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海市簡稱「臨」,浙江省台州市代管縣級市,從夏朝開始,臨海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和屬地演變情況。1986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海縣建制,設立臨海市。

臨海市位於浙江沿海中部,長三角經濟圈南翼,東連東海、西接仙居、南連黃岩、北靠天台,介於北緯28°40′~29°04′,東經120°49′~121°41′之間。陸地面積2203公里,海域面積1819平方公里。臨海市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

全市擁有海島大小島嶼86個,其中頭門、東磯、田岙、雀兒岙為最大島,島上有漁民居住。海洋捕撈資源豐富,生物品種繁多。著名的東磯漁場盛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鯧魚、鰣魚、石斑魚、鰳魚、馬鮫、海鰻、墨魚及對蝦、梭子蟹等海產品。潮間帶灘涂面積8.7萬畝,適合海水養殖。

臨海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也是全國首個獲得「中國宜居城市」稱號的縣級市。臨海為中國沿海首批開放城市之一,私營經濟發展快速,活力四射,是中國股份合作制經濟發祥地之一,在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1]

建制沿革

從夏朝開始,臨海境內就有人類活動和屬地演變情況。

夏、商、周時,臨海屬甌地,春秋時屬越地,戰國時屬楚。秦統一六國後,屬閩中郡。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縣,為東部都尉治,設縣治於章安,屬會稽郡。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改稱章安縣。公元222年,分章安北部置始平縣,分西部及永寧縣部分境域置臨海縣。公元257年,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郡治在章安;三國吳大帝時建臨海縣(以臨海山得名)、臨海郡(治章安縣)。公元323年,臨海郡轄章安。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廢郡,章安、始豐、寧海、樂安併入臨海縣,屬處州。公元591年,移縣治於大固山。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台州。公元1227年,設台州路總管府。公元1368年,台州路改為台州府,隸屬浙江省。自唐至清,臨海歷來為台州的州、郡、路、府治所。中華民國初,廢府存縣,屬會稽道。中華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制,先後屬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專署管轄。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臨海,建立縣人民政府。同年10月,成立台州專區,駐地在臨海。1986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海縣建制,設立臨海市。1994年,遷台州行署至椒江,設立台州市,臨海市為省轄市。

行政區劃

臨海市轄5個街道、14個鎮:古城街道、大洋街道、江南街道、大田街道、邵家渡街道、汛橋鎮東塍鎮匯溪鎮小芝鎮河頭鎮白水洋鎮括蒼鎮永豐鎮尤溪鎮湧泉鎮沿江鎮杜橋鎮上盤鎮桃渚鎮。市政府駐古城街道東方大道99號。全市995個村委會,10252個村民小組,35個社區居委會,1197個居民小組。[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臨海,位於浙江省沿海中部,長三角經濟圈南翼,是浙江省轄市,台州市代管市。介於北緯28°40′~29°04′,東經120°49′~121°41′之間。東頻東海,南接台州市區,西連仙居縣,北與天台縣、三門縣接壤。

臨海擁有陸地總面積220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占70.7%,平原面積占22.8%,水域面積占6.5%;海域面積181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27公里。市域東西最大橫距8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44公里。全市三面環山,一面靠海,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特徵。

地質環境

境內背山面水,以山地和丘陵為主,地勢自西向東傾斜。浙江省第三大水系——靈江,由西向東橫貫本市中間掠過。從仙居縣而下永安溪,從天台縣而下的始豐溪,在臨海西邊的版圖上,成「Y」形,在永豐鎮三江匯合,進入靈江。括蒼山、大雷山、桐峙山等3支山脈,逶延盤踞在境內西部、南部和北部。浙東第一高峰——括蒼山,主峰米篩浪海拔1382.6米,是中國大陸21世紀第一縷曙光首照地。西部有大雷、赤峰、羊岩諸山環立,海拔在700~1200米之間。中部是斷陷盆地,東部為濱海平原,地勢平坦。境內層層疊疊的峰巒,延綿起伏的山丘,廣袤無垠的海洋,稻浪滾滾的田園,阡陌縱橫的河流,組成一幅江南水鄉特色的美麗畫卷。

氣候環境

臨海市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全年積溫5370℃,無霜期241天,平均蒸發量1231.4毫米,屬濕潤地區。1月平均氣溫5.8℃,7月平均氣溫28℃;年降水量1550毫米,5~6月為梅雨季節,7~9月以晴天為主,夏秋之交颱風活動較頻繁。

