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晏行》唐朝·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1] 《歲晏行》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先記敘歲暮風雪嚴寒,感傷湘中以漁獵謀生者的不易,接着感嘆百姓因賦稅沉重而賣兒鬻女,再哀嘆民窮財盡,惡錢泛濫而官府不加禁止,最後借城頭畫角之聲抒發自己的無窮憂時哀怨。全詩內容豐富,語言簡練,藝術上運用鋪敘和對比的手法,結構上迴環往復,變化多端,充分顯示了杜詩的風格。
作品名稱 歲晏行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歲晏行⑴
歲雲暮矣多北風⑵,瀟湘洞庭白雪中。
漁父天寒網罟凍⑶,莫徭射雁鳴桑弓⑷。
去年米貴闕軍食⑸,今年米賤大傷農。
高馬達官厭酒肉⑹,此輩杼軸茅茨空⑺。
楚人重魚不重鳥⑻,汝休枉殺南飛鴻⑼。
況聞處處鬻男女⑽,割慈忍愛還租庸⑾。
往日用錢捉私鑄⑿,今許鉛錫和青銅⒀。
刻泥為之最易得⒁,好惡不合長相蒙⒂。
萬國城頭吹畫角⒃,此曲哀怨何時終?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歲晏:即歲暮,年末。
⑵云:語氣助詞,無義。
⑶罟(gǔ):即網。
⑷莫徭:湖南的一個少數民族。《隋書·地理志》記載,莫徭善於射獵,因其先祖有功,常免徵役。劉禹錫有《連州臘日觀莫徭獵西山》詩。鳴:弓開有聲。桑弓:桑木做的弓。
⑸闕軍食:即缺軍糧。闕,通「缺」。據《唐書·代宗紀》記載,大曆二年(767)十月,朝廷令百官、京城士庶出錢助軍,減京官職田三分之一,以補給軍糧。
⑹高馬:指高頭大馬。達官:指顯達之官。厭:同「饜」,飽食。《孟子》:「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
⑺此輩:即上漁民、莫徭的獵人們。杼(zhù)柚:織布機。茅茨:草房。
⑻楚人:今湖南等地春秋戰國時屬楚,這裡指湖南一帶的人。
⑼汝:指莫徭。鴻:大雁,這裡代指飛禽。
⑽鬻(yù):出賣。男女:即兒女。
⑾割慈忍愛:指出賣兒女。還:交納。租庸:唐時賦稅制度有租、庸、調三種,租是交納糧食,調是交納絹綾麻,庸是服役。這裡代指一切賦稅。
⑿私鑄:即私家鑄錢。
⒀錫:一作「鐵」。
⒁刻泥:用膠泥刻制鐵模 。 ⒂好惡:好錢和惡錢,即官錢和私錢。不合:不應當。
⒃萬國:普天之下。畫角:古代管樂器名,古代軍中常用來警報昏曉。
白話譯文
年終時候遍地颯颯北風,瀟湘洞庭在白皚皚的飛雪中。
天寒凍結了漁父的魚網,莫徭人射雁拉響桑弓。
去年米貴軍糧缺乏,今年米賤卻嚴重地傷農。
騎着大馬的達官貴人吃厭酒肉,百姓窮得織機、茅屋都掃空。
楚人喜歡魚蝦不願吃鳥肉,你們不要白白殺害南飛的孤鴻。
何況聽說處處賣兒賣女,來償還租庸。
過去用錢嚴禁私人熔鑄,今天竟允許鉛錫中摻和青銅。
刻泥的錢模最容易取得,但不應讓好錢壞錢長時欺矇。
各地城頭都在吹起號角,這樣哀怨的曲調幾時才能告終?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冬,是杜甫晚年移家於舟中,漂泊在長江湘水上的詩作。安史之亂以後,唐朝時局仍一片混亂。藩軍鎮壓割據,軍閥混戰,各種各樣的稅務使百姓災難深重。大曆三年春,杜甫已五十七歲,攜家人從夔州(今重慶奉節)出三峽,這年冬天舟次岳州(今湖南嶽陽),有感於世亂民窮,作此詩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