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東寺頭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寺頭鄉隸屬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地處於山西省東南部,平順縣東部,總面積232平方公里,轄29個行政村,常住人口6977人(2017年) 。

東寺頭鄉地處太行山脈南段西側,是典型的干石山區和革命老區。境內山高谷深,絕壁聳立,地形崎嶇,遺存有眾多古關隘、古梯道和古寨堡。1940年至1945年中共太行地委、軍分區駐於境內,為太行抗日根據地核心區域。

東寺頭鄉交通不便,條件惡劣。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有玉米、馬鈴薯、穀子、小麥等,中藥材種植為特色產業。境內鐵礦石儲量豐富,20世紀80年代後採礦業和選礦業成為經濟支柱。21世紀初旅遊業興起,旅遊景區有天脊山、神龍灣秦光、畫山、九曲溝等。 2013年,東寺頭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6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04元。[1]

建制沿革

上古帝嚳、唐堯時期,今東寺頭境域屬冀州;虞舜時期改屬并州域。

夏代,復屬冀州。

春秋時期,先屬黎國;黎侯為赤狄潞氏所逐,屬潞子嬰兒國:晉滅潞國,立黎侯,復屬黎國;黎並於晉,屬晉國。

戰國時期,屬韓國:隨趙滅韓,屬趙國。

秦代,屬上黨郡。

漢武帝時期置刺史治上黨郡,屬并州域,統轄潞城、壺關等十四縣,今東寺頭境域分屬於潞城縣和壺關縣,一直延續至明代。

明嘉靖八年(1529年)平順建立縣治之前,今東寺頭境域偏北部分屬潞州潞城縣青羊里,偏南部分屬潞州壺關縣。

明嘉靖八年(1529年),嘉靖皇帝下旨設立平順縣,屬潞安府。今東寺頭鄉北部屬平順縣文化鄉青羊里,南部屬文化鄉新興二里、新興三里和新興四里。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撤銷平順縣,今東寺頭鄉北部屬潞城縣平順鄉青羊里,南部屬壺關縣。

民國元年(1912年),復設平順縣,仍屬潞安府。東寺頭境域屬平順縣第二區。

民國四年(1915年),撤銷平順縣,併入潞城縣,東寺頭境域屬潞城縣平順鄉。

民國六年(1917年)5月,恢復平順縣,東寺頭境域屬平順縣第二區。

民國七年(1918年),平順縣實行區村建制,東寺頭境域分屬平順縣第二區的安嘴編村、西灣編村、安陽編村、石窯灘編村、穽底溝編村、十七社編村、向化社編村、棠梨編村和寺頭編村。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改革編村制,編村設村公所,東寺頭境域分屬西灣編村、十七社編村、向化社編村、石窯灘編村和池底編村。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太南專署在境內寺頭村成立;3月,平順縣抗日民主政府調整區劃,東寺頭境域屬平順縣第六區;6月,平順縣分為平順(南)縣和平北縣,東寺頭境域屬平順(南)縣第六區,區公所駐寺頭村;8月,太南專署改為太行區太行第四專署。同年,林縣政府轉移至境內的安陽村,輝縣政府遷至孫家嶺村。

民國三十年(1941年)3月,平順(南)縣調整行政區劃,東寺頭境域所屬的第六區改為第四區,區公所由寺頭村遷至門樓村,後又移駐南莊溝村。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月,太行第四專署由寺頭村移駐虹梯關村,平順(南)縣和平北縣合併為平順縣;6月,平順縣調整行政區劃,東寺頭境域分屬第二區、第六區和第七區,駐南莊溝村的原第四區區公所改為第六區區公所;6月,區公所移駐虹梯關村。同年,林縣政府和輝縣政府撤出境內。