地形地貌

臨海地質構造單元屬「浙閩地質」,華夏台背斜的東翼部分。構造形態以斷裂形變為主,褶皺構造不發育。地貌結構複雜,土地、丘陵、台地、平原、灘涂、島礁都有發育而以割破碎的丘陵和土地為主要特徵,分布最為廣大。分布結果是:西部集中分布土地、丘陵,山間溪流縱橫交織;中部主要為丘陵與河谷平原;東部系河網平原及灘涂海域。從地貌而言,臨海屬丘陵土地市。[3]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有:鐵、錳、鉛、鋅、銅等,非金屬礦有黃鐵礦、螢石、珍珠岩、澎潤土、磷灰石、黃嶺土、石英岩礦等。

海洋資源

全市擁有海島大小島嶼86個,其中頭門、東磯、田岙、雀兒岙為最大島,島上有漁民居住。海洋捕撈資源豐富,生物品種繁多。著名的東磯漁場盛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鯧魚、鰣魚、石斑魚、鰳魚、馬鮫、海鰻、墨魚及對蝦、梭子蟹等海產品。潮間帶灘涂面積8.7萬畝,適合海水養殖。

生物資源

臨海市是浙江省林業重點縣(市),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8.6%,有林地2073萬畝,總蓄積量282萬立方米,年產木材6.5萬立方米,特產林20.3萬畝。有國家保護的鐘萼木、浙江樟、花櫚木、凹葉厚朴等19種樹種,野生動物90餘種,其中有雲豹、黑鹿等11種為國家級保護動物,省級7種。

區域人口

2015年末全市戶籍總戶數38.33萬戶,比上年末淨減少1038戶,戶籍總人口119.5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300人。其中男性人口61.99萬人,女性人口57.58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18.5:100。全年共出生14908人,死亡7109人,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別為12.50‰和5.9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54‰,比上年增長1.17個千分點。總人口中城鎮人口41.00萬人,鄉村人口78.57萬人。[4]

區域經濟

綜合概述

2015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463.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62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206.23億元,增長7.2%;第三產業增加值216.62億元,增長7.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8.8:45.5:45.7調整為8.8:44.5:46.7。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8846元,比上年增長6.7%,按人民幣對美元年平均匯率(1美元=6.2284元)折算為6237美元。

2015年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67.81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8.01億元,增長2.0%,主體稅種中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分別完成6.70億元和2.11億元,分別增長10.2%和1.9%,營業稅和企業所得稅完成7.37億元和4.30億元,分別下降4.2%和1.4%,其他地方各稅下降3.7%。地方財政預算支出58.69億元,增長8.4%,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和城鄉社區事務均下降7.4%,節能環保、社會保障和就業、公共安全和科學技術增長較快,分別增長58.3%、15.9%、11.2%和10.0%,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和教育分別增長9.3%、8.4%和5.9%。

第一產業

2015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6.03億元,比上年增長2.8%。其中農業產值31.86億元,增長4.2%,林業產值1.80億元,下降9.5%,牧業產值7.08億元,下降2.1%,漁業產值25.05億元,增長3.6%。

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39.45千公頃,比上年增長4.8%。糧食播種面積為20.62千公頃,增長11.1%,糧食公頃產量6626公斤,增長198公斤,糧食總產量13.66萬噸,增長14.5%。非糧作物播種面積18.83千公頃,下降1.7%。糧食作物與非糧作物播種面積的比例為52.3:47.7。全年油料產量3234噸,下降22.4%,棉花產量126噸,增長7.8%,甘蔗產量6678噸,增長3.4%,蔬菜產量35.49萬噸,增長1.1%,果用瓜產量5.85萬噸,下降3.4%。全年蠶繭產量97噸,下降20.5%,茶葉產量1081噸,增長7.2%,水果產量38.75萬噸,增長6.9%,其中柑桔產量22.86萬噸,增長13.7%。

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合格面積434公頃,四旁零星植樹20萬株,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2045公頃;全年木材產量3.52萬立方米,竹材39.50萬根;年末實有自然保護小區20個,自然保護小區面積3610公頃;全市有林地面積151.8千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4.2%。

