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集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孟子集注
|
|
|
朱熹的《孟子集注》特色是既藉助經典詮釋創新哲學體系,又儘量重視古注,追求本義;前者是對時代的呼應,後者是對經典的尊重。由此在詮釋實踐中弱化了「本體」與「方法」的緊張,強化了「原意」與「用心」的統一,發展了中國特異於西方的詮釋傳統。在中國的經學詮釋史上,朱熹的《孟子集注》以注重義理闡發的創新性哲學詮釋而作為「宋學」的代表,受到追求經典本義的後代「漢學」詮釋家的批評與指責。
《孟子集注》為儒家的第二聖人--孟子,確立了地位。主張「民重君輕」的孟子被正式確立了亞聖的地位,標誌着中國進入了開明專制的時期。《孟子》共七篇,是孟軻及其弟子所著以「仁政」、「王道」為中心的儒學思想體系的集中表達。朱熹所作的《孟子集注》使之身價倍增,從子部一躍而入經部,朱熹注攙入了他作為理學家的許多見解,是一部經典注本。 《四書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書上升為儒家經典的地位以後,諸多註解中最有權威和影響最大的一種。
作者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原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縣,從他父輩起,居住福建南劍今福建南平。生於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卒於南宋寧宗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他一生只作過9年官,大部分時間在福建講學。晚年由於反對當權派韓倫胄,被誣為「偽學」領袖,受到貶斥。南宋末理宗尊崇道學,朱熹恢復名譽。元明清歷代皆尊程朱理學,理學成為官學,成為後期儒學的主流學派。朱熹學問淵博,著述很多,重要的有《四書集注》、《周易本義》、《通鑑綱目》、《楚辭集注》、《韓文考異》等。後人把他的遺文編輯為《朱文公集》,把他的語錄編為《朱子語類》。清康熙皇帝命李光地編出《朱子全書》,是《文集》和《語類》的選集。
著作
《四書集注》包括《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臨終前一天還在修改《大學章句》。唐以前,儒學以五經為經典,《論語》和《孟子》尚未正式列為經書;《大學》和《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未有特殊的地位。語孟學庸並重始於北宋,而四書之正式結集則成於朱熹。其後社會重四書過於五經,科舉考試以四書為主要科目。在《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的序中,朱熹說明他重視四書的用意,說由於漢唐以來儒家經學只注意「記誦詞章」,道、釋異端「虛無寂滅之教」流傳,以至儒學道統到孟子之後不得其傳;二程、朱熹提出四書,正是要「接乎孟子之傳」。朱熹認為《大學》是「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學者必由此入門,才能達於聖學。他作《大學格物補傳》,強調「即物而窮其理」,「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用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他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闡明先聖之道,提摯綱維,開示蘊奧,沒有一本書如《中庸》這樣明白而詳盡。至於《論語》、《孟子》,朱熹引程子的話,說:「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1]
參考文獻
- ↑ 「理」和「道」在《孟子集注》中的涵義是什麼?,音樂有阿雲 2019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