 周志偉. 干涉點目標分析的大宛齊油田形變監測. 測繪科學, 2022, 47(5): 125–133.

[9]於冰, 王楊, 馬德英, 蔣榮乾, 張過, 周志偉. 基於干涉點目標分析方法的大光包滑坡形變監測.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21, 41(12): 1276–1281.

[10]於冰, 何智勇, 譚青雪, 張過, 李廣宇, 佘傑, 吳滔, 王楊. Sentinel-1A TS-DInSAR津冀核心經濟區廣域地表沉降監測與分析. 遙感技術與應用, 2022, 待刊.

[11]於冰, 譚青雪, 劉國祥, 劉福臻, 周志偉, 何智勇. 高分辨率TerraSAR-X時序差分干涉沉降監測及精度驗證. 自然資源遙感, 2021, 33(4): 26–33.

[12]於冰, 王繼燕, 蘇勇, 肖東升, 劉福臻. 基於像元轉換的一種土地覆蓋變化監測方法—以北京市區縣為例. 國土資源遙感, 2018, 30(3): 60–67.

[13]Xiaowen Wang, Guoxiang Liu, Bing Yu, Keren Dai, Rui Zhang, Qiang Chen, Zhilin Li. 3D Coseismic Deformations and Source Parameters of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 (China) Inferred from DInSAR and Multiple-Aperture InSAR Measurement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4, 152: 174–189.

[14]Xiaowen Wang, Guoxiang Liu, Bing Yu, Keren Dai, Rui Zhang, Deying Ma, Zhilin Li. An integrated method based on DInSAR, MAI and displacement gradient tensor for mapping the 3D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related to the 2011 Tarlay earthquake (Myanmar).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5, 170: 388–404.

[15]Jiaxin Cai, Xiaowen Wang, Guoxiang Liu, Bing Yu.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ctive Rock Glaciers Mapped from Geomorphic- and Kinematic-Based Approaches in Daxue Shan,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Remote Sensing, 2021, 13(23): 4931.

[16]Rui Zhang, Guoxiang Liu, Bing Yu, Hongguo Jia. Multi-platform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time series analyzing. 2012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arth Observ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IEEE conference), Shanghai, 2012. (獲優秀論文獎)

[17]Keren Dai, Guoxiang Liu, Bing Yu, Hongguo Jia, Deying Ma, Xiaowen Wang. Detecting subsidence along a high speed railway by ultrashort baseline TCP-InSAR with high resolution images.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3, (XL-7/W2): 283–289.

[18]Keren Dai, Zhenhong Li, Roberto Tomás, Guoxiang Liu, Bing Yu, Xiaowen Wang, Haiqin Cheng, Jiajun Chen, Julia Stockamp. Monitoring activity at the Daguangbao mega-landslide (China) using Sentinel-1 TOPS time series interferometry.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6, 186: 501–513.

[19]Deying Ma, Mahdi Motagh, Guoxiang Liu, Rui Zhang, Xiaowen Wang, Bo Zhang, Wei Xiang, Bing Yu. Thaw Settlement Monitoring and Active Layer Thickness Retrieval Using Time Series COSMO-SkyMed Imagery in Iqaluit Airport. Remote Sensing, 2022, 14(9): 2156;

[20]Keren Dai, Guoxiang Liu, Zhenhong Li, Tao Li, Bing Yu, Xiaowen Wang, Andrew Singleton. Extracting Vertical Displacement Rates in Shanghai (China) with Multi- Platform SAR Images. Remote Sensing, 2015, 7(8): 9542–9562.

[21]Guoxiang Liu, Rui Zhang, Tao Li, Bing Yu, Tao Li, Hongguo Jia, Yunju Nie. Extracting 3D ground deformation velocity field by multi-platform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2, 55(08): 2598–2610.

[22]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Yunju Nie, Tao Li, Rui Zhang, Bing Yu, Zhilin Li. Detecting Subsidence in Coastal Areas by Ultrashort-Baseline TCPInSAR on the Time Series of High-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s.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4, 52(04): 1911–1923.