全年肉類總產量2.15萬噸,比上年增長0.5%,禽蛋產量3532噸,下降20.3%,牛奶產量2241噸,增長5.6%。生豬出欄18.83萬頭,下降2.1%,年末生豬存欄13.80萬頭,下降0.8%;家禽出欄55.27萬隻,下降13.6%,年末家禽存欄41.66萬隻,下降9.4%。

全年水產品總產量12.78萬噸,比上年增長1.2%。其中海洋捕撈產量10.19萬噸,增長0.3%;海水養殖產量1.07萬噸,增長6.7%;淡水產品產量1.37萬噸,下降6.0%。

全年完成水利總投入7.61億元。年末全市擁有水庫89座,水庫總庫容3.96億立方米,堤防總長度238.12公里。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8.64千公頃,旱澇保收面積22.15千公頃。年末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60.03萬千瓦,下降1.7%。全年農村用電量16.62億千瓦時,增長2.0%。化肥施用量(折純)2.19萬噸,下降1.0%。

第二產業

2015年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171.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2%。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工業法人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77.20億元,增長1.1%,完成工業銷售產值590.60億元,增長4.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1.97億元,增長1.3%,股份合作制企業2.74億元,增長10.7%,有限責任公司142.98億元,下降9.6%,股份制企業134.18億元,增長12.1%,私營企業334.80億元,比上年增長6.2%,港澳台投資企業25.00億元,增長3.6%,外商投資企業15.53億元,下降45.8%。製造業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製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49.05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5.8%。

工業產品產銷率為87.21%;實現利稅總額57.16億元,增長32.1%,其中利潤總額36.81億元,增長38.9%;虧損企業虧損額3.55億元,下降6.8%。

規模以上重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02.97億元,比上年下降6.6%,輕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74.23億元,增長8.2%。三大主導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23.30 億元,增長1.0%,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2.5%。其中醫藥化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74.11億元,增長22.3%,休閒用品禮品業137.17億元,下降1.5%,汽車機械業112.02億元,下降18.5%。其他重要產業中,橡膠塑料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7.94億元,增長8.1%,建材業67.27億元,下降5.7%,船舶製造業12.09億元,下降12.7%。全市工業總產值超億元的企業有149家,比上年減少4家,完成工業總產值537.74億元,比上年增長5.8%,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9.4%,其中超10億元企業10家,比上年減少2家。

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34.7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2%。71家建築企業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24.77億元,增長13.2%,其中竣工產值314.18億元,增長44.5%。全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3105.18萬平方米,增長6.4%。

第三產業

2015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1.90億元,比上年增長9.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6%。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76.44億元,增長10.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5.46億元,增長7.8%。按消費形態看,餐飲收入18.54億元,增長14.8%,商品零售183.36億元,增長17.1%。

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服裝鞋帽類比上年下降7.1%,中西藥品類增長13.4%,汽車類零售額增長7.1%,日用品類下降21.6%,通訊器材類增長39.7%,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下降3.6%,石油及製品類下降4.4%,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則下降12.8%。

年末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81個,其中消費品市場71個,生產資料市場9個,服務市場1個,成交額51.92億元,年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7個。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比上年上漲1.0%,其中服務項目價格水平下降0.4%,消費品價格水平上漲1.6%。分類別看,八大類商品價格「五升三降」:食品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煙酒及用品類、衣着類和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出現上漲,分別上漲3.9%、3.7%、3.2%、1.4%和1.0%;食品類中,肉禽及製品和鮮菜漲幅較大,分別上漲9.3%和8.4%;交通和通訊類、居住類和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則分別下跌3.9%、1.8%和0.8%。

全年共接待國內遊客1459.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0.5%;接待海外旅遊者6885人次,增長21.0%。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146.71億元,比上年增長26.8%,其中國內旅遊收入146.59億元,增長26.8%,海外旅遊收入196.0萬美元,增長4.3%。[5]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5年全市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件,浙江著名商標7件,浙江名牌產品3個,台州著名商標8件,台州名牌產品7個。列入國家級科技項目計劃10項,省級136項;省級科技成果鑑定112項;省級科技進步獲獎3項,台州市級9項。全年申請專利2633項,專利授權2425項,其中發明216項。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32項,技術交易額2.1億元。年末全市共有上市企業6家,新三板掛牌企業8家。

年末全市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577人,其中高中級職稱人員5853人。年末擁有農民技術職稱人員18552人。全年地方財政科技投入14643萬元,比上年增長10.0%。

