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金链子的故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一条金链子的故事,父亲解释道:“那在水中的是金链条的影子,金链条是挂在树上的,你上树去找罢,它可能是鸟儿衔来,搁在那里的。”
原文
过去有一个愚痴的人,当他走到一个大池的旁边,看见池中水底有一条金链条的时候,他就跳下水去,捏着泥土寻觅。他找来找去,找得身体十分疲倦,还是找不到,就爬上岸来,坐着休息。
过了一会儿,池水澄清了,他又看见那条金链条在水底现出。于是,他又跳下水去,再次的寻觅,可是寻来寻去,仍然没有寻到。他就又上岸,坐在池边对池中呆望。后来,他的父亲来找他回去吃饭,见他呆在那里,便询问他在那儿呆着做什么。他就回答道:“我看见水底有一条金链,可是我两次下水,遍捏水中泥土,都得不到,而我的身体倒因此而疲惫不堪。”
他的父亲听说,便向水底看了一会儿,明白那是金链条的影子。他知道金链条一定是在树上,就对儿子说道:“你到树上去找金链条把!”
儿子不明白,就问他的父亲说道:“金链条明明是在水中,怎么会在树上呢?”
父亲解释道:“那在水中的是金链条的影子,金链条是挂在树上的,你上树去找罢,它可能是鸟儿衔来,搁在那里的。”
儿子听了父亲的话,爬上树去,果然得到了一条金链条。
凡夫都在镜花水月虚幻不实的五蕴世法中,把妄见当作真实,妄执有我,逐境流转,舍本逐末,徒劳无所得,就好像在水中找金链条一样。[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