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两世受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同性等流,两世被辱,王妃又将他摔倒在地,众宫女一拥而上,狠狠地踢他,以各种东西砸他,他被打得遍体鳞伤,最后狼狈不堪地回去了。

原文

一时,佛在迦毗皤窣堵城(印度六大城市之一)。提婆达多(Devadatta,为佛世时犯五逆罪,即破和合僧及出佛身血,故称为恶比丘。他是世尊的叔父白饭王之子,亦是阿难的兄弟)因杀害了莲花色比丘尼(Pan-caNantariya)而被萨迦国王驱逐出境,无处可归,就准备到迦毗皤窣堵城去。到了之后他又琢磨着美梦:我现在杀释迦比丘没有能力,证得佛果也没有能力,不如回到悉达多(Siddthar)太子原来的王宫去和王妃们搞好关系,再进一步得到王位。

之后,他特地派人跟耶惟檀等王妃说:“释迦比丘说自己远离了贪心,就不应娶妃子,可又娶了这么多王妃,很不如法。如果你们对提婆达多有信心,就跟他商量,他愿意当国王。”王妃听后一起商量对策,认为直接制止可能不太好,不如诱他来宫当众奚落,于是派人告诉提婆达多:“我们很乐意你进宫来商量事情,你会如愿以偿的。”提婆达多闻此欣喜若狂,立刻赶赴宫中。他得意洋洋地准备坐上悉达多太子原来的王座,诸天认为很不如法,马上用神变把王座隐藏起来。时耶惟檀王妃带着所有王妃坐在宫门前静候,见提婆达多得意忘形地走来,心里觉得好笑,殷勤地上前佯装欢迎。提婆达多合掌对王妃客套,王妃狠狠地抓住他的双手用力捏出了血,提婆达多疼痛难忍,无论怎样使劲也抽不出手来。王妃又将他摔倒在地,众宫女一拥而上,狠狠地踢他,以各种东西砸他,他被打得遍体鳞伤,最后狼狈不堪地回去了。

他的眷属果嘎乐嘎等人不知内情,纷纷向他道贺:“今天你运气不错,去王宫与王妃一起享乐。”提婆达多十分尴尬无言以对。 诸比丘得知此事后白佛言:“今天耶惟檀王妃等当众羞辱了提婆达多。”佛言:“耶惟檀夫人不仅是今天羞辱他,往昔也曾羞辱过他。很早以前,印度鹿野苑有位梵施国王,离印度不远的布德哈拉城有位自在部国王,两个国家因一些嫌隙互相作战,死伤无数。

一日梵施国王问众大臣谁是美女之最,群臣各抒己见,其中一人告诉国王:‘他们所见都比不上美貌举世无双的自在部王妃!’梵施国王闻言生起极大贪欲心,决计无论如何要得到自在部王妃。他深知唯有先平息两国之争、缓解矛盾后才有机会,于是设法与自在部国王言欢和解。过了一段时间,他专门派人告诉自在部王的王妃说:‘两国和合我意于你,能否赏光面谈?’自在部王妃向夫君请求:‘如果您同意,我想召集众人当众羞辱他。’她又宽慰国王:‘请您放心,我会处理好的,您不要过于计较!’国王同意后自在部王妃派信使告诉梵施国王:‘臣妾明白陛下之意,但有碍于自在部国王,若您真有诚意,最好先杀掉他。’梵施国王信以为真,马上又恶化两国关系,并派四大军队攻打自在部国,整个布德哈拉城被包围得水泄不通,自在部国王手下的一些人也被杀害。王妃又派人对梵施国王说:‘你意于我,杀下面的人有何用!现在本宫内仅有我一人,你换上便服前来即可。’梵施国王大喜,迫不及待地换了套便服溜进王宫。

自在部王妃突然抓住他的手高喊:‘自在部王、王子、大臣、商主们,梵施国王非法潜闯我宫,欲行非礼……’自在部国王进来呵责:‘你身为国王却溜进我宫中欲行非礼,实不如法,当处以刑责。’自在部王妃建议道:‘杀了他也没多大意义,不如当众羞辱他,再让他滚。’于是王妃狠狠踢他,众人用各种东西砸他,他也是半死不活地离开了自在部王的王宫。众比丘,当时的自在部国王就是现在的我,王妃就是现在的耶惟檀王妃,梵施国王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