教育事業

全市有普通中學44所,在校生5.58萬人;職業高中9所,在校生1.63萬人;普通小學89所,在校生8.67萬人。全市普通高校錄取5459人。義務教育普及得到鞏固。除初中入學率為97.91%外,小學入學率、小學鞏固率、初中鞏固率均為100%,初升高比例為97.6%。15年教育普及率98.47%。全市共有幼兒園266個,在園幼兒數3.73萬人,特殊教育在校學生271人。全市共有中小學(幼兒園)專任教師9700人,幼兒園、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100%、100%、99.84%、99.25%和92.23%。

文化事業

2015年開展文化下鄉682場次,其中送戲下鄉386場次,送書3.2萬冊,送講座、展覽258場次,跨市縣文化走親6場次,市域內鄉鎮間文化走親38場次。申遺工作順利推進,《台州府城牆保護規劃》順利通過國家文物局評審。台州府城牆申遺項目獲浙江省人民政府支持意見。完成小芝新石器時期遺址調查勘探工作,發現小芝峙山頭遺址約距今8500年~7000年,填補了臨海市史前文化遺址的空白。建成並對外開放台州府刺繡博物館、永利秤專題性陳列館。年末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項,省級18項,台州市級41項,市級106項。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02處,市級文物保護點20處,省級自然化石保護區1處。年末共有電影放映單位32個,其中電影院3個,劇院1個,電影放映3.43萬場次,電影觀眾343萬人次。年末公共館藏圖書43.47萬冊,全年接待讀者30.15萬人次,借閱書刊30.17萬冊。市博物館年末文物藏品9422件,其中一級品5件,二級品124件。全年公共廣播節目播出時間6270小時,公共電視節目播出時間4808小時。年末全市擁有有線電視用戶28.67萬戶,廣播和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0%。

醫療衛生

2015年末全市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8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79個,實有醫療床位4828張。全市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6515人,其中執業醫生和執業助理醫生2854人,註冊護士2505人。年末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45人,其中每千人擁有執業醫生和執業助理醫生2.39人。全市嬰兒死亡率2.82‰,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3.73‰。全年有7854人次參加無償獻血。全市有衛生防疫技術人員100人,社區衛生服務站31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100%,衛生戶廁普及率97.44%。

體育事業

大力開展群體活動,全民健身運動進一步普及,成功舉辦了臨海市第十六屆運動會。積極承辦浙江省健美操錦標賽、全國毽球錦標賽等大型賽事,不斷提升臨海知名度和美譽度。積極備戰參賽台州市第四屆運動會,取得優異成績,獲得金牌78.5枚,創歷屆參賽最好成績。全市全年共奪得國際級金牌2枚,銀牌2枚;國家級金牌2枚,銀牌3枚,銅牌3枚;省級金牌15.5枚,銀牌13枚,銅牌24枚。

環境保護

全市共有環境保護機構10個,各類工作人員74人;環境監測站1個,環境監測人員23人。全市地表水滿足水域功能達標率為80%,市級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市環境空氣PM2.5年均濃度41μg/m3,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89.8%。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良好。

社會保障

2015年末城鎮以上單位從業人員17.32萬人,城鄉個體和私營企業從業人員20.26萬人。年末全市有職業介紹機構17個。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1%,比上年下降0.08個百分點。年末全市有22.35萬人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其中企業在職15.55萬人,全年共支付養老金13.64億元;全市有19.69萬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工傷、生育保險年末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3.21萬人和13.58萬人;年末全市參加失業保險職工16.78萬人,全年共發放失業保險金1163.69萬元。年末全市有47.2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有94.51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合率為96.6%。

年末全市共有社會福利事業單位67個,床位12350張,年末在院人數3293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822人,安排城市低保資金361.2萬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724人,安排農村低保資金3946.6萬元;城市「三無」救助24人,安排救助資金31.5萬元;農村五保供養479人,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99.56%,安排農村五保供養資金550.8萬元。[6]

歷史文化

地方文化

臨海市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經濟、文化發達,至今仍保留着許多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和大批珍貴文物,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譽。自唐廣文博士鄭虔來台州開辦學館、啟蒙教化之後,民重耕讀,教育發達,名人輩出。在歷代科舉中,出過3位狀元,1位榜眼,1位武探花,共有進士357人,其中最盛的宋代達217人。清光緒年間,建有中學堂2所,高等學堂6所,初等小學堂30所。現有大專院校1所,中小學616所,教育工作高標準地通過國家「兩基」評估驗收。

