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林柳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林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sibilatrix):体长约11厘米,是一种体型小的黄绿色柳莺。两性相似。上体除两翅和尾羽暗褐色外,余均呈黄绿色;眉纹自嘴基伸向颈后,呈黄色;贯眼纹短,呈暗褐色;脸颊、颏、喉、胸呈黄色,但胸部色淡,腹部为丝光白色。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肉黄色;跗蹠黄褐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频繁地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活泼而灵活,行动敏捷。鸣声清晰高亢,先发出"pi-pi”声之后,紧接着有节奏地拍打翅膀的声音。多在枝叶间或树冠层间觅食,主要吃森林中的昆虫,尤其是飞行中的昆虫,以及蜘蛛等其它无脊椎动物。分布于欧洲,阿拉伯,中东,小亚细亚和赤道非洲。
形态特征
林柳莺雌雄羽色相似。上体从前额、头顶至背、肩、腰和尾上覆羽钱为黄绿色,秋季新换的羽毛尤为鲜亮。两翅较长、黑褐色,羽缘亮黄绿色,第一枚初级飞羽较翅腕部覆羽短,长7-12毫米,第二枚初级飞羽等于第四枚或在第三枚和第四枚和第五枚之间,第三枚初级飞羽最长。尾羽较短,黑褐色具亮绿色羽缘。眉纹黄色,贯眼纹暗褐色,脸颊、耳羽和颈侧黄色。下体颏、喉和上胸亦为黄色,下胸、腹、两胁和尾下覆羽全为白色,翅下覆羽沾白色。
幼鸟第一年秋羽上体较成鸟黄,但飞羽较暗。 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肉黄色;跗蹠黄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0-11克,♀9克;体长♂122-142毫米,♀120-140毫米;嘴峰8毫米;翅♂68-80毫米,♀68-78毫米;尾♂48-52毫米;跗蹠17毫米。(注:♂雄性;♀雌性)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到达繁殖地后不久雄鸟就开始占区和鸣叫。营巢于林下草丛中或在枯枝、倒木和灌木掩护下的地上。由雌鸟单独筑巢,巢呈圆形或杯状,开口于侧面。主要由枯草、树皮等纤维构成,内垫以细草茎和毛。巢外径10-17.5厘米,内径6-8厘米,深3-3.5厘米,巢口大小为14-18厘米×11.5-13厘米。每窝产卵5-7枚,偶见8枚。卵呈白色,缀以细小的紫灰色或紫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4-18毫米×11.5-13毫米,平均15毫米×12.4毫米。孵卵由雌鸟单独完成,孵化期13天。晚成鸟。双亲共同育雏,留巢期11-12天。
栖息环境
该种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迁徙期间也出入于果园、城镇公园和居民点附近的树林中。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或成小群活动,频繁地从树枝上直接飞到半空中,然后再落下,或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活泼而灵活,行动敏捷。有时亦停在树上。鸣声清晰高亢,先发出"pi-pi”声之后,紧接着有节奏地拍打翅膀的声音。多在枝叶间或树冠层间觅食,主要吃森林中的昆虫,尤其是飞行中的昆虫,以及蜘蛛等其它无脊椎动物。
分布范围
世界
原产地: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埃及、赤道几内亚、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加蓬、格鲁吉亚、德国、加纳、希腊、几内亚、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摩尔多瓦、黑山、摩洛哥、荷兰、尼日利亚、挪威、阿曼、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中亚区,欧洲区)、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索马里、南苏丹、西班牙(加那利岛)、苏丹、瑞典、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突尼斯、土耳其、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也门。
旅鸟:阿富汗、贝宁、中国、科摩罗、埃塞俄比亚、法罗群岛、冈比亚、直布罗陀、冰岛、日本、尼日尔、葡萄牙、卡塔尔、卢旺达、塞内加尔、塞舌尔、美国。
中国
西藏(当雄羊八井南部)、新疆(东部哈密口门子林场、可能分布至阿尔泰、哈巴河)。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欧洲、乌拉尔、高加索山脉;冬季迁徙至赤道非洲。[1]
分布状况:偶见。曾于9月在西藏羊八井南部有记录。但此记录尚可疑。较可能见于阿尔泰山。
参考来源
- ↑ 林柳莺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百问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