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結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主板結構 |
主板結構作為其他硬件運行的平台,為電腦的運行發揮聯通和紐帶的作用。
簡介
由於主板是電腦中各種設備的連接載體,而這些設備的各不相同的,而且主板本身也有芯片組,各種I/O控制芯片,擴展插槽,擴展接口,電源插座等元器件,因此制定一個標準以協調各種設備的關係是必須的。所謂主板結構就是根據主板上各元器件的布局排列方式,尺寸大小,形狀,所使用的電源規格等制定出的通用標準,所有主板廠商都必須遵循。分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以及BTX等結構。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板結構;而LPX、NLX、Flex ATX則是ATX的變種,多見於國外的品牌機,國內尚不多見;EATX和WATX則多用於服務器/工作站主板;ATX是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主板結構,擴展插槽較多,PCI插槽數量在4-6個,大多數主板都採用此結構;Micro ATX又稱Mini ATX,是ATX結構的簡化版,就是常說的"小板",擴展插槽較少,PCI插槽數量在3個或3個以下,多用於品牌機並配備小型機箱;而BTX則是英特爾制定的最新一代主板結構。
評價
Baby AT結構標準的首先表現在主板橫向寬度太窄(一般為22cm),使得直接從主板引出接口的空間太小。大大限制了對外接口的數量,這對於功能載來越強、對外接口越來越多的微機來說,是無法克服的缺點。其次,Baby AT主板上CPU和I/0插槽的位置安排不合理。早期的CPU由於性能低、功耗小,散熱的要求不高。而今天的CPU性能高、功耗大,為了使其工作穩定,必須要有良好的散熱裝置,加裝散熱片或風扇,因而大大增加了CPU的高度。在AT結構標準里CPU位於擴展槽的下方,使得很多全長的擴展卡插不上去或插上去後阻礙CPU風扇運轉。內存的位置也不盡合理。早期的計算機內存大小是固定的,對安裝位置無特殊要求。Baby AT主板在結構上按習慣把內存插槽安放在機箱電源的下方,安裝、更換內存條往往要拆下電源或主板,很不方便。內存條散熱條件也不好。此外,由於軟硬盤控制器及軟硬盤支架沒有特定的位置,這造成了軟硬盤線纜過長,增加了電腦內部連線的混亂,降低了電腦的中靠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