歷經漫長歲月的風雨滄桑,臨海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跡、名特「四名」之城。古城牆歷史悠久,保存完好。台州古城、譚綸畫像、戚繼光表功碑、千佛塔、桃渚城、湧泉、溪口古窯址群、鄭虔墓、翼龍化石產地保護區等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峰、珊瑚岩群分別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和多功能國家級地質公園。

臨海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古蹟和風景名勝眾多,著名的有:江南古城、巾山塔群、東湖公園、桃渚戚繼光抗倭古城、武坑風景區、大坎頭珊瑚岩。台州府城牆和桃渚古城被命名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桃渚被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引人注目的古城牆修復工程、湧泉寺、三峰寺等旅遊景點建設基本完工,形成了臨海觀光旅遊熱線。

水龍會

早年,在臨海古城區內,有一個「水龍會」,水龍很多,都藏在城區各處的廟裡,清河廟、魚棚廟、玄帝廟、崔王廟都有,每年不管外面有沒有發生情況,都雷打不動地照例出來聚會活動一次,比試一下本領的高低,在那些藏着水龍的廟裡的漆黑木柵大門上,都顯赫地寫着「太平公所」四個大字。這就是一支由強壯的年青人組成的業餘的救火隊伍,義務地擔負着城區及近郊各處救火職責。水龍就是一台人工操作的抽水機,水龍頭就是一支噴水的水槍,為了給人們有常備不懈的警覺感,水龍的渾身上下都漆着火紅的顏色;除了水龍還有很多的提水桶,這提水桶與平常用的提水桶不同,一隻只半圓桶體的形狀平穩整齊地掛在牆壁上(使用時拿下使用),那渾身火紅顏色的半圓桶體的桶面上,一隻只都寫着「太平桶」三字。  

水龍會每年一次聚會活動,選擇在一個空曠的場地上。各廟裡的水龍全部聚集在一起,噴射用柴草高疊起來偽裝的敵情(火堆),年輕的小伙子頭戴藤帽,腳打綁腿,動作迅速爭先恐後爭着要最先噴水,水龍是雙缸體的壓力抽水機,兩邊均有粗大的壓杆,需要七八個人一起進行上下擠壓,擠壓越快,水壓越高,水壓越高才會射得有力射得遠射得准。這麼多水龍,小伙子們個個奮不顧身拚命地上下擠壓,水龍噴水,在空中交織成密密的水網,蔚為壯觀,水直射到火堆上,發出嗤啦啦的響聲,博得了圍觀群眾的一陣陣歡呼。小伙子們驚人突出的表現,還會得到姑娘們的青睞和傾慕,老年人古風依舊,笑眯眯地點劃着談論着現場的情景及自己當年的風采。水龍會的活動都在八九月份的時節舉行,其實這是對水龍是否可以正常使用的一次實地檢驗及人們對水龍的實際熟練操的一次觀摩演習。早年年關前後一般是居民發生火災的多發時期,選擇這一時期進行活動,實際上就是為居民在年關時期萬一發生火災的一個事先的準備工作,常備不懈,嚴陣以待。  

在早年古城內的街坊巷間的空凹處,時常會發現築有半人高的水池,上面蓋上石板以防小孩掉下去,這就是為「水龍會」。準備用的水池,叫"太平池",如果一發生情況,隨時可打開使用。  

現在,「水龍會」隨着歷史時代發展已經消失了,但是它在對古城早年的消防方面的作用還是功不可沒的。[7]

名優特產

臨海名茶:臨海蟠毫,羊岩勾青。

臨海名果:柑橘,葡萄,楊梅,枇杷,栗子。

臨海美食:臨海小吃有糟羹、壘圓、麥蝦、豆面碎、雞蛋麻糍、羊腳蹄、麥油脂、蛋灌麥餅、臨海餛飩、豆腐乾煮鑊、白水洋狗肉、重陽糕、灰青糕、漾糕、水浸糕、五味粥、豆面、米麵、扁食、魚面、光餅、糯米圓、青團、烏飯麻糍、麥餅筒、黃岩苔菜餅、薑汁核桃蛋、肉丸糊麥餅、糊拉汰等。

風景名勝

臨海古城牆

臨海歷史悠久,文物眾多,是我國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府城。現有段保存非常完整的古城牆,被稱:「江南長城」。臨海江南長城是北京八達嶺等處長城的師範與藍本(中國長城學會會長羅哲文原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區。