[23]Rui Zhang, Guoxiang Liu, Tao Li, Lanxin Huang, Bing Yu, Qiang Chen, Zhilin Li. An Integrated Model for Extracting Surface Deformation Components by PS-InSAR Time Series.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14, 11(02): 544–548.

[24]Tao Li, Guoxiang Liu, Hui Lin, Hongguo Jia, Rui Zhang, Bing Yu and Qingli Luo. A Hierarchical Multi-Temporal InSAR Method for Increasing the Spatial Density of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 Remote Sensing, 2014, 6(04): 3349–3368.

[25]Rui Zhang, Guoxiang Liu, Zhilin Li, Guo Zhang, Hui Lin, Bing Yu, Xiaowen Wang. A hierarchical approach of Persistent-Scatterer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Time Series Estimation. Remote Sensing, 2015, 7(01): 211–228.

[26]Tao Li, Guoxiang Liu, Hui Lin, Rui Zhang, Hongguo Jia, Bing Yu. Detecting land subsidence near metro lines in the Baoshan district of Shanghai with multi-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4, 22(03): 137–147.

[27]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Rui Zhang, Huixin Zhang, Hongliang Jia, Bing Yu, Mingzhi Sang. Exploration of Subsidence Estimation by 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 on Time Series of High 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s.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2011, 4(01): 159–170.

[28]Jie Chen, Jicang Wu, Lina Zhang, Junping Zou, Guoxiang Liu, Rui Zhang, Bing Yu. Deformation Trend Extraction Based on Multi-Temporal InSAR in Shanghai. Remote Sensing, 2013, 5: 1774–1786.

[29]Tao Li, 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Hui Lin, Rui Zhang, Bing Yu, Qingli Luo. An improved multi-temporal InSAR method for increasing spatial resolution of surface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3, (XL-7/W2): 140–146.

[30]Hongliang Jia, Bing Yu, Rui Zhang, Mingzhi Sang. Land Subsidence Detection by PSInSAR Based on TerraSAR-X Image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310-303, 2011: 641–645.

[31]Keren Dai, Guoxiang Liu, Zhenhong Li, Tao, Li, Bing Yu, Xiaowen Wang, Deying Ma. Extracting 3D deformations in Shanghai, China with multi-platform SAR images. Fringe2015.

[32]Yinghui Yang, Jyr-Ching Hu, Hsin Tung, Min-Chien Tsai, Qiang Chen, Qian Xu, Yijun Zhang, Jingjing Zhao, Guoxiang Liu, Junnan Xiong, Jiyan Wang, Bing Yu, Chunying Chiu, Zhe Su.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fault models of the 2018 Mw 6.4 Hualien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Junction of Collision and Subduction boundaries offshore eastern Taiwan. Remote Sensing, 2018, 10(9), 1–15.

[33]楊崇, 於冰*, 沙永蓮, 李詩嬈, 胡云亮. 利用StaMPS技術監測石油開採引起的大梯度地面沉降. 測繪科學技術, 2019, 7(2): 74–82.

[34]楊崇, 劉國祥, 於冰, 張波, 張瑞, 王曉文. 基於InSAR形變的遼河油田曙光採油廠儲層參數反演, 國土資源遙感, 2020, 32(1): 209–215.

[35]於冰, 劉國祥, 張瑞, 賈洪果. 使用TerraSAR-X PSInSAR測量城市地表沉降. 高速鐵路精密測量理論及測繪新技術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0, 364–367. (獲優秀論文獎)

[36]於冰, 徐柱, 劉國祥. Google Earth支持下校園真實感三維建模方法及應用. 測繪工程. 2010, 19(01): 61–64.

[37]劉國祥, 於冰, 張瑞, 賈洪果. CR-PS網絡化雷達干涉及其應用於高鐵沉降監測. 第十八屆中國遙感大會論文集, 2012, 269–279. (獲青年優秀論文獎)

[38]桑明智, 劉國祥, 於冰, 張瑞. 利用最小二乘的雷達干涉PS相位解纏方法. 測繪科學, 2012, 37(03): 124–127.

