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確定性會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不確定性會計是一個名詞,屬於特定的專用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不確定性會計事項,是指一種狀況或處境的最終結果是利得或損失,只有在發生或不發生一個或若干個不確定的未來事項時才能確認。企業經營中與會計信息有關的不確定性事項,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①與信用有關的事項。信用作為企業經營中一種必要的融通槓桿和交易保障,是產生企業會計不確定的一個主要原因。與信用有關的不確定性會計事項包括:企業的承諾,應收款項、應付款項,以及企業與銀行有關的資金借貸往來。

②與時間有關的事項。企業的資產可能因某些時間事項發生變化。如外幣業務中匯況期限可能引起的匯兌損益,企業無形資產攤銷期、合同生效期可能因某些時間事項發生變化。

③與風險有關的事項。企業為謀取超額收益而承擔一定風險,由於風險存在而導致資產損益。

④與社會經濟因素有關的事項。從微觀看,主要表現在利率、稅率、物價變動指數、通貨膨脹率等系列指標變動引企業資產相關變化。

不確定性會計事項的特點主要有:客觀性、不確定性、時效性、關聯性和可測性。其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就目前國際上較多的做法看,主要有三類:①不確認或有利得,表外披露或有損失。②不確認或有利得,或有損失表內確認一部分,表外披露一部分,表外披露一部分。筆者認為,當前不確定性事項的會計處理還有一些不夠明確,本文簡略闡述如下。

不確定性會計的基本原則

1.充分披露原則。充分披露是財務會計的基本原則之一,特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不確定性會計的重點與目標就是要充分揭示財務傳說示能確認的事項。

2.時效性原則。基於不確定性會計事項具有時效性的特點,對於提供相對確定會計信息的不確定性會計,必然也建立在較嚴格的時間基礎上。

3.科學方法計量原則。不確定性會計事項的不確定性與可測性要求,必須採用較特殊的方法估計、判斷,須藉助於數學、統計、信息工程及其他知識來實現其確認和計量。

不確定性會計的要素

不確定性會計要素可簡單分為不確定性資產、不確定性負債、不確定性權益。

不確定性資產包括:商譽、應收賬款、風險性股票投資、新金融工具資產(期貨、無期合約、互換和期權合約)等。在企業目前的資產負債表中,這些事項難以確認,通常採用不予確認或表外披露的方法。

不確定性負債包括:貼現應收票據、應收賬款讓售、未決訴訟承諾、新金融工具資產可能引起的企業債務等。

不確定性權益包括:企業與他方簽定合資協議後,尚未收到或尚未支付的資產,股份制企業股利分紅方案公布後,或企業承諾分配收益而尚未支付的資產。這一部分會計信息將為報表使用者的決策提供依據。

不確定性會計的確認原則

1.謹慎性與科學方法計量相結合原則。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競爭與風險日益加劇,需要企業在會計計量中遵循謹慎性原則。但一味強調預計可能損失而完全不確認可能利得,將會違背充分披露與可靠性原則。

2.實現原則與可能性估計相結合原則。實現原則是必要的,但須有所放寬,如果不確定性事項發生的可能性極大,理應揭示出來。

3.權責發生原則。它是確認經濟事項的基礎。

4.全面估計原則。全面估計歷史成本原則,要求採用一定方法,對歷史成本進行客觀修正,並通過公認機構予以確認。

5.充分披露相關信息原則。隨着世界性商業信息網絡的擴展,未來企業經營中的公開信息將越來越多,社會對企業的各種評價指標將更客觀,更趨於標準化,同時會計法規也更為完善,此類相關信息的充分披露,對確認不確定性會計事項提供有力的依據。

不確定性事項的披露

1.統計方法與數學模型相結合。宏觀上,國家和社會權威機構運用數學與統計方法對社會經濟的運行進行評價,制定出各種經濟指數。微觀上,運用一些較為適當的方法,也可對企業的經營進行評價。對企業的信用等級,資金營運效果級別,自有資產運行狀況及數額等指標的披露,可對企業償債、收債、風險資產的估算提供有力的證據。同時採用一定的數學方法,也可將多年的統計數據轉化為有一定價值的會計信息。

2.充分利用信息工程全面揭示。財務會計是針對企業財務信息的,而企業財務信息又與企業其他相關信息緊密相聯。隨着世界性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企業作為網絡的終端,其接收公開的信息將日趨廣泛與深入。企業不確定性事項的不確定程度將大為降低,計量將更加趨於準確。

3.運用多種方法揭示。不確定性事項由於性質特殊,種類不同、時間不同,其不確定程度也不同。因此要通過表內確認、表外附註、補充報表說明、專題分析等形式進行披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