江南長城始建於晉,成於隋唐,距今有1500多年歷史。其北枕北固山,東臨東湖,西、南面靈江匯永安與始豐之水繞城而過。城依山、山傍水,水抱城,山、水、城相融,構成了「青山入城,江水環郭」的獨特景觀。江南長城尤以西北部最為險峻,依山就勢,逶迤曲折,宛如巨龍飛舞,人稱「江南八達嶺」。

漢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起在臨海設縣,東晉太守辛景為抵禦孫恩始築城。舊城長6000餘米,現存約5000米。舊城有七門,門上皆有樓。現存瓮城4城,敵台(墩台)數10個。

城上勝地眾多,有顧景樓、白雲樓、煙霞閣、平海樓等亭台樓閣,還有民族英雄鄭成功使用過的古炮-「大將軍」、元末農民起義首領方國珍稱王祭天的望天台,清雍正皇帝御筆摩崖石刻和中津古渡遺址。

臨海古城牆,除了禦敵的功能之外,還有防洪的功能。城牆有三分之一的長度是沿着靈江修築,台州府城正位於靈江入海近處,江水與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時常漫上城來。城牆有如大堤,千餘年來抗擊着洪水的衝擊。為此,臨海城牆在修築設計上,採取了特有的措施,把瓮城修作弧形,特別是把「馬面」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圓弧形(其餘一方仍為方形),在全國古城牆中,十分罕見,目前所知尚屬孤例。由於城牆的抗洪作用,在元朝滅掉南宋時,元帝曾下令拆毀江南所有古城牆,以利其鐵騎長驅直入,而臨海城牆卻因其無法替代的防洪功能,得到了特旨免拆。

括蒼山

括蒼山位於臨海西南部,主峰米篩浪海拔1382米,是浙東南第一高峰。它沒有天目山、雁盪山那麼出名,是浙江難得還沒怎麼被旅遊開發的地方。山上沒有太多人工痕跡,雲海、日出和風車的絕佳組合是每個來到括蒼山的人都難以忘懷的景觀。山頂的一塊新世紀第一縷曙光紀念碑(曙光碑),標誌它是21世紀中國大陸第一縷曙光首照地。

可能也正因為沒有旅遊開發,上括蒼山的路並不好走。而當你站在山頂,放眼望去是開闊而綿延的山嶺,山嶺上風力發電廠的風車日復一日地旋轉着。常有大朵的雲環繞在山間,日出時陽光把雲海和天空染成漸變的橙色,讓你覺得一路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在曙光碑看一次日出,也不失為一件頗有儀式感的事兒。

山頂有幾間農家樂,遊人通常會在山上留宿一晚等待第二天的日出。上山共有兩條路,一條是由北面景區大門出發的公路,可直達米篩浪峰頂的曙光碑附近(約28公里)。這條路雖然路況相對較好,但路程太遠,適合自駕和不願爬山的普通遊客包車上山。若是自駕,建議新手謹慎駕駛,並且務必備些暈車藥,因為會有大約1小時的繞山路。張家渡鎮上也有很多私家小車可以把你帶到山頂,150元左右。曙光碑附近的雲頂山莊等農家樂可吃飯和住宿(標間平日168元,供參考),也可搭帳篷露營(租帳篷約100元/頂)。如果是一群朋友一起,大家一起在星空下燒烤(約50元/人)或者開篝火晚會,感覺很棒。

另一條從南面的黃石坦開始走,是當地人和驢友的上山路。這條路雖然路況比較糟糕,不過更近一些。來到括蒼山的愛好徒步和攝影的驢友通常會用兩天時間完成穿越,白天徒步上山,晚上在跑馬坪的農家搭帳篷露營(也可住房間),第二天一早看日出,而後沖頂主峰米篩浪。如果有包車往返,可讓司機第一天送到黃石坦,第二天在曙光碑附近接你下山。

黃石坦到能看到風車的跑馬坪是大概3小時的石階路,一路上坡,比較辛苦,一根登山杖會讓你輕鬆不少。不過好在一路有大樹和溪水相伴,夏天在溪邊洗臉洗手,感覺很清涼。再由跑馬坪登頂到曙光碑2小時左右,是比較好走的土路,這一路上都是風車,風景也美,可以盡情拍照。

