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朵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朵神 |
三朵神 |
中文名稱 :三朵神 民 族 :納西族 生 肖 :羊 祭 祀 :全羊牲 |
"三朵"是納西族的本主神靈和最高保護神,傳說是騎白馬、穿白甲、戴白盔、執白矛的戰神,常常顯聖,保護着納西人的安全,唐代建祠祭祀,深受納西族人信奉。人們也認為"三朵"就是玉龍雪山的化身。這位天神被人們認為就是"阿普三朵",並當作本民族最大最具權威的神來拜祭。納西族木氏土司還大興土木,拓修三朵神廟,鑄大鼎和大鐘詳紀三朵種種聖跡,人們也認為"三朵"就是玉龍雪山的化身。忽必烈南征大理國過麗江時,敕封"三朵"為"大聖雪石定國安邦景帝"。因傳說三朵是屬羊的,故每年二月八和八月第一個羊日,用全羊牲來祭祀。廟會期間,不僅遠近的納西人蜂擁而至,鄰近的其他民族也來進香,甚至遠方的藏族也來朝拜。信眾之多,香火之旺,皆在麗江所有寺廟之上。從此,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和八月羊日,遠近的納西人云集玉龍山麓的三朵廟,用全羊作犧牲舉行稱為"三朵頌"的隆重祭拜儀式。人山人海,香煙繚繞,氣氛莊嚴肅穆。屆時各家各戶也要在家中烹製食品,燒香祭拜。[1]
基本簡介
雲南麗江及周邊的各民族同胞都不會對三朵太陌生。三朵,納西族的戰神、保護神及玉龍雪山的化身。三朵神作為這一方邊陲淨土的守護神,千百年來深受納西等各少數民族的尊崇。寂寞的雪山白石作為一塊代表玉龍雪山靈魂的白石,在雪山的某個角落沉靜了幾萬年。在雪山的懷抱中盡收天地日月精華,變成一塊充滿靈氣的神奇石頭,但依然還是在不為人知的地方。也許那時候它也會感到寂寞可是它傲然於物,悲歡自得。不知到了什麼朝代,遊牧為主的納西族遷徙支系和狩獵為主的納西族支系在麗江這片土地上融為一體,繁衍生息。那時麗江壩的積水也就慢慢退去。只有在文筆山腳下才留下一塘水,也就是現在的文筆海。[2]
歷史沿革
寬廣的麗江壩也就慢慢地有人在農耕定居,當然那時候的很多人還是半農半牧的。當時有一個叫阿布高堆的納西族老牧民,是崩石堆古人(白沙玉龍人)。它是專門給納西土王(麗江土王、木氏的前身)放羊的牧奴。每年的春末夏初,他都會背着盤纏,領上牧羊犬趕着羊群到玉龍山上放牧。有一天,阿布高堆在他吃午飯的地方發現了一塊潔白如雪的白石,在玉龍雪山嶙峋的黑石叢中發現這樣一塊白石,他很是奇怪。是午飯時,他就用納西族傳統的祭山神的方法祭祀了這塊白石。因為納西族信奉萬物有靈,木石崇拜也是很常見的,牧民們更是對山神尊崇有加,他們深信山神會保佑牧民六畜興旺。阿布高堆天天就這樣祭這塊石頭,如此日復一日。這白石受到阿布高堆的祭拜,不覺凡心一動,就按阿布高堆的祈求,讓他的羊群不受野獸的襲擊,越來越興旺。可是有一天阿布高堆忘了祭祀白石。到下午清點羊群時,羊兒少了一半,他大吃一驚,開始四處尋找。可是怎麼也找不到。太陽快落山時,他又垂頭喪氣返回到吃午飯的地方。準備趕剩下的羊回去,當他從樹上拿裝午飯的口袋時才發現,早上為祭白石準備的茶還原封不動地放在口袋裡。他才記起了祭白石山神,他就慌忙給白石點上酒和茶,燒上松柏葉,向白石磕頭賠罪,到天黑牧歸時丟失的羊兒全部回來了。如此反覆數次,阿布高堆就更加信服白石就是玉龍山神了。走向人間的白石到了秋末冬初,山上放牧的牛羊就開始下山了。阿布高堆決定把這塊神奇的白石帶回家供奉,他就隨着下山的羊群把白石背了下來。到半路歇息,重新背白石時,白石竟似增加了好幾倍,動不了。阿布高堆就給白石點了一點酒茶,念了一段經咒,他又背得動了,但好像白石比先前重了一點。如此反覆數次,最後背到了村頭的松柏林中,剛好有一個柏樹,他就把白石放在柏樹樁上,休息了一會兒。可是這次再背白石時,阿布高堆怎麼動都動不了了,不管他怎樣供酒獻茶,誦經念咒都無濟於事,好像白石在柏樹樁上生了根。後來阿布高堆就把此事的詳情報告給了土王爺。土王爺就在原地修建了一個廟,供奉白石。將白石說成是玉龍雪山的山神,是納西族名將三朵的化身。這是納西族原始的木石崇拜向人為崇拜發展的決定性的一步。其中蘊藏着納西土王的政治心機。這獨一無二的三朵神廟,正殿座北朝南,背靠雄偉的玉龍雪山,面朝廣闊的麗江壩。
