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九连 |
九连河源市连平县,是东江流域比较有"资格"的一个。也指东江纵队第三支队九连山区医护所。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九连
拼音; jiǔ lián
注音; ㄐㄧㄨˇ ㄌㄧㄢˊ
释义; 指九连革命老区地处广东省
革命老区; 早在1937年,九连就成立了农会;1943年成立了"工会",在深山中炼铁、造纸。东纵第三支队指战员的足迹遍布九连山,留下了中共九连山临时工作委员会旧址、粤赣边支队电台和粤赣报社旧址,以及骆维强纪念碑等。
九连工委创办的《粤赣报》。1948年夏,为了扭转九连地区的战局,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根据中共香港分局的指示,决定成立中共九连地委和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并决定将原九连工委的机关报《人民报》改称为《粤赣报》。九连地委派出粤赣边支队政治部主任黄中强任社长,陈东任副社长,原《燎原报》记者陈培任总编辑,邬维梓、曾惠存任编辑,记者叶若舟,工作人员庄云光、郑安、欧阳广田、吴斌(女)等12位同志参加了《粤赣报》的创办工作。
同年8月15日,《粤赣报》出版了创刊号,报道了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于3月7日在河源上莞成立的消息和庆典的盛况、宣言、布告及支队首长给人民解放军总部、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和各部队首长、新华社的通电。
同年11月15日,连平武装主力队伍与珠江队、九江队、云南队一起,在郑群的指挥下,在连平县大湖打响了狮子脑战斗,歼灭了国民党保一团冯志强连。为了及时报道这个重大的胜利消息,《粤赣报》派出记者叶若舟等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战地采访,撰写了一篇题为《指战员真英勇,撼天地泣鬼神》的通讯,发表在《粤赣报》上,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了大湖狮子脑战斗胜利的消息,给参战将士以极大的鼓舞。
《粤赣报》发挥了党和人民军队的喉舌作用,成为部队指战员政治课和文化课的好教材,成为宣传解放战争的战斗号角。只几个月时间,就由原来的油印六七百份增加到近千份,由旬报改为三日报,发行地由原来的九连地区扩大到韩江、北江、香港等地,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折叠编辑本段山区医护所
河源市连平县内莞镇九连山区有一处原东江纵队第三支队遗留下来的"红色医护所"旧址,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一直鲜为人知。"红色医护所"旧址由一间厅堂、两间住房组成,全部用黄泥、石头和竹片混合垒成。由于年久失修和遭遇长年风雨侵蚀,其中一间房屋已经倒塌,剩下的厅房也已开始倾斜。据左坑村村民温焕庭称,医护所旧址原是温姓人的祖屋,新中国成立前,左坑原有100多人居住,后来遭到土匪烧杀,村民几乎走光了。温焕庭告诉记者,当时来自"红色医护所"的伤员,大部分是在1947年夏天来到这里的,那时祖屋已经空无一人。医护所在左坑村约存在半年时间,先后有两批伤员在此疗伤,人数最多时有20多人。当时医护所有3名女护士,其中2人已经怀孕。
今年77岁的老中医杨洪青告诉记者,他父亲杨日梅当年冒着生命危险,白天在家行医,晚上则跑到医护所,为从敌后转移到大山深处的战士疗伤。也许由于保密的原因,医护所一直没有挂牌,而且60多年来,在当地没有发现任何公开的文字记载,因此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不知道它属于哪个部队。
连平县党史办公室原主任叶发立介绍,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东江纵队第三支队600多人挺进九连山区,1946年6月以后大部队北撤山东烟台,只留下58名队员继续开展斗争。由此可以推断,这个医护所属于东江纵队第三支队,名字应该叫"东江纵队第三支队九连山区医护所",那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