[39]賈洪果, 劉國祥, 於冰. 基於超短基線PSInSAR的道路網沉降監測. 測繪通報, 2012, (05): 24–28.

[40]張瑞, 劉國祥, 於冰, 賈洪果. 基於ALOS PALSAR數據進行雷達差分干涉提取玉樹地震同震地表形變場. 測繪科學, 2012, 37 (04): 13–16.

[41]李廣宇, 張瑞, 劉國祥, 於冰, 張波, 戴可人, 包佳文, 韋博文. Sentinel-1A TS-DInSAR京津冀地區沉降監測與分析. 遙感學報, 2018, 22(4): 633–646.

[42]王曉文, 劉國祥, 張瑞, 於冰, 李濤. 聯合多孔徑雷達干涉與常規合成孔徑雷達干涉提取三維形變場.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14, 34(04): 127–134.

[43]劉國祥, 張瑞, 賈洪果, 於冰, 李濤, 李志林. 高時空分辨率PS-InSAR建模與解算及其應用於天津市沉降監測. 第一屆全國高分辨率遙感數據處理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 2011, 144–152. (獲優秀論文獎)

[44]張瑞, 劉國祥, 賈洪果, 於冰. 基於DInSAR雷達干涉測量的玉樹地震同震形變分析. 高速鐵路精密測量理論及測繪新技術應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0, 404–408. (獲優秀論文獎)

[45]劉國祥, 張瑞, 於冰. 基於多級構網的永久散射體雷達干涉形變速率計算模型與方法. 中國地球物理學年會論文集, 2012, pp 672.

[46]張波, 張瑞, 劉國祥, 劉巧, 蔡嘉倫, 於冰, 符茵, 李志林. 基於SAR影像的貢巴冰川末端冰湖年際變化監測及潰決規律分析.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9, 44(7): 1054-1064.

[47]劉國祥, 張波, 張瑞, 蔡嘉倫, 符茵, 劉巧, 於冰, 李志林. 聯合衛星SAR和地基SAR的海螺溝冰川動態變化及次生滑坡災害監測.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9, 44(7): 980-995.

[48]蘇勇, 於冰, 游為, 肖東升, 王繼燕, 秦毅坤. 基於重力衛星數據監測地表質量變化的三維點質量模型法. 地球物理學報, 2017, 60(1): 50–60.

[49]聶運菊, 劉國祥, 石金峰, 於冰, 程朋根, 張瑞, 李濤. 考慮干涉相位噪聲的PSI組合及其沉降監測應用.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2013, 48(03): 448–454.

[50]聶運菊, 劉國祥, 石金峰, 於冰, 程朋根. 改進的PS探測方法及其應用. 遙感學報, 2013, 17(03): 632–639.

[51]聶運菊, 劉國祥, 石金峰, 於冰, 張瑞, 李濤, 程朋根. PSI技術在上海地表沉降監測中的應用. 測繪通報, 2012, (12): 54–58.

[52]聶運菊, 劉國祥, 石金峰, 於冰. 高分辨率PSI上海市沉降探測及分析. 測繪科學, 2013, 38(03): 74–77.

[53]聶運菊, 劉國祥, 石金峰, 於冰, 程朋根. 基於PSI技術監測上海市2009~2010年區域地表沉降. 遙感信息, 2013, 28(02): 56–61.

[54]聶運菊, 劉國祥, 石金峰, 於冰, 程朋根. PSI技術在地表形變監測中的應用研究. 測繪科學, 2013, 38(02): 80–83.

[55]李婷, 徐柱, 盧彩霞, 於冰, 李木梓, 黃萌萌. 交通路況基態修正模型及其效率分析.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 2012, 14(06): 712–718.

[56]張瑞, 劉國祥, 李濤, 於冰, 徐柱. 基於高分辨率TerraSAR-X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變化檢測. 鐵道勘察, 2011, (04): 17–21.