1954年9月,東寺頭境域分屬平順縣第六區、第七區和西灣鄉、棠梨鄉2個縣直屬鄉。

1956年3月,平順縣調整區劃,東寺頭境域分屬谷巒鋪鄉、西橋溝鄉、羊老岩鄉、寺頭鄉、石窯灘鄉、穽底鄉和西灣鄉。

1958年2月,平順縣鄉級建制分為集鎮鄉和一般鄉兩種類型,東寺頭境域分屬寺頭集鎮鄉和西橋溝、羊老岩和石窯灘3個一般鄉;8月,撤銷鄉建制,改為人民公社,東寺頭境域分設寺頭(戰鬥)、羊老岩(幸福)、石窯灘(太陽)、西橋溝(建設)4個人民公社;11月,平順縣併入壺關縣,寺頭(戰鬥)、羊老岩(幸福)、石窯灘(太陽)、西橋溝(建設)4個人民公社合併為寺頭(英雄)人民公社。

1959年7月,恢復平順縣建制,境內仍為寺頭人民公社。

1962年5月,寺頭人民公社分設為寺頭人民公社、石窯灘人民公社和羊老岩人民公社。

1983年3月,因寺頭人民公社與山西省陽城縣的寺頭人民公社重名,遂更名為東寺頭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撤銷東寺頭人民公社、石窯灘人民公社和羊老岩人民公社,設立東寺頭鄉、羊老岩鄉和石窯灘鄉。

2000年12月,撤銷石窯灘鄉羊老岩鄉,原石窯灘鄉、羊老岩鄉行政區域併入東寺頭鄉。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8年11月,寺頭(英雄)人民公社下設管理區(村)22個:寺頭、南莊溝、虎窯、西灣、安咀、安陽、棠梨、門樓、常馱(原名孫家嶺)、常峪(原名范家嶺)、羊老岩、桑家河、張家凹、黃崖溝、谷巒鋪、武安莊、管洞水、石窯灘、穽底、秦光、東莊(原名寺凹)、西莊(原名灑水)。

1961年,棠梨管理區析置焦底管理區,門樓管理區析置大山管理區。

1962年5月,寺頭人民公社轄寺頭、南莊溝、虎窯、西灣、安咀、安陽、棠梨、門樓、常馱、常峪、焦底、大山12個生產大隊;羊老岩人民公社轄羊老岩、桑家河、張家凹、黃崖溝、谷巒鋪、武安莊、管洞水、西橋溝8個生產大隊;石窯灘人民公社轄石窯灘、穽底、秦光、東莊、西莊5個生產大隊。

1972年9月,羊老岩公社新設海棠水生產大隊;12月,寺頭公社撤銷南莊溝生產大隊,分設後嶺、前莊、后庄3個生產大隊,從大山生產大隊分設出石棠郊生產大隊。

1980年3月,羊老岩公社從黃崖溝生產大隊分設出七子溝生產大隊。

1984年3月,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東寺頭鄉轄15個行政村;羊老岩鄉轄10個行政村;石窯灘鄉轄5個行政村,其中東莊、西莊更名為寺凹和灑水。

2000年12月,東寺頭鄉轄30個行政村,其中武安莊村為空殼村,後被撤銷。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寺頭鄉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東南部,南接杏城鎮,西連龍溪鎮、西溝鄉,北靠青羊鎮、虹梯關鄉,東臨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鄉,地跨東經113°29′21″-113°44′04″、北緯36°3′2″-36°14′,鄉域南北長約18.71千米,東西寬約19.55千米,總面積232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地距平順縣城23千米,距長治市區60千米。

地形地貌

東寺頭鄉全境為山地地貌,山嶺林立,溝壑縱橫,中南部地勢高,西部、北部和東部地勢相對較低。境內主要為剝蝕構造中山,一般海拔高度在1200-1800米之間,相對高差600-1400米,有高度不同的山嶺、陡緩不均的坡面和溝陷不同的山谷。山谷發育,一般呈"V"字型,山頂主要為圓錐狀和龍脊狀,山坡坡角多在50°-70°以上,多懸崖絕壁,山嶺形狀奇異多變。

