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雙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毛的作品
語言特徵:機智、詼諧、樸素的散文話語。自然、清新、樸素 ,具有天然去雕飾之美。不但生動而且富有個性。
在內容上,她的創作題材廣泛多樣、結構自由靈活、抒寫真實感受之外,它還是一種生命紀實。三毛的散文有一種探索的意味在裡面,探索生命以內的東西 。
三毛的作品很特別的一個特點就是它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這就是後來傳說的 三毛體了。
結構特徵也很特別的,是遊記而非遊記體,是敘事而非小說體,是抒情而非詩歌體,是隨感而非日記體。[1]
原文
深夜的街道斜斜的往上通,她的攤子有一支蠟燭在風裡晃。天冷,地勢海拔四千公尺,總是冷的,尤其在夜裡。我停下來買一條煎魚,魚是煎好的,放在報紙下面,印第安女人很自然的要將魚放回到油鍋內再熱給我。看到地上紙盒子裡還睡着一個娃娃,不忍她為了我一點小生意再麻煩,再說玻利維亞的首都拉巴斯當時是要戒嚴的,我催着她要付錢,說冷魚也很好吃,快賣了給我收收攤子回去吧!那個女人仍然要給我煎,一面下鍋一面問我幾點了,我告訴她,她起身緊了一緊披風,急着收攤子背娃佳,就在那時候,我發現她的身上、胸口,晃動着兩隻銀色的魚,是晃動的,好似在游着一般閃閃發光。我忍不住伸手摸了一摸。「你賣不賣這對魚?」問着自己先臉紅了。那女人愣了一下,怕我反悔似的急急的說:「賣的,賣!」唉,我是個討厭的人,利用了別人小小的貧窮。我們雙方都說不出這雙銀魚該付多少錢才好,對着微笑,都很不好意思,最後我說了價,問她夠不夠,她急忙點頭怕我要反悔,急着將銀魚從自己身上拿下來,魚下來了,夜風一吹,吹掉了她沒有別針的披風。
「我還有老東西。」她說,要我第二天去街上找她,我去了,第二天晚上,她給了我照片下面的兩副紅石頭的耳環,也是我出的價,她猛點頭。拿下了她的家當,有好一陣心裡不平安,將耳環用手帕包了又解,解了又包,好幾年來,這個女人的身影和她的攤子,還有那個嬰兒,一直在我的心裡參雜着一份內疚不能退去。我想,再過幾年如果回去拉巴斯,我要將這幾樣東西送回給那個女人,畢竟,這是她心愛的。[2]
三毛的生平
三毛,1943-1991,原名陳平,祖籍浙江舟山,出生於四川重慶,後旅居台灣。著有散文、小說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駱駝》、《雨季不再來》、《溫柔的夜》、《夢裡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寶貝》等十餘種。三毛散文取材廣泛,不少散文充滿異國情調,文筆樸素浪漫而又獨具神韻,表達了作者熱愛人類、熱愛生命和大自然的情懷。
三毛生性浪漫,三歲時讀張樂平《三毛流浪記》,印象極深,後遂以「三毛」為筆名。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她踏遍萬水千山。然而,無論是異國都市的生活情調,還是天涯海角的奇風異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於心中的中國情結。儘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
三毛從來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一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這也許是一種更高的技巧和風格吧。 有讀者認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無論是她遺留下來的眾多作品、她的遊歷和她心靈情感的轉折,都是充滿一點點浪跡天涯的意味。[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