三朵是一個中年的戰將形象。兩旁供他的白族和藏族兩位夫人,傳說是藏、納、白三個民族的和親制產物。正殿兩邊是耳房。大門是一座門樓的中間一間。兩旁分別供三朵神的七匹戰馬。里門也是門樓,但中間一門長年關閉,只有木氏親族才能從正門出入,木氏親族在三朵神前拜而不跪。因為三朵只是納西族的將軍,而木氏是王爺。、後來阿布高堆去世,納西民眾為了紀念他,把他的塑像供奉在三朵殿內的西側。他赤腳、腰微駝,身披毛氈,手持捐杖,臉上布滿滄桑的皺紋,但雙眼炯炯有神,注視前方……是一個地道的納西族牧民形象。萬眾敬仰的戰神後來南詔國王封玉龍山為北嶽,從那時起三朵廟也叫北嶽廟,當然那時是納西王向南方強大的大理白族王國稱臣的年代,之前也向西北強大的吐蕃稱臣過。也就是說大宋朝之前納西族地區受南詔、吐蕃等大勢力的輪流控制。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親率中路軍,南征大理國,逐鹿中原,途經麗江。深受納西族土王木氏和民眾的歡迎及支持,忽必烈大喜之餘,封玉龍雪山為"大聖北嶽定國安邦景帝"。十年後封木氏為元朝麗江的世襲土司,這是對土王木氏識時務的嘉獎。從此,納西族地區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統治之下。到了明朝,麗江的土司又受到王朝的垂青,並欽賜"木"姓。從那時開始麗江的土司才真正姓木。木氏土司就開始吸收容納儒、道、釋三家的思想,並在軍事上向西北頻繁用兵,拓展疆土。銳不可當的納西族軍隊在誓師時,先大祭三朵神。這樣他們就可以百戰百勝。傳說每當戰爭爆發,納西族軍隊就會得到一個穿白甲、騎白馬,手持長矛銀花的勇士助陣,打完仗又無影無蹤。納西將士就更加深信是三朵神顯靈。凱旋歸來也前來三朵廟祭拜。那時,三朵神的故事在納西族地區,乃至漢、藏、白地區也廣為流傳,各個民族都會前來三朵廟。作為納西族的保護神,是歷代納西軍隊的精神依託。
納西軍戰前會高呼"阿普三朵窩陸"!意思是"三多爺保佑"!在現代有名的台兒莊戰役中,滇軍中的納西族將士還高呼着這句話,英勇殺敵,甚為壯烈。納西族在民族內部崇拜英雄。納西族的男人以剽悍勇猛著稱,當然很多時候又不失謀略之才。所以在當時很多周邊民族的軍隊,聽說要和納西族的軍隊作戰就非常頭疼。早在漢王朝就稱納西族為麼些蠻。他們在書上說,麼些蠻,男人喜佩刀,講義氣,性暴易怒,"動輒刀鋒相向"。所以今天有人講納西族的男人,棋琴書畫,煙酒糖茶,附庸風雅,這樣的說法是不正確的,竟表現了自己對本民族的不了解,又誤導了外來人對納西族的了解,不知道以前的納西族男人在沙場。奮勇拼搏護邊寧,當然這是多餘的話,不過能在古今納西男人身上找到一點模糊的三朵的影子。沒落白石 歸於大荒隨着明王朝的衰落,納西族的勢力也就慢慢衰落,大雕要飛七天七夜的領地也就慢慢地縮小。三綱五常等各種酸儒的封建禮教也開始傳入麗江。而本土原著民族的文化被稱之為牛頭馬面的野蠻文化,民族崇拜及祭祀禮儀被禁止。到了清朝壅正年間(公元723年),麗江的土司制度也被廢除,從京來的流官開始就任麗江知府,主持全部政務,這就是著名的改土歸流。木氏也就結束了對麗江數百年的統治。從那時開始三朵廟的香火就慢慢地搖曳不定了。於是到了解放初期的土改、四清和文革的時候。保護完好的三朵廟被洗劫一空,除了正殿及一棵500年左右的唐柏,其他全部被毀,連殿內的三朵神像也不曾放過。我們納西族及各民族同胞所崇拜的三朵神,也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悄悄離開了這個充滿混亂的塵世。告別了深山靈魂的紅塵之旅,像一隻倦鳥,回到了玉龍雪山的某一個為人不知的角落。大好盛世 英雄何方改革開放的春風席捲了神州大地,麗江這一片邊陲僻鄉也享盡盛世甘霖。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身着節日盛裝的各族兄弟姐妹會歡聚一堂,在重塑了三朵神的北嶽廟祭拜三朵神。就算來不及到三朵神廟的納西人民也會成群地去山上祭拜三朵神。 我作為納西人,每年都會前去祭祀。多麼希望這片淨土的守護神,聽到我們的法號聲,回到我們中間共享太平盛世。更相信每一座木楞房上飄起的炊煙,都是向您呼喚的芸芸眾生之靈。也許你不曾遠走,玉龍山頂的每一朵祥雲,金沙江里的每一朵浪花都是你偉岸的背影。但願阿普三朵永鎮一方生靈的安寧。[3]
麗江北嶽廟會
走進北嶽廟:北嶽廟,又名玉龍祠,是位於麗江市玉龍村的一個廟宇。 始建於唐代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是麗江最早的廟宇。全寺三進院落,由山門、花廳、廂房、鼎亭、大殿、後殿組成,占地2329平方米。院內大門上方寫着「恩溥三多朵」四個大字,大殿正中供奉「三朵」神像,當地群眾因此又把北嶽廟稱為「三朵閣」,意為三朵之家。 廟內大殿右側還有一棵圓柏,系建寺時所種,樹齡已逾千年。樹高22米,胸徑約2米,樹身雖已部分枯死腐爛,但主幹仍挺拔蒼翠,生機盎然,顯出滄桑變幻。北嶽廟與玉峰寺相映成趣,前去觀賞萬朵山茶的遊客,多順路觀此唐柏,每令遊人嘆為觀止。[4]
相關視頻
三朵神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