東湖

東湖位於臨海古城東側,開鑿於北宋年間,原為水軍泊船屯兵之所。北宋熙寧四年(1071),台州郡守錢暄疏灘拓建成湖,並闢為園林。

自宋以來,東湖歷代有維修。尤其是清康熙十八年(1676)和同治十年(1871),經台州郡守鮑復泰、劉王敖先後兩次修繕後,規模甚為可觀,成為台州園林之首。清文人俞樾有語云:「杭州有西湖,台州有東湖,東湖之勝,小西湖也。」近年,臨海市政府又參照歷史風貌,對東湖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使近千年古園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東南入口為依水山莊,因杜甫詩句「名園依綠水」而得名。內有紀念錢暄和錢氏家族的建築,俗稱「錢園」。

桃渚風景區

桃渚風景區是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台州臨海市境內,由抗倭古城桃渚,天下奇觀珊瑚岩,小雁盪武坑,海濱浴場等眾多景觀組成,面積約150平方公里,有200多個景點。宋代文天祥稱其為「海上仙子國」,清代馮庚雪贊為「風景直冠東南」。景區集峰、洞、石、瀑、灘為一體,譽為「五絕」風光。

桃渚抗倭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城高二丈一尺,周圍二里七十步,是明代浙江東南沿海用於抗倭的四十一個衛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個。抗倭名將戚繼光曾在此屢敗倭寇,戰績輝煌。古城內外,古蹟眾多,風景優美。後所山上有「眺遠」、「鎮海」題刻,有抗倭亭,最高處有敵台,烽火台。城內有抗倭陳列館,古城一條街等。城南二里許為石柱峰,桃江十三渚,再南是武坑風景區,連接着芙蓉、白岩山。集明代古城、億年火山和田園風光為一體。

大堪頭珊瑚岩群:在距桃渚十餘公里的大堪頭,分布着國內罕見的珊瑚岩景觀。珊瑚岩的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火山熔岩地貌造型的代表作。80年代,在這裡發現了距今七千萬年至一億八千萬年之間的翼龍化石,這在江南屬首次發現,在國內也為數甚少,對研究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古代氣候以及地質地貌都有很高價值。

武坑:位於桃渚近處的連盤鄉,屬億年前火山熔岩形成的台地、峰叢、孤峰,宛如瓊台玉閣,人間仙境。山不高而峰奇,路不陡而崖峻,小巧中顯奇秀,平緩間見雄壯。絕壁環布,溝谷清幽,幾十處峰岩既高又怪,老虎、烏龜、展旗峰、仙人擔等各種形態,維妙維肖;聯輝、主幢、玉鏡等洞穴各有特色,火焰山一線瀑、珍珠瀑等更是美不勝收。

石柱靈峰:位於桃渚鎮2公里處,石柱峰高141.81米,上平下削,玉質嶙峋,氣勢雄偉,後有一小石柱,低崗相連,酷似駱駝靜臥。峰下有桃江十三渚,彎彎曲曲,水抱洲渚,狀如「九龍戲珠」。田園風光,如詩如畫。附近有將軍岩、玉壺岩、二蛙登山、龍斬腰等景及明霞、漏月諸洞。西連秀麗芙蓉山,雄壯白岩山,群峰怪岩,群洞密林,別有洞天。

紫陽街

紫陽街,全長1080米,街上古蹟,數不勝數。

有紀念宋代南宗道教始祖張伯端(紫陽真人)的石碑、紫陽橋和紫陽坊。有紫陽故里和紫陽宮遺址,原紫陽宮南大門牌坊基石保存完好。還有明歷十九年(1591)由舉人吳執御、彭世煥、王如春、章應科、徐子瑜五人立的「五鳳坊」。

紫陽街兩旁的水井是紫陽街古蹟的又一大特色。最引人注目的要數紫陽井和千佛井。

除此之外,紫陽街北端北固山的鄭廣文祠,始建於唐廣德二年(764年),是為紀念唐代鄭虔在台州開創了文教之先河而立。紫陽街南端,位於巾子山麓、古城牆邊的龍興寺,為台州之首寺。[8]

城市榮譽

中國宜居城市 全國衛生城市 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市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中國沿海首批開放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中國股份合作制經濟發祥地之一 21世紀中國大陸第一縷曙光首照地 南魚米、橘果之鄉 中國無核蜜橘之鄉 中國楊梅之鄉 中國名茶之鄉 中國西蘭花之鄉 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 國家體育先進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