氣候

東寺頭鄉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海拔較高,故氣候高寒,春夏秋三季時間約5個月,冬季長達7個月。年平均氣溫8.3℃,東部少數地勢較低的區域氣溫稍高。1月平均氣溫-11.1,極端最低氣溫為-21.6℃;7月平均氣溫26.7℃,極端最高氣溫37.0℃。年平均日照總時數2486.5小時。年平均無霜期約165天。年平均無封凍期100天左右,一般最大凍土深度約50厘米。年平均降水量659.6毫米,6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6至8月;年降水量極端最大值939.2毫米,極端最小值319.7毫米,有"十年九旱"之說。年平均風速2.2米/秒;西南風的風向頻率占27%,多發生在春秋季;北風和東北風的風向頻率占13%,多發生在夏季。

土壤

東寺頭鄉屬典型的干石山區,石厚土薄,境內土壤全部為褐土類,分為山地褐土、淋溶褐土、褐土性土和粗骨性褐土4個亞類。山地褐土廣泛分布於中山、低中山中上部的坡、梁、溝凹和高於1500米的中山上部的陽坡地帶,土層較厚,肥力較低,有機質平均含量3.14%。淋溶褐土主要分布於海拔1400米中山上部的陰坡或半陰坡上,肥力較高,有機質含量5%-8%。褐土性土土層深厚,其中耕種紅黃土褐土性土分布於穽底河低中山底部,肥力一般;耕種淤墊褐土性土分布於原石窯灘鄉區域,土壤養分足。石灰岩質粗骨性褐土在原東寺頭鄉中山、低中山的中上部坡度較大的陽坡上有所分布,結構好,土層厚,表層有機質含量2.88%。

水文

地表水

東寺頭鄉境內有露水河、虹霓河兩條河流。露水河又名穽底河,發源自杏城鎮浦水山澗,流經鮮泉、黃崖、牛石窯村後緩慢轉向東北,於石窯灘村葦池莊崖下入穽底峽谷,經老汪溝、河樓溝、陽坡、安溝、胡溝等村入林州境,境內長3.2千米,穽底峽谷集水面積107平方千米,流量0.25-0.35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400萬立方米。虹霓河舊名虹梯河,發源於谷戀鋪村龍曲水自然莊,流經羊老岩等村進入虹梯關鄉,境內主要為季節性河流,平均坡降6.2%,平均流量0.25-0.3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1500立方米/秒,年平均輸沙量11571噸。

地下水

東寺頭鄉西部的寺頭、虎窯、西灣、安咀、棠梨、焦底、常駝、常峪、後嶺、前莊、后庄等11個村屬於辛安泉裸露型岩溶山地地下水類型區,東部安陽、門樓、大山、石棠皎、羊老岩、七子溝、黃崖、谷巒鋪、管洞水、西橋溝、海棠水、桑家河、張家凹、石窯灘、穽底、寺凹、秦光、灑水、武安莊等19個村屬於平順縣東部山區裸露型岩溶山地地下水類型區。境內地下水埋藏較深,寺頭一帶水層相對較淺,埋深超過200米;羊老岩等地水層較深處在400-500米以下。

植被

東寺頭鄉境內的林木大多為20世紀50年代後營造的人工林,主要為油松、側柏、遼東櫟、楊樹、柳樹、榆樹、槐樹、椿樹等組成的針葉林或闊葉林。在陽坡和半陽坡有次生灌木叢,多為虎榛子、胡枝子、枸子木、闊葉莢蓮、忍冬、繡球菊等植物,覆蓋度在50%以上。陰坡植被差,多為山柳、山杏、荊條、山皂角等耐瘠薄的灌木和白草、鬼針草等草本植物,覆蓋度在20%-40%。在水邊、路邊、村邊、耕地邊主要生長着白楊草、針茅草、虎尾草、狗尾草、野菊花等植物。耕地為農作物所覆蓋,主要有玉米、穀子、大豆、馬鈴薯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東寺頭鄉境內地下水資源量為910萬立方米,可開採量82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根據1986年地質調査,東寺頭鄉全境探明或踏勘估算有儲藏的礦種有方解石、石灰岩、大理石、磁鐵礦等。其中磁鐵礦分布於東寺頭村、安陽村、虎窯村一帶,探明儲量100多萬噸;石灰岩分布比較廣泛;方解石主要分布在大山村、灑水村;大理石主要分布在東寺頭村。