[57]鄧琳, 劉國祥, 張瑞, 王曉文, 於冰, 唐嘉, 張亨. 多平台MC-SBAS長時序建模與形變提取方法. 測繪學報, 2016, 45(02): 213–223.

[58]唐嘉, 劉國祥, 宋雲帆, 陳巍, 於冰, 吳松波, 張瑞, 鄧琳. PALSAR和ASAR PSI顯著地表沉降探測與分析. 遙感學報, 2015, 19(06): 1019–1029.

[59]師悅齡, 劉國祥, 湯偉堯, 張瑞, 於冰. 軌道誤差對InSAR相位影響的BP神經網絡去除法. 測繪科學, 2018, (04): 68–72.

[60]蘇勇, 於冰, 王繼燕, 楊瑩輝, 肖東升. GOCE衛星數據確定的全球穩態海面地形和海表地轉流.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7, 32(4): 1483–1489.

蘇勇, 范東明, 蒲星鋼, 游為, 肖東升, 於冰. 聯合GOCE衛星數據和GRACE法方程確定SWJTU-GOGR01S全球重力場模型. 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 2018, 43(3): 457–463.

專利軟著

[1]於冰,馬德英等. 一種適用於大梯度地表沉降監測的時序差分雷達干涉方法. 國家發明專利, 已授權, 專利號:ZL201710019026.4.

[2]於冰,何智勇等. 一種地表形變監測方法. 國家發明專利, 已授權, 專利號:ZL202110566778.9.

[3]於冰, 胡金龍等. 一種帶約束的建築物立面正射影像圖提取方法.國家發明專利, 已授權, 專利號:ZL202110744244.0.

[4]於冰, 胡金龍等. 一種基於點雲數據的建築物立面提取方法. 國家發明專利, 已授權, 專利號: ZL202210659698.2.

[5]於冰, 胡金龍等.一種基於建築物立面點雲的立面圖生成方法. 國家發明專利, 已授權, 專利號: ZL202210659630.4.

[6]於冰, 胡金龍. 一種街道立面圖像自動採集裝置. 實用新型專利, 已授權, 專利號:ZL202121504532.0.

[7]於冰, 胡金龍. 基於C#+IDL混合編程的遙感影像數據庫系統V1.0. 軟件著作權, 已授權, 授權號:2021SR0882512.

[8]於冰, 胡金龍. 基於Python和Postgress的遙感系統V1.0. 已授權, 授權號:2021SR0882462.

[9]於冰,胡金龍, 吳滔. 基於GBISI指數的不透水層提取系統V1.0. 已授權, 授權號:2021SR0486190.

[10]於冰, 胡金龍. 基於IDL+C#混合編程的城市不透水層發展變化檢測系統V1.0. 已授權, 授權號:2021SR0753193.

於冰, 胡金龍. 基於SVM的不透水層變化自動檢測系統V1.0. 已授權, 授權號:2021SR0706651.

科研項目

自然科學類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於衛星升降軌時序DInSAR的塔里木油田沉降監測及儲層狀態參數反演(41801399),2019-2021,負責人。

[2]第65批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我國西北典型特大油田InSAR沉降監測及儲層參數反演(2019M653476),2019-2021,負責人。

[3]四川省科技計劃:星載多平台升降軌時序差分雷達干涉滑坡三維形變監測及預測(2018JY0138),2018-2021,負責人。

[4]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基於星載SAR干涉的克拉瑪依油田時序二維形變監測及儲層參數反演(編號:18E01), 2019-2020,負責人。

[5]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雷達干涉中電磁波的季節性失相干機理研究(OFSLRSS201714),2017-2018,負責人。

[6]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瑪湖特大油田InSAR沉降監測及儲層動力學參數反演(SKLGED2020-5-1-E),2020-2021,負責人。

[7]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多衛星平台MT-DInSAR克拉瑪依油田沉降監測及儲層地質力學參數動態反演(PLN201815),2019-2020,負責人。

[8]江西省數字國土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基於高分辨率時序差分雷達干涉的平原城市大梯度沉降監測與分析(DLLJ201712),2017-2018,負責人。

