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豬肉頌》這首詩,可以說是蘇軾(1037年-1101年)最「土」的一首詩,沒有精緻的語言,美麗的意象,只是用最平常的話敘述了做豬肉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卻藏著蘇軾最上等的人生哲學。[1]
目錄
詩文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貴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
早辰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譯文
把鍋子洗得乾乾淨淨,少許放水,燃上柴木、雜草,抑制火勢,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煨燉。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會滋味極美。
黃州有這樣好的豬肉,價錢賤得像泥土一樣;富貴人家不肯吃,貧困人家又不會煮。
我早上起來打上兩碗,自己吃飽了您莫要理會。
好好生活,一切挫折都會過去,我們不是還有美味的東坡肉麼?
寫作背景
公元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身陷「烏台詩案」。此案可以看作是蘇軾人生中第一個重大的政治挫折。
蘇軾被關在獄中103天,險些殞命,當時,他連絕命書都寫好了,連自己死後葬在哪裡都安排了。萬幸的是,在許多人的營救之下,蘇軾得到保住性命,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2]
黃州在今天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官職低微,還要受到監視。經此一役,蘇軾心灰意冷,備受打擊,蘇軾在黃州所作的《赤壁賦》中,可見他的失意。
來到黃州,蘇軾一家人的生計都成了問題。還好,友人給他申請了一塊地,於是,他帶著家人僕從,親自耕種,開始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生活。[3]
蘇軾有了一個新的名字:蘇東坡
蘇軾給這塊地取名東坡。從此,蘇軾有了一個新的名字——蘇東坡。
有人說,苦難是人格的試金石。
在黃州,精神備受打擊,生活極度窘迫,可是,蘇東坡,總能找到人生豁達的出口。蘇軾是一個美食主義者,可他也面臨著許多人的困境,沒有錢,還想吃好的。
蘇軾說:自己做。[4]
成就了千古美食東坡肉
黃州豬肉便宜,可是,黃州人不大會做,於是,蘇軾研究了一套做豬肉的方法,成為後世流傳的「東坡肉」。 [5] 蘇軾所謂之美食主義者,並不僅僅在於說他能吃到精美並昂貴的食物。[6]
而是「千古第一才子」,用這首詩給我們留下的美味、樂觀、平和、泰然的滋味。
用非常精緻的態度,來對待他倒霉的時候那些普通的食物。
用非常精緻的態度,來對待每一個普通的一餐。
用這樣精緻的態度,來對待自己而把日子過好。
蘇東坡他不斷被貶,不斷地在飲食中尋找樂趣。[7]
被貶謫路線圖,就是蘇軾的美食路線圖
被貶到黃州,他研究東坡肉;被貶到惠州,他迷上了荔枝;被貶到偏遠的海南島,他愛上了生蠔。
每一次失意,蘇軾總能在最普通的美食中,找到快樂。而最普通的食物,在蘇軾筆下,也變得精緻而美好。
寫饊子
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寫豆粥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
寫野菜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生活以痛吻我,我報之以歌
與其說,蘇軾是美食家,不如說他是哲學家。
他不失熱情,隨遇而安,每一次失意時,都能在食物中,找到溫暖的力量,將所有痛苦消解,溫暖而有希望地面對未來。
蘇軾不論到哪裡,都隨遇而安,化失意為豁達,因為「 此心安處是吾鄉」,不論是什麼食物,蘇軾都吃得津津有味,因為「 人間有味是清歡」。苦難在繼續,生活也在繼續。
於是,我們看到蘇軾成了蘇東坡,成為了那個坦蕩、豁達讓後人追思不已的大詩人。
視頻
黃州人認為豬肉有怪味,蘇軾作了一首《豬肉頌》與豬肉結了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