土地資源

東寺頭鄉全境山高谷深,可利用土地資源貧乏。

人口

1918年,境內有居民1605戶,人口約8000人。1963年,總戶數2841戶,總人口12324人,其中男性6473人,女性5851人。至1982年,農戶數3371戶,農業人口14563人,其中男性7504人,女性7059人。此後人口逐漸減少。 截至2011年末,東寺頭鄉總人口9130人,其中城鎮人口402人,城鎮化率4.4%;另有流動人口780人。總人口中,男性4448人,占48.7%;女性4682人,占51.3% ;14歲以下1546人,占16.9%;15-64歲6106人,占67%;65歲以上1478人,占16.1%。民族全部為漢族。2011年人口出生率8.1% ,死亡率10.1%,人口自然增長率 -7.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0人。

截至2013年,東寺頭鄉常住人口7180人,其中城鎮建成區人口386人;從業人員3461人,其中二三產業從業人員1595人。

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6977人。

經濟

綜述

新中國成立後至20世紀90年代,東寺頭、石窯灘、羊老岩三個鄉的經濟發展水平很低,主要經濟指標與平順縣平均水平差距很大,是全縣最落後的地區。90年代起隨着鐵礦業的擴張發展,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旅遊業興起,東寺頭鄉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面貌明顯改善,由平順縣的落後地區變為先進地區。 2013年,東寺頭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6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04元。

第一產業

農業

東寺頭鄉境內主要種植的糧食作物有玉米、馬鈴薯(當地俗稱"山藥蛋")、穀子、小麥、大豆及其他雜糧等;經濟作物以種植黨參、連翹等藥材為主,黨參種植為東寺頭鄉特色產業。境內耕地以山坡梯田為主,占全鄉耕地的89%,另有少量河灘地,占全鄉耕地的11%;耕地地塊普遍不大,缺乏採用機械耕作的基本地理條件,從種到收主要依靠人工勞作。截至2010年,東寺頭鄉耕地面積10807 .68畝,人均耕地1.22畝。

2010年,東寺頭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0933萬畝,畝產249.31公斤,糧食總產量2703.83噸;其中玉米種植面積6902畝,總產量2017.86噸;馬鈴薯種植面積3399畝,總產量59.57噸;種植穀子332畝,總產量66.4噸;小麥300畝,總產量60噸;大豆總產量2000公斤,雜糧總產量1800公斤;油料作物種植面積180畝,總產量16.92噸;蔬菜種植面積0.0312萬畝,產量468噸,其中白菜118噸,蘿蔔120噸;黨參種植面積3663畝,總產量256.41噸。

畜牧業

東寺頭鄉境內主要飼養豬、牛、羊、驢、馬、兔等家畜,家禽養殖以雞為主。境內群眾有養羊的傳統習慣,多飼養太行青山羊,1970年最多達到1.8萬隻,此後由於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等因素,羊的飼養量不斷下降。20世紀80年代前牲畜以放養為主,80年代後因封山育林,圈養比例逐漸增大,畜牧養殖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湧現出一批養羊大戶。2006年東寺頭村建起一家大型養雞場。 2011年,東寺頭鄉生豬飼養量2943頭,年末存欄1124頭;羊飼養量0.60萬隻,年末存欄0.35萬隻;牛飼養量0.020萬頭,年末存欄0.012萬頭;家禽飼養量3.904萬羽,上市家禽0.941萬羽;肉類產量780噸,其中豬肉140噸,牛肉20噸,羊肉30噸;禽蛋產量145噸;實現畜牧業總產值0.18億元。

林果業

東寺頭鄉境內的主要生態林樹種有油松、華北落葉松、側柏、白榆、臭椿、柳樹、遼東櫟、楊樹、槐樹等,經濟林以核桃樹、花椒樹、蘋果樹、梨樹、柿子樹、海棠樹、桃樹、杏樹等樹種為主。抗戰時期為滿足太行根據地的生產生活需要,東寺頭境內的森林被大面積砍伐,成為荒山禿嶺。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實施封山育林和植樹造林工程。80年代初,境內陰坡造林基本完成。90年代起實施陽坡造林。截至2010年,東寺頭鄉林地面積82678畝,森林覆蓋率53.1%;成材林木蓄積量15.39萬立方米。2010年核桃產量156噸,蘋果產量27.5噸,黃梨產量30.5噸。