[9]日本宇宙研究開發機構國際合作項目:Oilfield subsidence monitoring and reservoir parameters inversion based on ALOS-1/2 PALSAR-1/2 interferometry (ER2A2N083),2019-2021,負責人。

[10]日本宇宙研究開發機構國際合作項目:Monitoring Large Gradient Land Subsidence and Infrastructure Deformations by L-band SAR Interferometry(0414001),2016-2019,負責人。

[11]德國宇航中心國際合作項目:Staring SpotLight SAR interferometry for urban subsidence monitoring: comparison and validation with StripMap SAR interferometry (LAN2370),2014-2016,負責人。

[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於衛星PS-DS InSAR的龍門山斷裂帶滑坡監測與反演(41474003),2015-2018,第4位。

[1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融入大氣改正的多波段PS-InSAR及其應用於近海平原沉降漏斗監測(41074005),2011-2013,第4位。

[1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高分辨率雷達干涉和精密水準監測高速鐵路沉降的研究(40774004),2008-2010,第3位。

[15]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PS網絡雷達干涉遙感技術及其在地表形變災害監測中的應用研究(NCET-08-0822),2009-2011,第4位。

[16]鐵道部科技研究開發計劃項目:PS-InSAR監測技術研究---區域地面沉降對(京滬)高速鐵路工程的影響及對策研究子課題(2008G031-5),2008-2010,第4位。

教學研究、教學改革與社科類

[1]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師生共創與專業課教學深度融合的創新創業全過程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編號:JG2021-614),2021年01月–2023年12月,負責人。

[2]西南石油大學教學評估處教師發展中心教學研究項目,基於SPOC和PBL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以《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基礎》課程教學為例(編號:2018JXYJ-05),2018年09月–2019年08月,負責人。

[3]西南石油大學2020年度社科專項,精測空間科技——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訓項目設計與實踐(編號:2020RW027),2020年09月–2021年09月,負責人。

[4]四川省教學改革重點項目,「面向行業變革,結合數字建造的跨專業聯合畢業設計探索與實踐」,2018年01月–2020年12月,第8位。

[5]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基於BIM技術的跨專業聯合畢業設計探索與實踐,2019年03月–2021年12月,第7位。

[6]西南石油大學教務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校級重大項目,面向行業變革,結合數字建造的跨專業聯合畢業設計探索與實踐,2018年03月–2021年12月,第6位。

[7]西南石油大學教務處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校級重點項目,新工科視角下以學生工程能力培養為導向的測繪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研究,2018年03月–2021年12月,第8位。

西南石油大學教務處本科課程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於SPOC和PBL組合的模塊化教學模式研究—以《工程測量》課程教學為例,2018年10月–2020年07月,第4位。

研究領域

測繪科學與技術領域:合成孔徑雷達干涉(InSAR)理論與應用;

地質災害監測領域:形變與地質災害監測與風險評估、城市沉降監測與評估;

能源安全監測領域:工礦及油氣田地質災害監測、油氣田儲層參數建模與反演、水利水電設施形變監測、新能源基礎及專用設施形變監測;

工程安全監測領域:工程與基礎設施形變及地質災害監測與風險評估。

科研團隊

西南石油大學測繪青年科技創新團隊

西南石油大學空間測量與地球環境監測研究團隊

西南石油大學空天地一體化防災應急與能源安全監測團隊

榮譽獎勵

[1]第六屆西浦全國大學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2021年。

[2]第五屆四川省「互聯網+」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優秀創新創業導師獎,2019年。

[3]「中海達杯」第二屆(2016)四川省大學生測繪技能競賽優秀指導教師獎,2016年。

[4]四川省高校第二十四屆新任教師職業技能培訓優秀學員,2017年。

[5]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度先進工作者,2017年。

[6]西南石油大學2018年度先進工作者,2019年。

[7]西南石油大學2019年度先進工作者,2020年。

[8]西南石油大學第十七期(2017-2018年度)大學生課外開放實驗重點項目優秀指導教師,2018年。[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