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棉所36(中棉所36)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棉所36(中棉所36)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以H109為母本,以早熟品系中662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 棉花品種。 於1999—2002年分別通過天津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全國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是新疆北部棉區主推品種。[1]
栽培要點
1、適時播種。5月中下旬在小麥行間干籽播種,後澆麥黃水或灌水後適墒播種。
2、苗期管理。麥收後及早滅茬,防治薊馬,灌提苗水,施提苗肥,每公頃施尿素75—85千克,每公頃留苗7.5萬—10.5萬株,單株留果枝7—9個。
3、田間管理。根據田間棉花長勢,在盛蕾期至花鈴期噴縮節安2—3次,每次每公頃用縮節安原粉15—45克。另外,每公頃追施棉花專用肥375千克,或尿素225—300千克。缺鉀棉田適當增施鉀肥。按照害蟲防治標準,及時防治棉鈴蟲和棉蚜等害蟲。
4、新疆棉區管理要點。採取以密、矮、早、化調為中心,加地膜覆蓋的栽培方式,4月下旬播種,播後蓋膜。每公頃留苗15萬株,總果枝數6萬—7萬個,株高控制在55—60厘米之間。蕾期至花鈴期噴施縮節安2—3次,每次每公頃用原粉15—30克,避免因用量過大造成減產。
基本信息
作物名稱:中棉所36
省級審定:(1999)津種審字第010號,新農審字(2002)第023號
適應性和適宜地區:適宜在黃河流域棉區麥(油)棉兩熟種植,也適宜在京、津、唐地區和新疆北部棉區作一熟春棉種植
特徵特性
中棉所36,種子飽滿,出苗快,幼苗整齊、茁壯。植株筒形,較緊湊,株高71—78厘米,莖稈堅硬,抗倒性強。整個生育期長勢旺,莖稈、嫩葉被有茸毛。果枝上舉,第一果枝着生節位5—6節,果枝9—11個。鈴卵園形,鈴重5克,子指11克,衣分36.6%—38%,結鈴集中,吐絮暢,棉絮潔白有絲光。
抗病蟲性:據有關資料顯示,中棉所36區域試驗鑑定結果,枯萎病病情指數為7.2,黃萎病病情指數為17.5,蚜害指數為20.3,蚜害減退率37.3%,總體抗性優於中棉所16。
纖維品質:1996—1997年農業部棉花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結果,平均2.5%跨長29.3毫米,比強度23.2cN/tex,麥克隆值4.4,伸長率6.8%,光反射率75%,環紡紗強124,氣紡品質1902,整齊度49.8%,黃色深度8。纖維潔白有絲光,各項指標符合紡織工業的要求。
產量表現
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夏棉區域試驗兩年平均,中棉所36皮棉產量每公頃913.5千克,比對照中棉所16增產12.8%,霜前皮棉產量每公頃802.5千克,比對照中棉所16增產16.8%,均達極顯著水平。1998年全國夏棉生產試驗,皮棉產量每公頃990千克,比對照中棉所16增產14.2%,增產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