第二產業

東寺頭鄉的工業以鐵礦採選業為主。1958年,寺頭公社在虎窯村成立採礦廠開採鐵礦,1961年停產。1968年,平順縣採礦廠在東寺頭村後的山嶺上成立,年產鐵礦石3萬噸。1971年成立東寺頭公社小工廠,生產小型農機具,1983年停辦;1971年安咀村建築工程隊成立,1998年解散。1980年後,東寺頭村、虎窯村、安陽村、前莊村、后庄村等村相繼成立十多家採礦廠,年開採量幾百至一萬噸不等。1982年穽底村在露水河上建水力發電站,年發電量1400千瓦時。1984-1986年羊老岩村建有粉絲加工廠;1987-1988年,安陽村有高爐小煉鐵廠1座。2001-2007年,境內陸續成立6家選礦廠。2004年,平順縣潞安石材開發中心在東寺頭村軍寨東灣建採石廠開採大理石。2008-2009年,瑞祥礦業公司(原平順縣採礦廠)、寺頭村鐵礦廠等6家採礦廠因資源枯竭或資源整合而停產關閉。

2010年,東寺頭鄉有鄉村工業企業56家,從業人員719人,工業總收入705萬元;境內多數採礦企業停業待整,只有不羅樹凹、平安礦業、東坡凹3家鐵礦開採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生產能力合計為12萬噸/年;正常生產經營的鐵礦選礦企業有不羅樹凹、金泰、晉源等選礦廠,年產精礦粉10.2萬噸。

第三產業

商業貿易

民國年間,境內有寺頭廟會、西灣廟會、安咀廟會、安陽廟會、門樓廟會、西橋溝廟會、穽底廟會、觀音廟會、桑家河廟會等廟會(物資交流會)。1949年有區村兩級供銷合作社和代銷點十餘個。1955年寺頭中心批發門市部成立,在羊老岩、石窯灘、安咀、西灣等大村設有門市部,其他村莊設有銷售點,一直延續到20世紀70年代末。"文革"時期廟會停辦,1977年後廟會陸續恢復。80年代起,境內個體和私營商戶數量不斷增加。2000年起安陽村在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舉辦物資交流會。2003年聯盛農產品購銷公司成立,收購藥材和土特產品。2010年建起1000平方米的東寺頭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社,主營工藝品、副食和農副產品配送。截至2010年,境內仍在舉辦的廟會(物資交流會)有東寺頭廟會、安咀廟會、穽底廟會、虎窯村廟會和安陽村物資交流會。

截至2011年末,東寺頭鄉有批發性商業機構5個,零售性商業門店17個,飯店30餘個,旅店10餘個,專門性農產品收購點7個,購銷結合型組織6個,有東寺頭、穽底2個農副土特產品集貿市場。

旅遊業

20世紀90年代,神龍灣(穽底)、天脊山風景區開發建設,旅遊業開始起步。2001年後,神龍灣景區、天脊山風景區、畫家村張家凹景區、九曲溝景區、秦光景區陸續建成營業。截至2010年,境內有農家旅社50餘家,景區賓館2家。 2012年,東寺頭鄉接待旅客16萬人次,旅遊直接收入約500萬元。

金融業

抗戰時期,境內成立信用合作社。1955年,寺頭、石窯灘、羊老岩三個鄉均設有農村信用社。1996年,中國農業銀行平順支行東寺頭營業所成立。2004年,石窯灘、羊老岩信用社與寺頭信用社合併成立東寺頭鄉信用社。2007年,農行東寺頭營業所撤銷,業務歸農行平順縣城東儲蓄所;東寺頭郵政支局開辦儲蓄業務。截至2010年,東寺頭鄉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餘額4550萬元,各項貸款餘額896萬元。

