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系統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國農業歷史與文化的專題博物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由南京農業大學與南京博物館合作共建,下設辦公室、文物徵集部、規劃展示部、研究部、宣傳推广部等。坐落於南京農業大學農博路1號。現有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其中陳列面積1500平方米。

基本內容

中文名: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

地點:南京農業大學農博路1號

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

基本陳列:由六個部分組成

類別:歷史類

館藏精品:《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

陳列面積:1500平方米

建築布局

基本陳列由六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介紹中華農業文明的起源;第二部分展示傳統農業技術體系的創立與發展;第三部分為中國農業制度的歷史演變;第四部分為中國傳統農業在世界農業發展中的地位和影響;第五部分為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活與農業文化;第六部分為南京農業大學校史陳列,以實物、圖片和文字展示南農人傳承薪火、繼往開來的奮鬥精神。

館藏文物

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主要藏品有古代農業生產工具1000餘件、原版古農書346部3000餘冊、古代農業生活和文化用品、古代農業作物和動物標本,以及國內和國外各類土壤標本等等。其中明代嘉靖馬直卿刻本《齊民要術》、崇禎平露堂刻本《農政全書》、明刻本《唐宋白孔六帖》、明刻本《花史左編》等15種被國務院古籍整理小組列為善本古籍。

鎮館之寶

據南農大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農博館館長王思明介紹,農博館的鎮館之寶有三樣,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雞蛋,這恐怕是全世界「年齡」最大的雞蛋了。出土時它們裝在一個陶壇里,因為歷經2000多年的時光,變得非常脆弱,博物館只去除了陶壇內很淺的一層土,露出六七隻雞蛋,其它的仍土封存在陶壇的泥土中,因此罈子里到底有幾隻雞蛋,他們也不知道。另一樣則是一套8本的明嘉靖刻本《齊民要術》,距今已有480年歷史,這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書,全國只有兩套,另一套存放在上海博物館。第三樣是我國最早的一支青黴素,是由樊慶笙先生在上世紀40年代從國外帶回菌種、並研製成功的,一經投產立即運用到抗日戰爭中,救治了無數中國軍民。

文物徵集

為使展品豐富,博物館自2003年9月就開始向全國進行文物徵集,徵集地區主要集中在黃河文明發源地的陝西、山西、山東和長江文明發源地的江蘇、浙江等地,現已徵集到文物數百件。其中包括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7000多年前碳化的種子,8000多年前馴養家禽的骨骼等實物展品。此外,還有大量的模型、豐富多彩的實景圖片和眾多反映農田耕作、民風民俗的名家作品展出。有趣的文物有很多:有一件國家一級文物東漢陶水田,除了形象地顯示出種着莊稼的田塊被分割成不同形狀,還能看到田裡有一隻烏龜和一條黃蟮。而一個漢代陶灶台上不僅有水瓢、刷子、燒火鈎、魚、雞,還有一隻鬼鬼祟祟的偷油老鼠。一隻釉陶樽罕見地用了博山爐式的蓋子,崇山峻岭中有熊、虎、狼等古代的吉祥獸,樽腳則是三隻憨態可掬的小熊。而清代蘇州土地廟中的一對木質彩繪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看起來慈眉善目,土地公公戴着圓形的員外帽,留着白鬍子,右手還拿着一隻元寶,胖乎乎的土地婆婆身着彩衣,雙手籠在寬大的袖子裡。此外還有些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品,反映我國古代農業科技和文化的發展。[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