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買玉米(石冬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買玉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買玉米》中國當代作家石冬梅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買玉米

在小區的周圍,清晨傍晚經常有一些提着竹籃,擔着箢篼,年過古稀的老人在賣菜,她們大多來自附近的城中村,也有少數老人來自十幾里外的鄉村,她們的穿着和賣菜的品種一樣粗糙簡單。由於沒有多的選擇,沒經常買,又因為總覺得比市面的菜環保好吃,也偶爾買。

七月份的天氣,上午十點已是熱浪翻滾,我挎着包,撐着太陽傘去公司結賬,汗流浹背。或許是為了躲陰,這位瘦弱的老太太蜷縮着身子,蹲在公司的屋檐下,面前的竹籃里放着幾根長相不太好看的玉米,見我走近,老人家笑眯眯的介紹:「大姑娘啊,這是自家種的玉米,一大籃的只剩下五個了,本來賣二塊一個的,現在一塊五給你,我是早上趕十幾里路過來的,你看,都好得很,你要嗎?」我頓了頓,看了一眼老人家,她深陷的眼窩裡滿是殷切的期盼,我不忍也不知道如何拒絕,就爽快的應了句:「好的,幫我把玉米須玉米皮剝掉,給個袋子裝起來"。剝開外殼的玉米,顯然「不年輕了",像極了眼前飽經風霜的老人,本應該金黃飽滿的玉米粒,有點窪陷,沒有光澤,還有兩個玉米的末端,有發黑腐爛的傷口,說是飛蟲咬的。我想,如果在超市,這樣的很可能被工作人員丟一旁處理了。可是此刻,「不要"兩個字在腦海轉了轉,始終沒說出口,老人家也許是覺察到了什麼,怕我不買,憨憨的說:「這兩個有點黑漬的我自己拿回家去吃,這三個賣你,四塊五角錢,賣完我早點回家……"。聽起來好像在完成某種使命一樣。

這讓我想起了身形同樣瘦小的爺爺,爺爺是做莊稼的一把手,勤勞是他一世的標籤,記憶里,他從不走親戚,也沒見過他去過縣城,甚至活到八十多一生沒住過醫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大年三十、年初一好好待在家,幾乎沒有空閒的時刻,平時一把挖鋤是他最親密的夥伴,除了吃飯睡覺幾乎不離手,所以爺爺種的莊稼總是比左右隔壁的養眼,豐收些。每個季節的各種蔬菜雜糧應有盡有,很可惜,辛勤的爺爺在那個家家戶戶都是務農的年代沒機會把這些勞動果實換成分子錢,唯一的收入是年頭養到年尾的兩頭豬,過的貧窮艱難拮据,甚至卑微。

也是夏天,爺爺已經不能動了,平躺在客廳的躺椅里,我買了些吃的回去看他,他老淚縱橫,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帶着悲憤的口吻不甘心的說:「如今不愁住不愁吃不愁穿了,我的日子卻要到頭了……」。多年過去了,這句話我記憶深刻,說這句話的模樣我記憶猶新。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那年代,我的爺爺如此辛勞,卻只勉強夠一家人的溫飽,我常常想,如果早些年,爺爺能像今天小區門口的老人家一樣,能把自己種的菜和玉米甚至更多的農作物換錢,生活是不是就會少一些心酸,少一些愁苦,多一份成就感。

又是清晨,上班的路上,遠遠的,我仿佛看到了爺爺佝僂着身子,挑着幾樣簡單但新鮮的蔬菜,沙啞着嗓音,一遍遍複製響亮的吆喝,迴蕩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小巷。正開始新的一天。[1]

作者簡介

石冬梅,生於上世紀70年代,大冶金湖街道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