郵政電信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寺頭交通站成立,負責傳遞文書。1955年設立寺頭郵政所。1957年郵政所改為郵電所,開辦電報業務,境內始通手搖電話。1969年郵電所分設為郵政所和電信所,1973年又合併為郵電局。1996年,郵政、電信分設,成立東寺頭鄉郵政支局和石窯灘、羊老岩郵政代辦所。2001年撤銷2個代辦所。2007年東寺頭鄉始通互聯網。截至2010年,中國移動信號覆蓋全鄉面積的70%,中國聯通信號覆蓋全鄉面積的30%,中國電信信號覆蓋全鄉面積的10%。 2011年,東寺頭鄉有郵政所1處,郵政業務總量80萬元,其中純收入10萬元,報紙、雜誌累計期發行0.9萬人;有固定電話用戶0.08萬戶,電話普及率23%,移動電話用戶0.018萬戶,互聯網用戶45戶。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清宣統元年(1909年),西灣村始辦私塾。20世紀30年代,境內多數村莊辦起初級小學、簡易小學或遊行小學,抗戰爆發後多停辦。1940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境內小學逐步恢復,並陸續新成立一批學校,到1949年有小學16所。1958年,寺頭初級中學成立。1971年,寺頭中學、安咀學校附設高中班。1971-1977年一批小學附設初中班,成為七年制或八年制學校。1979年後七八年制學校逐步撤併,中小學分設,成立鄉辦中學3所。1983年寺頭中學撤銷高中班。90年代後中小學逐步撤併。2005年起,東寺頭鄉中小學教育經費全部由縣財政撥付。 截至2011年末,東寺頭鄉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30人,專任教師2名;小學17所,在校學生378人,專任教師97人,小學適齡兒童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覆蓋率均達到100%。

文化體育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民族革命通訊社上黨分社遷至境內谷堆地,與《勝利報》合署作為報社的記者站;由中共太南區委(駐寺頭村)主辦的《新時代》創刊。20世紀40至70年代,安陽、門樓、安咀、穽底、羊老岩、七子溝、寺頭等村莊組建有戲班或劇團。1957年通有線廣播。1958年,寺頭、石窯灘、羊老岩公社成立文化宣傳站。1970年,寺頭、石窯灘、羊老岩公社成立廣播站。1973年常駝村接收到電視節目。1975年3個公社均成立了電影放映隊。2007年起每年舉行消夏文藝晚會。截至2010年,東寺頭鄉有文化站1所,舞台12個;有電視機0.32萬台,所有自然村全部通電視,電視普及率98%。

醫療衛生

東寺頭鄉為內陸山區,水土中含碘量低,20世紀80年代前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克汀病多發。1953年,寺頭村保健站成立,此後其他村莊陸續設立衛生室。1958年,寺頭衛生院成立。1962年,石窯灘衛生院和羊老岩衛生院成立。七八十年代實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1973年後開展地方病防治工作,患病人數明顯下降。1980年後,個體診所和藥鋪發展起來。2002年,3個衛生院合併為東寺頭中心衛生院。2007年開始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到2010年,全鄉有地方性甲狀腺腫患者5例,克汀病2例。 2011年,東寺頭鄉有鄉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門診部(所)28個;有床位40張,每萬人擁有病床44張;固定資產總值25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3名,其中執業醫生6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註冊護士3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萬人次;29個村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水利建設

東寺頭鄉山大溝深、石厚土薄,水土流失嚴重,飲水灌溉困難。20世紀50年代,境內實施水土保持工程,主要採取以防洪護地為中心的修梯田、培地埂等傳統方法;一些村莊開始修築防洪堤。1966-1967年,安咀、管洞水、虎窯村建成蓄水池、旱井或泉水井。20世紀70年代起,各村通過挖旱井、建蓄水池或水窖、修引水渠等方式實施人畜飲水工程;採取封山育林、修築塘壩和谷坊的辦法保持水土。80年代開始採取小流域綜合治理與陽坡綠化相結合、水保林與經濟林相結合、集體與戶包治理相結合的方法,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截至2011年,東寺頭鄉有機井3眼,年供水0.9萬立方米,15個行政村通自來水。

