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嘆三首》唐朝·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1] 《秋雨嘆三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這三首詩形象地描述了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秋天連月雨災的情景,寓有諷諫之意。第一首假物寓意,嘆自己的老大無成;第二首實寫久雨,嘆人民生活之苦;第三首自傷窮困潦倒,兼嘆民困難蘇,有「長夜漫漫何時旦」之感。全詩語言委婉,寓意深切,表現出很強的憂患意識,堪稱「史詩」。
作品名稱 秋雨嘆三首
作品別名 秋雨嘆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編輯
秋雨嘆三首
其一
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顏色鮮⑴。
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⑵。
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後時難獨立⑶。
堂上書生空白頭,臨風三嗅馨香泣⑷。 其二
闌風長雨秋紛紛⑸,四海八荒同一雲⑹。
去馬來牛不復辨⑺,濁涇清渭何當分⑻?
禾頭生耳黍穗黑⑼,農夫田婦無消息⑽。
城中斗米換衾裯,相許寧論兩相值⑾?
其三
長安布衣誰比數⑿?反鎖衡門守環堵⒀。
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⒁。
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⒂。
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后土何時干⒃?
注釋譯文編輯
詞句注釋
⑴決明:一年生草本植物,夏初生苗,七月開黃花。可入藥,功能明目,故名。
⑵「著葉」二句:實寫決明顏色之鮮艷可愛。
⑶「涼風」二句:憂決明,也是自憂。汝,指決明。後時,謂日後歲暮天寒。
⑷「堂上」二句:因恐其難久,故特覺可惜。堂上書生即杜甫。杜甫身世,與決明有類似之處,故不禁為之傷心掉淚。
⑸闌風長雨:一作「闌風伏雨」,一作「東風細雨」。闌,闌珊,將盡。伏,平伏。趙次公說:「闌珊之風,沉伏之雨,言其風雨之不已也。」
⑹四海:一作「萬里」。吳見思說:「風日闌風,雨日伏雨,蓋下時飄灑,常貝其分紛也。又四海八荒,同雲一色,則無處不雨,無日不雨矣。」
⑺「去馬」句:用典寫洪水浩瀚。《莊子·秋水篇》:「秋水時至,百川灌河,兩涘渚涯之間,不辨牛馬。」
⑻「濁涇」句:寓感嘆於寫實。
⑼禾頭:一作「木頭」。《朝野僉載》:「俚諺曰:秋雨甲子,禾頭生耳。」是說芽櫱絭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將爛。
⑽田婦:一作「田父」。按《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天寶十三載八月,上憂雨傷稼,楊國忠取禾之善者獻之,曰:雨雖多,不害稼也。上以為然。扶風太守房琯,言所部災情,國忠使御史推之。是歲,天下無敢言災者。」災情嚴重,而無人敢言,故杜甫有「無消息」之嘆。
⑾「城中」二句:按《唐書·玄宗紀》:「是秋霖雨,物價暴貴,人多乏食,令出太倉米一百萬石,開十場,賤糶以濟貧民。」據杜此詩,則所謂「賤糶」,並未解決問題。貪吏舞弊,奸商居奇,人民無奈,只要「相許」,也就不計衾裯和斗米的價值是否相等了。換衾裯,一作「抱衾裯」。
⑿長安布衣:杜甫自謂。誰比數:是說人們瞧不起,不肯關心我的死活。司馬遷《報任安書》:「刑餘之人,無所比數。」
⒀「反鎖」句:說自己也不望救於人,所以從裡面把門鎖了。衡門,以橫木作門,言居處簡陋。環堵,只有四堵牆。
⒁「稚子」句:形容稚子無知的光景,大人正以風雨為憂,小孩則反以風雨為樂。
⒂「胡雁」句:有自比意。浦起龍說:「句中有淚。」
⒃「秋來」二句:從宋玉《九辯》「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時而得干」化出。未曾,一作「未省」。后土,大地。一作「厚土」。
白話譯文
其一
秋雨連綿百草爛死,台階下的決明卻顏色正鮮。
滿枝的葉子像翠羽傘蓋,無數的花朵黃金錢。
蕭蕭的涼風急迫地吹着你,恐怕你日後難以自立。
堂上的我徒然滿頭白髮,風前頻嗅你的馨香為你傷心落淚。
其二
涼風過後雨又下起,秋風秋雨亂紛紛,四海八荒籠罩着一色的陰雲。
雨幕茫茫辨不出來牛和去馬,渾濁的涇水與清澈的渭水也混淆難分。
谷穗生了芽子黍穗霉爛變黑,農民的災情卻傳不到朝廷。
域中斗米可換得一床被褥,只要雙方認可就不計二者價值是否相同。
其三
我這困居長安的書生有誰關心過死活?反鎖着柴門孤零地守着四面牆。
久雨不能出門,致使院裡長滿蓬蒿;小兒不知憂愁,在風雨中戲耍奔跑。
颼颼的雨聲催促寒季到來早,到來的大雁翅膀沾濕難飛高。
入秋以來未曾見過出太陽,泥污的大地何時才能幹透了。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