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东大街道西大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大街道西大村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大街道,原名“西柳林“,有人口1600人,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1]

中文名称: 西大村

外文名称: Xida Village

别 名: 西柳林、西村

行政区类别: 行政村

所属地区: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大街道

下辖地区: 西大村一组----西大村五组

电话区号: 029

邮政区码: 710114

面 积: 55万平米

人 口: 1600人

方 言: 关中话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 陕A

历史沿革

西大村原名“西柳林”,建村于周朝,有史为证,〈原村西城门楼上〉有题,村名为“西柳林”,下有题款瑞接两岐东大村原名叫“东林寨”,北大原名“岩头”有一名先有“西柳林”后有“东林寨”之说,有原两村城墙遗址为证“东林寨”只有城墙河,而“西柳林”当时有里落城和外落城之分,中间有一道护城河,“西柳林”的外城墙和“东林寨”的城墙是同建于明朝之手,有“唐”塔“朱”攻城之说,即唐朝爱建塔,明朝爱围城之说,直至解放前还有老人称之村名为“西柳林”。村之人口只能追索之解放前,全村只有一百二十户,四百余人口,全村可耕种土地面积不足六百亩,分部在村子的西边和北边,由于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只能种植水稻,年仅收一料,产量极低,“终岁辛苦,求一日饱,食不可得”。解放后,在政府的引导下,生产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上世界六十年代,并挖两干渠排水,改一料泥田为年产初麦两熟田,群众生活日益改善,责任制以来,仍以粮食种植为主,也有小面积的水田栽种莲菜和旱田蔬菜。

历史文化

西大村“蒸饭会”已入选西安市级“非遗”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小品演员郭达的《换大米》,其原型就出自东大街道西大村,表现了一位农民为生计到城里奔波的辛劳。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是西安市长安区东大街道西大村一年一度的“蒸饭会”,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前一天忙着蒸饭,一直忙到深夜,所以这个村的十月会也叫“蒸饭会”,因为时值秋收结束,忙罢农事,亲戚朋友相互走动,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蒸饭,共庆丰收,期盼来年有个好收成西大村村民们做的蒸饭,不仅食材非常丰富,而且制作的过程也是特别复杂。首先要选取优质的黄金晴米、江米、红豆等原料,淘洗干净后放入缸里加水浸泡4小时,然后把泡好的米和红豆倒入用荷叶包在四周的大铁锅里,蒸上3个小时后将蒸好的米、豆倒入缸里,放入油、盐、骨头汤、五香粉等,再次上锅蒸,并用荷叶密封,用小火蒸上3个小时。如此漫长的烹饪过程,才做出了鲜咸可口,老少皆宜的蒸饭来,尤其是那蒸饭散发着阵阵荷叶的清香,就足以让人食欲大增了。

媒体报道

从谷雨节气开始就进入了水稻育苗的时期,40多天后,在长安区东大街办的西大村,上千亩的水稻田中村民们正在忙碌地将秧苗移栽大田。村民们说,插秧时讲究的是入土三分,一些当地的插秧“把势”也正在给左邻右舍们帮忙插秧。

村内名人

西大村名人靖正恭靖正恭,男,秦腔小生。1925年进入正俗社,师承名家党甘亭、梁箴高登岳、王兴博、王德荣等,工小生。1940年起,辗转甘肃、新疆、宁夏等地。解放后,曾任兰州新光社和文光社社长、市戏校副校长、市秦剧团团长等职。他一生演戏一百多本(出),对秦腔小生的唱、做、念、舞、化妆等,都有着独具匠心的创造,对秦腔在甘、新等地的交流传播和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唱腔宽朗高亢,俏丽流畅,字正腔圆,具有清秀雅致和刚柔相济的内在美。他与李正敏相互辅佐、联袂合演的《白玉楼》、《白玉瑱》、《白玉梅》、《二度梅》、《青年镜》等,很早便蜚声西安剧坛,被冠以“双璧”的美名。他的念白有弹远之功,显明快之妙。象在《伯牙奉琴》、《详状》、《花亭观诗》中的大段念白,底气足、喷口好、吐字清、韵味浓,如珠走玉盘,似胡桃滚坡,享有“兰州文小生第一”的赞誉。他的表演潇洒细腻,规矩典雅,个性鲜明,精稳娴熟,尤以所饰《吃鱼》、《木楠寺》、《激友》、《李亚仙》、《穷人计》等贫生戏,更高人一筹。其中,《激友》、《李亚仙》等剧,被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唱片,观众和听众尊为“秦腔贫生大王”。此外,他饰演《草坡面理》的岳飞、《串龙珠》的康茂才,以及反串《断桥》的白云仙、《洞房》的卢凤英等须生、红生和旦角戏,也能随处见珍。甘肃省第一届戏剧会演时,曾荣获演员一等奖。

视频

城东城西街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