社會保障

截至2011年,東寺頭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有32戶54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624戶644人;有敬老院1家,床位5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34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3547人,參保率70%。

交通運輸

東寺頭鄉全境山高路險,道路蜿蜒曲折,交通十分不便。新中國成立前境內道路全為山間羊腸小道或棧道、梯道,畜力車都無法通行,有"七里梯,五里拐,外加十里胡圪賴"之稱。20世紀50年代末至90年代,依靠人力和簡易機械開山築路,溝通主要村莊的公路基本修通。1996年後對原有幹線進行拓寬、延伸和硬化。2000年穽底隧道貫通,2005年王家嶺隧道通車。

截至2011年,東寺頭鄉有古石線(古羅至林州界42千米)、三西線(三岔口至西灣10千米)、天羊線(天池嶺至羊老岩9千米)、後東線(蘆芽至東寺頭10千米)、石玉線(石窯灘至玉峽關24千米)、羊桃線(羊老岩至桃花洞11千米)等6條縣鄉公路,總里程100餘千米,幹線路面全部硬化;29個行政村通了水泥路,100%的村通汽車,12個村通客運班車,日通平順縣城公交車4次,通長治客運車4輛,日均容量200人次;全鄉有摩托車782輛,汽車187輛,運輸專業戶37戶。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古建築 多寶塔、慈舟大師舍利塔、神龍灣(穽底)塔、紅豆莊石雕山神廟、妙輪寺舍利塔、安咀奶奶廟、西灣龍王廟戲樓、神龍灣媧皇聖母廟、安陽玉皇廟、虎窯龍王廟、前南莊龍王土地廟等 古石刻 東寺頭石窟、三晉第一碑、左家岩造像碑、七子溝碑刻、寺頭重修黑龍棧碑、神龍灣(穽底)財神廟石券碑、東寺頭摩崖石刻造像等 古兵寨 軍寨、馬武寨、申河寨、洪武寨、蟠溪峰、益陽城等 古梯道 正梯、穽梯、哈嘍梯、張家凹晉豫古通道等

近現代史跡

中共太行四地委舊址、十八集團軍太南辦事處舊址、太行區四專署舊址、東寺頭鄉銘等多寶塔位於寺頭村北500米處的山坡上,建於北魏時期,高4米多,分3層,橫截面為八邊形,塔身雕有《釋迦牟尼游四門》中的故事人物,全塔為漢白玉精雕,玲瓏剔透,保存完好。其他3座佛塔均高4-5米,其中妙輪寺舍利塔為五代建築,其他2座塔為明清建築。境內遺存廟宇大都坐落於村莊內,均為清代建築,除神龍灣媧皇聖母廟和安陽玉皇廟外,其餘規模都不大。

古石刻中,三晉第一碑位於寺頭村西五龍垴懸崖石壁上,刻於秦漢時期,碑9.75米,寬4.35米,體型巨大,原碑文因風雨侵蝕而漫滅,後世有續刻銘文5篇。其他碑刻為清代碑刻。石窟和摩崖造像規模都很小,其中東寺頭石窟為北魏石窟,東寺頭摩崖石刻造像年代不詳。

東寺頭鄉境內遺存的古兵寨均依山而建,易守難攻,多建於明代及明代以前,官軍攻陷後多將其破壞,僅存基址。古梯道始建時間均不可考,在20世紀中後期境內村莊陸續通公路之前為當地的對外交通要道,梯道沿山崖開鑿,垂直高差300米至1200米不等,棧梯相接,迂迴曲折。

此外,抗戰時期中共中共太行四地委、十八集團軍太南辦事處、太行區四專署曾駐於境內,舊址仍存。

武裝鬥爭

東寺頭鄉山高林密,道路崎嶇,高山深谷成為天然屏障。十六國時期西燕皇帝慕容永曾在境內築益陽城堡戍守駐防。明代嘉靖元年(1522年),潞州青羊里(今平順縣)爆發了以陳卿為首的農民暴動,農民軍以青羊山為中心的太行天險為倚仗,與官軍對抗七年,縱橫晉東、豫北諸州縣,最終於嘉靖七年(1528年)被官軍剿滅。民國十六年(1927年)春,河南林縣天門會暴動農民軍由穽底、寺頭、玉峽關、虹梯關等地攻入平順縣境,8月農民軍在晉軍攻勢下遁入林縣,為保存力量復又占據境內死王垴上的菩薩岩據險死守,後趁霧天逃出包圍圈。

