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輪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輪車的興衰

今年春天,應友之約我去高雄玩了幾天,在旗津,看見台灣自民國四十九年起就被淘汰的「人力三輪車」,成為當地觀光客的喜愛,使我想起三輪車的歷史。

  在民國四十年代,有不少的退伍老兵和台灣中下層的民眾,都靠著踏三輪車攢錢養家維生,一如今天的計程車與司機。那時,台灣各地方政府為了管理三輪車業,督令組織「三輪車公會」,在街市一些地點設立「停候車場」,稱做「畫組」,組位畫好,各停車場的「組」又各畫分幾個「點」,在各小區域點停車,層層都有管理。

  三輪車都要掛牌,繳稅和「人力車」不同的是,「三輪車」多為車伕自購營業,那時買一台要三至五千元台幣,比起「人力車」風行的日據時代,大部份是向「車行」租用營業的景況,是較日據時代富有多了。   那時,坐車車價用議價,常見討價還價。有些夫婦兩人及小孩、外加貨物行李,全堆上去,小孩蹲在踏板,車伕也得照拉不誤,是非常吃力的活兒。   那段歲月,台灣中下階層民眾很多而且很勤奮,據曾踏過三輪車的親友說,為了多賺點錢養家,有時候連夜間都在「組點」候客,在車上打盹是常事,台灣人就這樣苦過來的。

  三輪車的出現,原是從上海進口自用的,其後車主多購台產者。民國五十、六十年代,南台灣很多地方出現了「馬達三輪車」,此時期台灣計程車業已漸流行,政府自一九六○年起,採行淘汰及收購政策(北市自民國五十七年六月廿五日起禁行三輪車)。由北而南,由政府輔導業主購買計程車營業,而漸走入「計程車時代」,以迄於今。 (於愷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