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脘穴是身体中一个重要的交汇穴道,是身体中不同静脉所交汇在一起的一个穴道,其中包括了任脉、小肠经还有足阳明胃经等等,这些都是在中脘穴中出现交汇。由此可见,中脘穴对于我们身体的正常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位置
中脘穴我们的胸骨下端和肚脐线连接的中间,也就是肚脐正中间向上大约4寸左右的位置,
取穴方法
仰卧位,腹正中线上,脐中上四寸。
名解
《黄帝内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中医认为,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则聚湿成痰或宿食停滞,壅遏中焦,浊气不降,上扰心神,而出现“卧 不安”。因此,通过刺激胃腑的募穴中脘穴亦能治疗胃气不和所致的失眠等病证。 中脘穴,又叫上纪穴,胃脘穴,大仓穴,太仓穴,胃管穴,三管穴,中管穴,中碗穴,属于任脉,因为其位置的特殊,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都会经过中脘穴,是人体中一个重要的交汇穴道,是身体中不同静脉所交汇在一起的一个穴道,其中包括了任脉、小肠经还有足阳明胃经等等,这些都是在中脘穴中交汇,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对于一些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缓解和保健功能。 中脘穴可以用手按摩,也可以用艾条艾灸,日常用手顺时针打圈按摩即可。
中脘穴的功效
中脘穴因为连接脾胃、大小肠等器官,所以对于呼吸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1、按摩中脘穴能够很好的控制食欲,避免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具有很好的减肥作用。 2、按摩中脘穴还具有促进肠胃蠕动的功效,这样能够帮助身体快速的排出多余的脂肪以及废弃物,排出宿便,以达到治疗便秘、排毒养生的效果。 3、按摩中脘穴可以消除水肿和眼袋。一般来说出现很重的眼袋,出来本身的睡眠不好,也跟胃部不好有关系,可能是消化不良,脾胃虚弱等等,这些都会导致眼袋重、发青的现象。而且因为中脘穴具有聚集和传导地部水液,所以能有效的消除水肿。 4、按摩中脘穴可以治疗胃脘痛、腹胀、呕吐、胃酸过多、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胃部疾病。 5、按摩中脘穴可以治疗精神不济、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精神疾病。 6、按摩中脘穴可以治疗痰多咳嗽、嗓子发炎肿痛等呼吸道疾病。 [1]
按摩中脘穴的注意事项
在按摩这个穴位的时候会出现酸痛的情况,甚至还可能伴随有打嗝的症状,但是这都是正常的,在按摩的时候一定要用力,并且要持续按摩五分钟左右,这样效果才更好,在按摩的时候最好用两只手,一只手可能会出现力量不够,同时也不容易揉搓到这个穴位。
操作方法
1、悬灸法: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在施灸部位上进行一上一下的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2、指压法:患者坐位或者卧位,5手指并拢,中指指尖垂直按压在中脘穴上,另一手覆于其上协助用力,缓慢加压,使局部感到明显酸胀痛感、但能够耐受为度。按压时间为2~3分钟。再用手掌的大鱼际按揉放松。重复上述治疗3~5次。
中脘穴的配伍功效
中脘穴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 中脘穴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 中脘穴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 中脘穴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 中脘穴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