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濟北王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濟北王病》
原文
「風蹶胸滿[2]。」即為藥酒,盡三石[3],病已。得之汗出伏地[4]。所以知濟北王病者,臣意切其脈時,風氣也[5],心脈濁。病法「過入其陽[6],陽氣盡而陰氣人[7]。」陰氣人張[8],則寒氣上而熱氣下[9],故胸滿。汗出伏地者,切其脈,氣陰[10]。陰氣者,病必人中[11],出及瀺水也[12]。
段意
記病案之九:濟北王病,診斷為風蹶,用完藥酒三石病癒。病因是出汗時趴在地上。病案中記述了風蹶的脈象、症狀、病理和藥酒可治此病的醫理。
注釋
[1]濟北王:西漢諸侯王劉志。
[2]風蹶:病名。胸滿(men):症狀。滿,通「懣」,悶。
[3]石(dàn):容量單位,十斗為石。一說藥酒三石其量過大,不可信,疑為「日」字之誤。
[4]伏地:趴在地上。
[5]風氣:風症的脈氣。
[6]過入其陽:言外感疾病。過,病。陽,肌體外表。
[7]陽氣:人體行於外表的、向上的、輕清的、亢盛的、熱性的為陽氣。陰氣:行於內里的、向下的、重濁的、抑制的、減弱的、寒性的為陰氣。
[8]人張:內盛。
[9]寒氣上而熱氣下:陰寒之氣向上逆行,陽熱之氣向下逆行。
[10]氣陰:脈象有陰寒之氣。
[11]人中:(病)已入內。
[12]出及瀺(chan)水:趁着流汗水而排出。瀺,汗。及,趁。[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