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拼音:sī)是汉语常用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束扎起来的丝的形状。丝本义指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引申为丝织品,如丝绸。泛指像蚕丝一样的细线和其他极细的东西,如丝线、铜丝。又比喻极小或极少的量。又特指琵琶等弦乐器,因其弦古代常以蚕丝为之,故称。[1]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的“丝”是两小把蚕丝(“糸”)扭在一起的形状。金文写法和甲骨文的形状相类似,只是纽结变为两个。战国文字上部有一横,如字形3(有的上加二横,如江陵楚简的“丝”字作),可能是饰画,也可能表示丝线连结之意。小篆文字承袭金文。楷书的“丝”字,仍是由两个“糸”字组成的,但表示结的部分变为两撇折,左部的“糸”写作“纟”。“糸”作偏旁简化作“纟”,故“丝(繁体)”也简化为“丝”。其下部一横为两个“纟”下一笔的连写。[2]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三】【丝部】息兹切(sī)

蚕所吐也。从二糸。凡丝之属皆从丝。

说文解字注

蚕所吐也。

注:吐者,写也。

从二糸。

注:息兹切。一部。

广韵

息兹切,平之心 ‖丝声之部(sī)

丝,《说文》云:“蚕所吐也。”又一蚕为忽,十忽为丝。《淮南子》曰:“蚕饵丝则商弦绝。”

校释:《淮南子·览冥训》:“蚕咡丝而商弦绝。”髙诱注:“老蚕上下丝于口故曰咡丝,新丝出,故丝脆。商于五音最细而急,故绝也。”

康熙字典

【未集中】【糸部】 丝·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6

《广韵》息兹切。《集韵》《韵会》新兹切,并音思。《说文》:蚕所吐也。《急就篇》注:抽引精茧出绪曰丝。《书·禹贡》:厥贡漆丝。《诗·召南》:素丝五紽。《周礼·天官·大宰》:嫔妇化治丝枲。

又《典丝》:掌丝入而辨其物。《左传·隐四年》:犹治丝而棼之也。

又《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注:丝,琴瑟也。

又《礼·缁衣》:王言如丝。疏:微细如丝。

《五经文字》:丝作𢇁,讹(同“讹”)。《韵会》:俗作﹝⿰纟系﹞,误。○按《说文》:丝自为部,今并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