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駐馬坡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三國詩詞駐馬坡,馳驟龍駒氣概多,二人並轡望山河①。
【釋詞】
①並轡(pei):轡,馬韁繩。這裡指劉備和孫權並駕齊驅,成就霸業。
②駐馬坡:江蘇南京市清涼山烏龍潭東。諸葛亮到柴桑說服孫權聯合抗曹後,去京口經建業,曾駐馬此山。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如巨龍蜿蜒於東南,以石頭山為起點的西部諸山,像猛虎雄踞於西南江濱,不由得感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後人便把他勒馬指點建業山川形勝之地,稱為駐馬坡。
三國詩詞《駐馬坡》原文及賞析
【賞析】
小說描寫劉備和孫權甘露寺攬勝之際,「忽見波上 一葉小舟,行於江面上,如行平地」。劉備感嘆道:「『南人駕船,北人乘馬』,信有之也。」孫權聽了這話,暗思劉備戲我不慣騎馬,乃令左右牽過馬來,飛身上馬,馳驟下山,笑着對劉備說:「南人不能乘馬乎?」劉備聽後,撩衣一躍,躍上馬背,飛走下山,二人立馬於坡上,揚鞭大笑。「勒馬」這個細節,同「恨石」一樣,以小喻大,以人物的外部動作、言語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劉備與孫權都是王霸之才,旗鼓相當,針鋒相對地爭奪荊州。這裡借騎馬披露各不服氣,恃能逞才的心理;又以並駕齊驅象徵了他們各自鼎足一方,並立天下的態勢。因此,詩歌稱頌他們「馳驟龍駒氣概多,二人並轡望山河」。
「恨石」有一聯:「兩朝旺氣皆天數,從此乾坤鼎足成。」「勒馬」也有一聯:「東吳西蜀成王霸,千古猶存駐馬坡。」這兩首詩都是借細節引發出的議論,而且如此集中反覆地告訴讀者,孫、劉兩家三分天下各有其一的格局始於荊州,這是有深意的。我們知道:《三國演義》描寫天下三分的歷史形成過程是全書敘事結構的重心,從第三十五回—八十五回,用了整整五十個章回的篇幅寫了九個敘事單元的故事,即三顧茅廬、劉備轉戰、赤壁大戰、三氣周瑜、劉備取川、爭奪漢中、關羽之死、曹丕篡漢和夷陵大戰。其中三氣周瑜是孫、劉兩家圍繞着荊州的歸屬問題展開的爭奪戰。最早把戰略目標指向荊州的是劉備,他靠「漢室宗親」的血緣關係,先投奔荊州,並以此作為立足之本。當時曹操正忙於平定北方,無暇顧及荊州;孫權「坐斷東南戰未休」,也無力搶奪荊州。待曹操平定北方以後,大舉進攻江南,順手奪得荊州。但赤壁一戰,曹操敗北,又喪失了荊州。孫、劉兩家這才開始了荊州的爭奪戰,諸葛亮智取三城,首先發難,搶占了荊州大部分地區,孫權、周瑜不甘示弱,拋出了「東吳招親」和「假途滅虢」兩個計謀,向劉備軟硬兼施,索討荊州。勢均力敵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的代表人物孫權、劉備各自的膽略、心術和智謀,在這一時期都得到充分的表現。「恨石」和「勒馬」兩個細節,不過是濃重歷史氛圍下的小插曲罷了。但於細微之處見精神,見性格,見才智,見情緒,在金戈鐵馬的戰爭描寫中,是別有一種風趣和神韻的。[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