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春申君列傳趙人李園持其女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春申君列傳趙人李園持其女弟》

原文

趙人李園持其女弟[2],欲進之楚王,聞其不宜子,恐久毋寵。李園求事春申君為舍人[3],已而謁歸[4],故失期。還謁[5],春申君問之狀,對曰:「齊王使使求臣之女弟,與其使者飲,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6]?」對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見乎?」曰:「可。」於是李園乃進其女弟,即幸於春申君[7]。知其有身[8],李園乃與其女弟謀。園女弟承間以說春申君曰[9]:「楚王之貴幸君[10],雖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餘年,而王無子,即百歲後將更立兄弟[11],則楚更立君後,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長有寵乎?非徒然也[12],君貴用事久[13],多失禮於王兄弟,兄弟誠立,禍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東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而進妾於楚王[14],王必幸妾;妾賴天有子男[15],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罪乎[16]?」春申君大然之[17],乃出李園女弟謹舍[18],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為太子,以李園女弟為王后。楚王貴李園,園用事。

李園既人其女弟,立為王后,子為太子,恐春申君語泄而益驕,陰養死士[19],欲殺春申君以滅口,而國人頗有知之者。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朱英謂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20],又有毋望之禍。今君處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無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餘年矣,雖名相國,實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當國,如伊尹、周公[21],王長而反政[22],不即遂南面稱孤而有楚國? 此所謂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禍?」曰:「李園不治國而君之仇也[23],不為兵而養死士之日久矣[24],楚王卒,李園必先入據權而殺君以滅口,此所謂毋望之禍也。」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人?」對曰:「君置臣郎中[25],楚王卒,李園必先人,臣為君殺李園。此所謂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26]。李園,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朱英知言不用,恐禍及身,乃亡去。

後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園果先入,伏死士於棘門之內[27]。

春申君入棘門,園死士俠刺春申君[28],斬其頭,投之棘門外。於是遂使吏盡滅春申君之家。而李園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為楚幽王[29]。

是歲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嫪毐亦為亂於秦[30],覺,夷其三族[31],而呂不韋廢[32]。

段意

寫春申君貪圖權勢,中了李園之計,又不聽朱英忠告,最終身死而家滅。其中又分四層:第一層寫春申君憂慮考烈王無子,怕自己失勢,李園及其妹趁機勸他「寄子竊國」,春申君同意受計。第二層寫李園奸計得逞,要殺春申君滅口。第三層寫朱英洞察危機,勸春申君搶先殺李園以止禍,不聽而去。第四層寫春申君果然被殺,禍及一門。末敘嫪毐與呂不韋,為遙漾之筆,暗示對秦楚同類事件的譏刺。此段文字基本照錄《戰國策·楚四》。

注釋

  [1]宜子:宜於生育。

  [2]持:攜。女弟:妹妹。

  [3]舍人:家臣。

  [4]謁歸:請假回家。

  [5]還謁:回來拜見。

  [6]娉:通「聘」。訂婚之財禮。

  [7]幸:同居。

  [8]身:孕。

  [9]承間(jian):趁機會。

  [10]貴幸:尊寵。

  [11]即:假如。

  [12]非徒然也:不止如此。

  [13]君貴用事久:你地位高,當權時間很長。

  [14]誠:如。重:尊顯的地位。

  [15]賴天有子男:靠上天保祐生個兒子。

  [16]孰與:意為「和……比,哪一個好呢」。選擇連詞。

  [17]大然之:認為這話很對。

  [18]謹舍:另與房舍,謹慎地照護。

  [19]陰養:暗中豢養。死士:亡命之徒,刺客。

  [20]毋望:不期望而至。

  [21]伊尹:商湯的輔佐。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參見《魯周公世家》。

  [22]長:成人。反政:把政權歸還給王。反,通「返」。

  [23]不治國:不是國家大臣。

  [24]不為兵:沒有掌管軍隊。

  [25]郎中:管理宮廷車、騎、門戶並負責侍衛的官員。

  [26]置之:丟開這事,別管這事。

  [27]棘(ji)門:古代宮門插戟,故稱。棘,通「戟」。

  [28]俠:通「夾」。

  [29]楚幽王:熊悍。

  [30]嫪毐(lǎo ai):原為呂不韋舍人,薦入宮為宦者,與嬴政母后淫亂。封長信侯。後陰謀叛亂,被秦王政殺死。

  [31]夷:誅滅。

  [32]廢:罷免。[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