"十二月事變"後,中共晉豫(太南)區委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月退守至境內的寺頭村,成立中共平順地委(後更名為晉冀豫四地委、太行四地委),建立和鞏固革命政權,發展壯大抗日武裝,組織敵後游擊戰、反"掃蕩"等戰事和生產自救、剿蝗滅蝻、減租減息等運動,鞏固抗日革命根據地。民國三十年(1941年)4月20日,駐長治的日軍、偽軍經平順縣向林縣集結,石窯灘村民兵獲悉後在穽垴山穽谷筒設伏,當日偽軍行至谷中時,遭到山崖上滾滾而下的巨石的襲擊,被砸死40多人。後太行軍區稱其為游擊戰的光輝範例。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太行四地委撤出平順。

風景名勝

天脊山景區位於山西省與河南省交界處,東寺頭鄉羊老岩村東北山林峽谷之中,景區面積1419.1公頃,海拔1886米,被稱為"天之脊",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省級地質公園、省級重點名勝區。主要景點有天脊大佛、步雲天橋、天脊飛瀑、神農峰、十八潭、靈音洞、同心峰、同心鎖、情人坡、愛情林、三疊瀑等。景區在農曆四月初八舉行天脊山佛會,每年9月舉辦全國新聞記者漂流邀請賽。

神龍灣(穽底)生態民俗旅遊風景區

景區位於東寺頭鄉東南部的神龍灣(穽底)村,總規劃面積100多平方千米。神龍灣(穽底)村坐落於景區內,因峰巒阻隔,交通閉塞,其民居建築、社會風俗仍保留傳統風貌,村內石板街、過街樓、石房、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等與自然融為一體,紡花車、織布機、古戲台以及剪紙、刺繡、雕刻的藝人等共同構成了獨特的人文景觀。"哈嘍梯"是一處高約百丈的懸崖絕壁上開鑿出的一段羊腸小道,分九十九盤共1800餘個台階,攀爬異常費力,呼吸時會發出"哈嘍、哈嘍"的喘息聲,故名"哈嘍梯"。天瀑峽瀑布群由大大小小數十個瀑布組成,主要有玉龍瀑、四季瀑、黃龍瀑、孝子檐瀑布、日月山瀑布、五疊潭瀑布等。此外還有祥雲湖、穽谷筒、穽梯、"鋼叉樓"、回音山、水簾洞、猴王山、鳳棲台、紅豆莊相思樹、七仙女浴池、蓮花池、狐仙洞、日月山、掛壁公路、飛來石、轎頂山、老道檐、神龍灣媧皇聖母廟等景點。

畫家村張家凹(畫山)景區

景區位於東寺頭鄉張家凹一帶,總面積2.8平方千米,有一線天和黃崖辿2個分景區。一線天分景區主要有一線天、松山、尊星山、人頭山、梯樓山、無底洞、蒼龍洞、奇形石8個景點,黃崖辿主要有神筆山、狀元山、白龍洞、龍頭山、母女山、駱駝山、蝸牛山、狗山等景區。

九曲溝景區

景區位於寺頭村北部,面積2.4平方千米,九曲溝蜿蜒曲折,全長12千米,是通天峽的南大門,主要景點有南天門、回音壁、無底滃、南蠻墳、龍曲水、懸棺、虹霓河源頭等。

秦光景區

景區位於秦光村,東靠河南省王相岩,南臨神龍灣,北接天脊山景區的五龍洞,面積10平方千米,峽谷幽深,植被茂盛。主要景點有藏龍洞、日月山、九龍戲水、一墓出朝、龍頭三關廟、閻王鼻子、晾屍灘、鴿子岩、雞冠山、人頭山、牛洞、缸窯洞、九頭山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