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世 间 的 流 浪 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世间的流浪者》是英国诗人珀西·比希·雪莱于1820年所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全诗都没有在写人,但是所指的却都是人——追求自由和光明,不知疲倦,永不停止的流浪者。诗人歌颂了流浪者坚持的勇气,坚定的信仰,同时又展现了他们旅程的孤独,心灵的疲惫。这首诗形式精致小巧,语言优美和谐,在短短的一首小诗中蕴含着诗人的丰富情感;诗中大量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诗中出现的意象变形加工,显现出一种非常态的审美效果。

作品

世间的流浪者
告诉我,星星,你的光明之翼
在你的火焰的飞行中高举,
要在黑夜的哪个岩洞里
你才折起翅膀?
告诉我,月亮,你苍白而疲弱,
在天庭的路途上流离飘泊,
你要在日或夜的哪个处所
才能得到安详?
疲倦的风呵,你飘流无定,
象是被世界驱逐的客人,
你可还有秘密的巢穴容身
在树或波涛上?
[1]

赏析

雪莱的诗歌节奏明快,音调和谐,含蓄委婉,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追求光明的抱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首诗虽然不如《西风颂》《阿波罗之歌》等作品那样具有宏大的气势和澎湃的激情,但是却胜在形式精致小巧,语言优美和谐,在短短的一首小诗中同样蕴含着诗人的丰富情感。

在这首诗中,大量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把诗中出现的意象变形加工,显现出一种非常态的审美效果。星星如飞鸟般具有了翅膀——“光明之翼”,月亮“苍白而疲弱”具有人性化病态美,而“疲倦的风”则被比喻为“被世界驱逐的客人”。这三个意象是以排比的方式出现的,而它们也经历了一个由内隐到外显的叙述过程。首先出现的星星,它初步摆脱了物化特征,具有了生命的动戚,它在火焰中飞行,寻找着光明。第二节诗中出现的月亮开始具有人的特性,苍白而疲弱的月光正如人的脸庞,显示流浪旅程的困顿和疲倦。最后出现的风,则明白地被比喻为“被世界驱逐的客人”,孤独地在世间流浪。星星的昼伏夜显,月亮的东井西落,以及风儿的漂流无定,它们都是永不停歇,永无休止的。它们都是在世间流浪,重复、疲倦却又无法停止。这样,叙述者就把三个各不相关的意象巧妙地纳入到同一范畴,使它们具有了相同的特质——孤独、疲倦、寻找一个可以栖息的港湾。

这首诗全诗都没有在写人,但是所指的却都是人——追求自由和光明,不知疲倦,永不停止的流浪者。诗人歌颂了流浪者坚持的勇气,坚定的信仰,同时又展现了他们旅程的孤独,心灵的疲惫。这首小诗告诉人们:追求自由和幸福之路是艰苦和孤独的,尽管光明并非近在眼前,但是人们却应该努力地坚持下去。

作者简介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作家,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 ,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

雪莱是英国文学史上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与乔治·戈登·拜伦并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 [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